尤前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
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波動成因分析
——基于CMS模型的實證*
尤前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2000年以來,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的波動狀況明顯。通過CMS模型從產品結構、需求結構及競爭力三方面對波動根源進行實證研究,得出:整體農產品出口中,競爭力效應是中國農產品出口波動的主要原因,產品結構效應次之,需求結構效應不穩定;分類農產品出口中,0類(食物及活動物)出口波動的根源是產品競爭力效應,2類(非食用原材料)出口波動的主要因素是產品結構效應;1類(飲料及煙草)與4類(動植物油脂)的出口波動特征不明顯。
農產品;出口波動;CMS模型
馬來西亞是中國第七大農產品出口市場。2000年至今,中國對馬來西亞的農產品貿易呈長期逆差態勢,僅2015年出現了1.31億美元順差。21世紀“海上新絲路建設”為雙方農產品貿易提供了新的機遇,馬來西亞作為區域中心擁有良好的區位優勢,成為中國開拓農產品市場的重要橋頭堡。探究中國對馬來西亞的農產品出口問題,不僅可以為促進雙方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助力,而且對解決我國所面臨的農產品出口困境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前,針對中國與馬來西亞農產品貿易的研究較少,在影響因素的分析上,鄭云[1]認為農產品出口增長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和單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李文霞、楊逢珉等[2]通過集約邊際和擴展邊際的分析得出,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的增長主要來源于集約邊際的作用。國內CMS模型(恒定市場份額模型)的應用多出現于2003年之后,常采用雙層次分析[3]來探究產品的出口波動因素或測量競爭力的大小。帥傳敏[4]應用該模型通過實證分析得出,中國農產品競爭力日益下降主要原因是出口的市場結構單一以及產品結構不合理。綜上所述,已有研究大多為總體分析,而產品結構或需求結構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拓展研究。
以國際商品標準分類(SITC Rev.3)(聯合國商品貿易數據庫)為依據,農產品包括為:0類食物及活動物、1類飲料及煙草、2類非食用原材料(27類、28類除外)和4類動植物油脂。
1.1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的總體概況
2000年以來,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波動明顯。2002年,中國與東盟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額5.7億美元,同比增長53.23%。2004年,中國-東盟自貿區框架下的“早期收獲計劃”率先實施,該降稅計劃涵蓋了90%以上的農產品,雙方農產品貿易額增加到了19.67億美元,但中國對馬來西亞出口額卻同比下降了20.90%。隨后幾年,出口持續增長,但增幅差異明顯;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成立,中國對馬來西亞的出口同比增長高達36.59%。2015年,中國對馬來西亞的出口額為26.31億美元,出現再次下降。另外,中國商務部統計顯示,雙邊農產品貿易總趨勢與中國對馬來西亞出口差別明顯(見圖1)。

圖12002—2015年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的同比增長情況
1.2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的結構特征
需求狀況決定進口結構,供給水平決定出口結構。通過供需狀況對比,可看出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的合理性,及其產品結構調整能力。2015年,中國對馬來西亞出口的03類水產品與05類果蔬共占據中國對其農產品總出口的67.2%,其他幾類僅各占比為5%左右,可見中國出口的集中性比較明顯(見圖2)。同年,馬來西亞進口的不同種類農產品各占約10%,比例分布相對均勻,需求多樣化顯著(見圖3)。

圖2 2015年中國對馬來西亞出口的農產品結構 圖3 2015年馬來西亞從世界進口的農產品結構
1.3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分析
顯性比較優勢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指數,是巴拉薩于1965年提出的,用來反應一個國家或地區某一產業貿易的比較優勢,計算公式為:
RCAxik=Xik|Xi|Xwk|Xw
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組織數據庫,并以此公式來測算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情況[6]。
1.3.1中國對馬來西亞出口的農產品的整體競爭力情況
中國農產品的競爭力總體呈下降趨勢(見表1),一定程度上闡明了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比重不斷減少的局面。由于中國農產品競爭力下降導致出口份額減少,也可能使得馬來西亞的進口需求轉向競爭力較高的市場,進一步降低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的出口。

表1 2002—2014年中國出口的農產品的整體競爭力
1.3.2中國對馬來西亞出口的分類農產品競爭力情況

圖4中國對馬來西亞出口的主要農產品的競爭力情況
03類水產品、05類果蔬和29類動植物原料三種農產品的出口之和占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總額的50%以上,出口結構的集中性比較明顯,見圖4。由競爭力的測算看出,這三類農產品的競爭優勢比較顯著。可見,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的出口也是以中國的農產品的比較優勢為前提。
2.1模型構建
文章采用孫笑丹[6]重構后的CMS模型,針對多產品單一市場進行雙層次分析。
(結構效應)(競爭力效應)(交互效應)
(增長效應)(產品結構效應)(綜合競爭力效應)(產品競爭力效應)
(凈交互效應)(動態交互效應)
式中:Q為中國對馬來西亞的農產品出口額;S為中國出口在馬來西亞農產品進口中所占份額;Si為中國出口的i類產品在馬來西亞i類產品進口中所占份額;qi為中國對馬來西亞i類產品的出口額;△為考察期與基期的差額;i為農產品的種類(i=00,01,…,43)。
2.2測算結果分析
所選取的數據可以劃分為2002—2004、2005—2008、2009—2010、2011—2014四個階段進行實證分析。
2.2.1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的總量分析
就總量分析而言,出口中包含結構效應、競爭力效應和交互效應三種。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組織數據庫,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波動的CMS模型測算結果如下(見表2):
1)不同階段分析。2002—2004年,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的出口額減少了2 524萬美元,主要是農產品整體競爭力的下降,增長效應次之,交互效應的影響甚微;2005—2008年,中國的實際出口額相應增加了6 641萬美元,主要是馬來西亞進口需求的擴張,貢獻率高達92.6%。競爭力效應的作用不明顯,交互效應使出口增加了236萬美元;2009—2010年,實際出口額下降了10 940萬美元,主要是競爭力效應的作用,貢獻率高達105.4%。雖然增長效應使中國的出口有所回升,但貢獻率僅50.0%;2011—2014年,實際出口額增加了16 008萬美元,主要是我國農產品競爭力的提升和馬來西亞的需求擴張的共同作用。
2)不同效應分析。從增長效應看,2004年相關降稅措施實施后,增長效應的貢獻率迅速增加,說明貿易政策能夠有效影響增長效應;從競爭力效應看,除2005—2008年外,不同階段中,競爭力效應的貢獻率均最高,說明競爭力效應在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從交互效應看,不同階段中影響較弱,說明中國農產品競爭力變化與馬來西亞需求結構變化的交互作用不明顯。

