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秋
課堂對話質量和對話過程的有效性會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體驗,進一步影響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從學生學習實際出發,重視學生的閱讀體驗,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提高小學語文課堂對話質量,通過有效對話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激發學生對語文閱讀學習的興趣,為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礎。
1.教師與文本對話
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有良好的閱讀體驗,教師首先要對文本內容有全面準確的了解,這就要求教師實現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并在對話過程中探尋作者的整體寫作思路、寫作特點及要表達的感情。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師與文本對話的質量,確保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教學參考資料,為學生深入地理解閱讀內容創造良好的條件。語文教師擁有豐富的語文教學經驗及深厚的教學功底,也對不同的文本資料特征了然于胸,在初步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已經能夠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篇章結構和作者的思路。盡管如此,語文老師不能夠完全依靠自己的理解和經驗清晰地了解文本的全部細節問題。因此,教師需要將教學參考資料作為輔助教學工具,這樣教師對于閱讀文本的理解會更加深入,能夠讓每一位學生都擁有良好的閱讀體驗,進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整體對話質量。例如,在講解《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教學參考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對這篇文章的整體思想內容和結構進行分析,確定課文中的點睛之筆及重點詞語句子,點明這些重點詞句在全文中的作用,引導學生掌握課文不同部分之間的聯系,并提示學生閱讀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從而提高課堂對話質量,強化閱讀教學效果。
2.學生與文本對話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中心就是學生和文本對話,通過學生和文本的對話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內容,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還比較低,在與文本對話時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要進行自主讀書實踐,與文本作者交流與文本語言資料對話,掌握文章的內涵和閱讀的技巧。強化學生與文本對話效果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朗讀。首先,對于教師來說,必須不斷重復閱讀,在學生和文本對話之前,進行良好的閱讀體驗,這樣才可以指導學生和文本對話。其次,要保證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質量,學生必須認真朗讀文本,在朗讀過程中要保證準確流利和有感情朗讀,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讀出自己的感受,并能夠在閱讀過程中提出問題。當學生能夠熟練地朗讀文本,并且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感情之后,在與老師和同學對話的過程中才更有信心,才能與文本有更加深入的對話。與此同時,反復的朗讀能夠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積累,也為接下來的長效對話奠定了良好基礎。
例如,在講解《第一次抱住母親》時,作者像兒時母親抱自己一樣抱住了母親,但是發現母親流下淚水這一部分時,為了讓學生體會深深的母子親情,引導學生用與文本對話的方式理解文章,可以做這樣的教學設計:(1)輕聲朗讀課文兩到三遍,認真思考在閱讀中明白了什么?(2)這部分中有哪些詞語或句子能夠反映出母子親情?在閱讀這一部分時,應該帶有怎樣的情感?(3)同學們能夠體會出這是什么樣的淚水嗎?(4)讓我們帶著深厚的情感一起朗讀這部分文章,深深體味作者的情感,體會母親淚水中飽含的欣慰、幸福和激動心情。學生在反復的朗讀過程中能夠深入咀嚼每一個語言文字的內涵,反復地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每一位學生通過朗讀賦予了這個文本新的生命,也擁有了良好的閱讀體驗,進一步提高了語文課堂對話質量。
3.教師與學生對話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對話采用的是問答形式,教師是提問者而學生需要被動應答,師生之間的對話是不平等的,不能夠讓學生產生良好的閱讀體驗,課堂的對話質量也大受影響,進而影響小學語文閱讀成效。因此,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擁有良好的閱讀體驗,教師必須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平等的師生對話,拋棄傳統問答對話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價值。在教師與學生對話的過程中不能夠一味強調對話形式,師生之間的課堂對話必須有價值和啟發意義,更要發揮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引導作用,進而構建一個高效的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對于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和重點詞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細心品味,體會語言文字運用的精妙之處。對于學生難以理解的課文內容,教師應該用點撥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主解開謎團。對于學生的獨到見解和精彩發言,教師要進行客觀點評,并給予學生肯定,有效延伸學生的語文閱讀知識。
良好的閱讀體驗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課堂對話形式是提高學生閱讀體驗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到對話式教學的重要性,全面提高課堂對話質量,給予學生正確的閱讀指導,優化師本對話和生本對話環節,加強平等的師生對話,為學生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運用高效的課堂對話,提升閱讀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