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華
摘 要: 研究學生,了解學生學情,以學定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發展的前提。運用觀察分析法、前測實驗法等,找準教學起點、了解學生學情的有效策略,是以學定教的前提。
關鍵詞: 學情 學習起點 以學定教
一、教材分析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蘇教版教材標志性的內容,從四年級開始每冊都安排獨立單元的學習內容。教材兼顧內容、形式的呈現,更注重數學方法滲透、數學思維熏陶。《解決問題的策略——倒推》安排在蘇教版2004版五年級(下)第88—89頁,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一些關于日常生活中“倒推”的認識,并在已學習用畫圖和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教學用“倒推”的策略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倒推”是一種應用于特定問題情境下的解題策略。通常情況下,已知某種數量或事物按照明確的方法和步驟發展、變化后的結果,又要追溯它的起始狀態,便適合用“倒推”的策略加以解決。教材通過兩道例題讓學生解決具體的問題,體會適合用“倒推”的策略解決的問題的特點,初步掌握運用這一策略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考方法與過程,體會“倒推”的策略意義及其適用性,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前測題
1.在括號內填入合適的數。
( )-30=50 ( )×9=54
2.張師傅要完成850個零件的加工任務,已經加工了5天,剩下的比已經加工的少50個。張師傅平均每天加工零件多少個?(先畫圖整理,再解答)
3.有一塊長方形花圃長25米,后來因修路的需要,長減少了3米,這時花圃的面積就減少了24平方米。現在花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三、前測題設計意圖
1.了解學生對“倒過來”算的掌握情況,也把書本上本節課后的相關練習題提前讓學生解決。
2.了解學生對于列表策略的掌握情況。將題目中的信息對應地填寫在表格里,體會列表整理的對應關系。
3.了解學生借助畫圖解決數量關系比較隱蔽或稍復雜的面積計算問題的掌握情況。
四、前測結果的數據分析(共收到39份作業)
1.32人全部正確,正確率82.1%,比較集中的錯誤是第二個框,主要錯誤原因是學生沒有“倒過來”算,按照54×9計算了。
2.26人全部正確,正確率66.7%。其中表格填寫正確的是33人,正確率84.6%,列式正確的是34人,計算正確的是30人。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對于選擇解決問題需要的條件進行填表,但計算正確率不高。
3.14人全部正確,正確率35.9%。其中畫圖正確的是16人,列式計算正確的是21人。學生能夠解決數量關系比較隱蔽或稍復雜的面積計算問題,但對于畫圖策略掌握得還不夠。
五、教學反思
這次有幸參加“特級教師工作室”活動,并且開設研討課《解決問題的策略》。我開始接觸“學情前測”,雖然我對于學情前測還有太多不了解的地方,但是被學情前測對課堂教學產生的影響深深吸引。
(一)前測測什么?
學情前測,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基于整體把握教材,通過多種方法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習技能、生活經驗、興趣愛好、學習習慣等進行檢測的一種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之前對學生情況進行一定的了解,那么該了解些什么?怎么了解呢?我想應該根據不同的知識內容而定,總體上可以分為: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學習方法和技能技巧等方面。就在教學之前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對于《倒推策略》一課已有的知識經驗準備,我進行試題檢測的學情前測,有了這個學情前測,就能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根據這個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
(二)在前測中找準“學的起點”。
學情前測是教師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組織教學的重要依據。前測的結果不能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來,那么前測就成為形式,失去了真正意義。我想前測最大好處就是能讓教師在教學設計的時候能有更多的預設生成,因為教師了解了學生的情況,所以對于教學可能會產生的情況就有更多認識,能做更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其次,前測能讓教師更好地把握每一節的重點、難點,從而進行有選擇的教學設計。
(三)找準“學習的起點”,以學定教。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和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教學用“倒過來想”的策略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倒過來想”是一種應用于特定問題情境下的解題策略,不過這些特定問題又是比較常見的。通常情況下,已知某種數量或事物按照明確的方法和步驟發展、變化后的結果,又要追溯到它的起始狀態,便適合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加以解決。
教材主編沈重予老師曾說:“解決問題的教學,其目的不僅僅滿足于找到問題的答案,而在于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與能力。過去的解題經歷,是形成策略的寶貴資源,形成策略需要自主體驗。”而這一過程必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讓學生獲得對策略深層次的感悟,學生對某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初步感受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將策略明朗化。如:呈現例1的新問題后,安排了兩項活動:一是讓學生在畫圖、填表等操作過程中思考可以用什么策略解決問題,感受、體會“倒過去”的策略,體會它對解決問題的作用,使學生具有明確的應用策略的意識;二是解決問題后,再組織學生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反思,學生對題目特點有了一定的認識,使“倒回去”推想的策略實現“化隱為現”,從而走出“潛意識階段”。這樣隨著解決問題策略的初步應用及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回顧與反思,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浮出水面”并凸現出來,“解決問題的過程”由“潛意識階段”步入“明朗化階段”,逐漸走向“深刻化階段”。學生在學習解決問題策略的過程中不斷整合、應用不同策略,不斷豐富自己解決問題的經驗,并在新的問題中主動、綜合、靈活應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
一堂課只有40分鐘,如果教師講多了,那么學生主動學習就少了。學生自主建構是基于一定的知識、經驗基礎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必然應該基于學生,充分考慮學生的起點,時刻根據學生現有實際水平對教學預設進行修改,而不是將教學過程簡化成以教案為中心的牽引式推進。時刻站在學生的起點上開展教學是有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具體表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