表2 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波動的CMS模型測算結果
2.2.2中國對馬來西亞分類農產品出口波動因素分析
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組織數據庫(見表3),0類食物及活動物,2005年之前的出口波動主要因為交互效應,且動態交互效應相對明顯,貢獻率為295.4%,說明中國出口份額增加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進口需求增長較快的產品上。2005年后,競爭力得到一定提升;結構效應不斷增加,產品結構效應顯著,說明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結構逐漸開始適應市場需求;1類飲料及煙草的出口波動較小,不同時期主導因素不同。2011年之前,結構效應作用明顯,其中增長效應與產品競爭力效應的差別不大,說明馬來西亞進口規模的變化對中國出口的影響作用較小。2011年之后,影響較顯著的是產品競爭力效應,貢獻率高達333.3%。
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組織數據庫(見表4),對2類而言,自2002年以來,中國的出口額不斷增加,但不同效應之間沒有顯著差別,說明產品競爭力及產品結構對中國出口的影響不穩定。2011—2014年起主要作用的是交互效應,也即中國農產品出口份額的增加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需求增長較快的產品上;4類動植物油脂的出口波動不顯著,不同階段各效應的區別不大。2002—2004年,結構效應的影響較大。2005—2008年,農產品競爭力下降是主要原因,綜合競爭力效應占比142.4%,說明出口的下降主要是整體競爭力的減弱造成的。2009—2010年,競爭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國的出口。

表3 中國對馬來西亞出口的0類、1類農產品的CMS模型測算結果

表4 中國對馬來西亞出口的2類、4類農產品的CMS模型測算結果
2.3主要結論
第一,中國農產品競爭力變化是中國總體農產品出口波動的主要因素。競爭力效應在不同階段的作用顯著,且競爭力高低與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出口變化保持較高的一致性。
第二,貿易政策對增長效應影響效果顯著,有效的貿易優惠政策在提高馬來西亞進口需求的同時能夠增加中國的出口。中國農產品出口結構的有效調整能夠提升出口動力。
第三,產品競爭力變化是0類食物及活動物出口波動的主要原因。產品競爭力提高能有效滿足馬來西亞進口需求的擴張,提高中國農產品出口,適當的份額調整能夠有效增加2類非食用原材料的出口。
第四,中國對馬來西亞出口的1類飲料及煙草和4類動植物油脂等的波動較小,同期影響因素有所不同,但產品競爭力的提升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此類農產品的出口。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來促進中國對馬來西亞農產品的出口:
首先,提高農產品綜合競爭力,增加中國農產品在馬來西亞市場上的份額。中國農產品整體出口趨勢與農產品綜合競爭力的高低成正比,因此提高農產品綜合競爭力,是增加中國對馬來西亞出口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其次,采取適當的貿易優惠政策,促進雙邊農產品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增長效應受貿易政策影響較明顯,適當調整農產品出口份額以及有效的貿易優惠政策能夠將馬來西亞的需求擴張轉化為中國出口增長的動力。
最后,增加農產品出口結構的多樣性。市場需求的多樣化決定了需求結構的多樣性,想要把握馬來西亞農產品市場發展的契機,就要以其需求為導向,適銷對路的調整出口份額,形成高效精準的出口模式。
[1] 鄭云.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與農業經濟增長——基于協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檢驗[J].國際貿易問題,2006(7):26-31.
[2] 李文霞,楊逢珉,周華凱,等.中國農產品出口馬來西亞的二元邊際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5(8):170-178.
[3] 張金艷,范雯.金融危機下中國對歐盟農產品出口變化的成因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13(5):17-26.
[4] 帥傳敏,程國強,張金隆,等.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估計[J].管理世界,2003(1):44-50.
[5] 陳衛平.農業國際競爭力:一個理論分析框架[J].上海經濟研究,2002(6):18-22.
[6] 孫笑丹.國際農產品貿易的動態結構與增長研究[R].北京:中國農科院,2007.
(責任編輯:冼春梅)
Analysis on the Fluctuation Factor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to Malaysia——Base o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MS Model
YOU Qianqian
(School of Economics & Trad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006, China)
In recent years,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to Malaysia has been experiencing an obvious fluctuation. conducting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fluctuation from product structure, demand structure, product competitiveness by using the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 it shows that the competitiveness effect is the major fluctuation factor on the whole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the effect of product structure takes the second place, and the influence of demand structure effect is not stable. Regarding to the catalog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competitiveness effect is the main fluctuation factor to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catalog 0, and product structure effect is the major fluctuation factor to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catalog 2. Products exportation of catalog 1 and catalog 4 have no obvious fluctu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fluctuation; CMS model
2016-05-26;
2016-07-20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16GWCXXM-39)
尤前前(1989—),女,河南項城人,碩士,主要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方面研究。
F746.12
A
2095-2562(2016)04-00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