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美雅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緊密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薄皠撛O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于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那么如何創設有效的情境?數學情境的創設與數學知識本身如何走向和諧統一?
1.“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情境的引入要有趣味性。
課程標準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展現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努力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學習材料和問題情境。對小學生來說,創設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情境,從情境中引出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因而在教學中,我們努力以學生感興趣的事件為背景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愿望。進而促使學生帶著問題樂意、積極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情境的創設充分發揮既能滿足學生的學習欲望,又能學好數學知識增強學習能力的作用。
如教學《百分數的認識》中,我首先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踢足球嗎?你們看過足球比賽嗎?(課件出示小學生足球比賽情境圖)。接著教師進一步播放:在一次足球比賽中,猛虎隊獲得了一次罰點球的機會,他們準備派下列三名隊員中的一名罰球,你認為應該選派哪名隊員?說說你的理由,并與同學交流。問題一出,學生的情緒立刻高漲起來,思維一下被撥動,在這個具體的問題情境中紛紛談各自的看法。在各種觀點的交鋒中,教師進一步指導學生分析出應派哪名隊員罰點球,那就要看哪名隊員罰球命中率高,即罰中次數占總次數的幾分之幾。問題情境為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提供了可能,為學生認真觀察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作了示范。
2.“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情境的創設要能引發認知沖突,激起數學思考。
情境的創設必須以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為基點才能引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及恰當的導語,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滿足兒童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學習本能。
如教學《什么是面積》中,在學生已經認識面積的含義后,為學生創設這樣一個活動情境:男同學請先閉上眼睛,女同學觀察老師手中的長方形,記住它的面積(有幾個小方格)。接著,女同學閉上眼睛男同學觀察老師手中的長方形(把剛才那個長方形反過來,用較大的方格來畫),記住它的面積有幾格方格。然后,男女同學各自匯報觀察的結果,得出女同學看到的18個方格的長方形比男同學看到的6個方格的長方形大。這時候,老師故作神秘地問:“女同學看到的圖形面積真的比男同學看到的大嗎?”再出示真相讓學生發現:兩個圖形原來是一樣大的,由此深刻體會到必須用統一的單位計算圖形的面積。而這個時候,學生的求知欲望已經被點燃,那種認知上的沖突讓他們迫切需要探究新知識??梢娊o學生創設一個輕松趣味的游戲情境,把學生引進“樂學”的大門,打開一條“讓學生主動走向知識”的道路。
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情境創設要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歷程。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也就是說,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其活動途徑主要是在“做中學”,即“做”數學。因而在教學中,我們努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努力創設各種情境,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做”數學。
在《物體的分類》中我引入學生熟悉的機器人引入新課,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積極動手摸一摸,開口數一數,用眼睛觀察物體的樣子,猜一猜物體的形狀,使學生多感官參與,充分鍛煉學生觀察、表達、思考等多方面能力,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使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區別中記憶。從開始的“分類”活動,到“命名”活動,再到“神奇的袋子”游戲,整個教學過程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為一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給學生創設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學生思維往往從動作開始,經過動手實踐,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更好地幫助學生揭示規律,建立概念,發現、理解、掌握、運用數學知識,這正是“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的哲理所在。
4.“逐層以深入,循序而漸進”——情境創設要講究層次性,有的放矢。
(1)不同年齡的學生層次性的情境
由于年齡不同而帶來的生活的認識、接受能力、體驗等所表示出來的差異,決定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不同層次的學習情境。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驗有限,我們在創設情境時以具體形象,學生較熟悉的生活原型,如,童話故事、動物園、超市購物等為內容,學生易于接受;而到高年級學生抽象思維有了一定發展,如果再創設這樣的情境,學生就會不以為然,甚至厭倦。這時的情境創設應該蘊涵具有一定思維含量、富有挑戰性的內容,才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2)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層次性情境
課標指出:不同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得到不同發展。因此,創設情境要面向全體學生,適合各層次學生發展的需求,不能只注重發展超前的學生或后進生。要利用差異資源,為不同層次學生學習提供方便。如在中高年級教學中條件開放、問題開放等,學生從難易的資源中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3)探究活動中的情境設計要有層次性
在探究活動中,教師一般都需要創設出多個情境根據教學的需要呈現出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思維發展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螺旋式上升發展趨勢。這就要求創設的多個情境之間呈遞進關系,展示知識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在不斷的感受體驗中自主建構數學知識。
5.“博采于眾長,集思而廣益”——情境創設要富有開放性,培養發散思維。
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和自由發揮的機會,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促使每一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創設開放情境,就是把學生投身于一個思維策略與解題方法不唯一的情境中,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思考、分析、解決問題。
在《什么是面積》中在比較兩個面積接近的圖形時,教師提出:①可以在圖形上面畫、記、剪比較;②可以借助老師提供的材料:方格紙、小方塊、圓片比較;③可以利用自己身邊的材料進行比較。這樣把學生放置在一個廣闊的、開放的空間里自己探究比較的方法,學生根據自身能力選擇自己喜愛的方法進行解決,從中得到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養成辦事要想策略的好習慣。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的思維都充分展開、碰撞和升華,并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得到創新。
良好的數學情境是溝通學生的經驗世界與數學世界的橋梁,能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的來龍去脈。然而數學情境的創設并不是隨心所欲的,我們一定要準確把握學生的知識起點,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善于在“趣”與“思”之間尋求結合點,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數學思考,親歷把現實情境“數學化”的過程。只有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數學課堂才會真正充滿活力,學生的數學素養才會有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