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玲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育界掀起了教育教學的改革浪潮。在幼兒師范的語文教學中,源于實踐活動的誘思教學理論與認知規律相符,且十分符合當代教育教學的目標,廣泛適用于現代教育教學改革。文章從創設“疑”境出發,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欲望,設置疑問誘導學生進行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進行探究,幫助學生深化認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新,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誘思教學 幼兒師范 語文教學
隨著幼兒師范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各師范院校的教師的學生觀和教學觀念都發生了一定轉變,從而極大沖擊了各學科的教學,誘思教學理論隨之興起。誘思教學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創造條件,通過誘導促使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并引導其學會全身心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爭取做“研究者”與“探索者”,在親身體會中實現“掌握教學知識,發展自身能力,陶冶品德情操”的教學目標,進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知識,完善人格,使學生獲得全面健康的綜合性發展[1]。
一、創設問題,激發探究欲望
創設問題,其實質是利用懸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也就是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教師在設置疑問時,要充分了解并掌握教材內容,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問題設計。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將設計重點落于“巧”字之上,時間、地點與教學方法都要設計精巧,牢牢抓住重點。例如,教師在進行《病梅館記》一課的教學時,可創設問題引入教學:
首先,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出范進的肖像圖,并向學生提問:有同學認識這個人物是誰嗎?同學皆踴躍回答:范進。然后教師可找學生說出其經典動作或代表性語言,或是請學生上臺表演。等學生回答完后,教師可提問學生,作者塑造范進這個人物的主要意圖是什么?學生答:揭露了知識分子飽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摧殘與毒害。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順勢導入所學課文:沒錯,長久以來,許多仁人志士紛紛利用文字對封建科舉制度進行揭露、抨擊。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這樣的文章——《病梅館記》。利用問題導入新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自覺主動進行課文學習。教師應為學生布置相應閱讀任務,如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性體現在什么地方?可以從哪些句子中看出來?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可以在閱讀課文時對文章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二、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知識的獲得并非是由于教師傳授,而是在一定情境下,學生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利用一些必要材料主動取得的。所以,教師要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學生需要的思維材料,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根據現有的知識儲備與學習技能,充分調動多重感官參與,主動對新知識進行探索研究[2]。例如,教師在進行《鴻門宴》一課的講解時,可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教師可選出幾名學生分別扮演項羽、劉邦、項伯、項莊、張良、樊噲等角色,讓臺下的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對表演的學生進行指導,并糾正其中與課文不符的地方。在學生賣力的表演與討論中,教材上枯燥蒼白的文字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理解課文內容,并基本掌握課文內容,詩文背誦的任務能夠輕松完成。
三、分組討論,深化認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留有一定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夠主動探索語文知識,從而將所學知識內化為促進自身發展的能力[3]。例如,教師在講解《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時,可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并標注生字、詞等,利用工具書熟悉課文內容。在學生對課文有一定了解后,教師可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鄒忌進諫時為什么要以自己的容貌為例,而不是直接進諫?鄒忌詢問的次序能不能調換,為什么?妻子、侍妾與客人的三問三答有什么效果?讓學生根據問題進行討論,得出討論結果后,教師可對這些討論結果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形成比較系統全面的知識框架結構,從而更好地理解、掌握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與主旨思想。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課文內容,形成獨特的見解。
四、結語
在幼兒師范語文教學中運用誘思教學,能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探索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探索目標與過程,使學生在主動實踐過程中不斷提高探究能力,從而有效提高幼兒師范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率,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娟紅.開展誘思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J].高中生學習(師者),2014,02(09):57.
[2]譚慧合.誘思探究,助我一臂之力——淺談誘思教學論在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理論實踐),2014,06(23):46-48.
[3]石宗珍.幼兒師范語文教學中對于幼兒語文素質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5,2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