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少民
[摘 要]跨文化意識的滲透體現在英語教學的各個方面。將語言與文化融合在一起能夠發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在導入中引導學生感知文化、在對話教學中使學生了解文化、在輸出活動中融入文化,進而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關鍵詞]英語教學 跨文化意識 導入 對話教學 輸出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4-027
語言是人與人交流的工具,是人與文化融為一體的象征。國內學者束定芳、莊智象強調: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底座與環境。《英語課程標準》也指出: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北京版小學英語教材以話題為綱,適當融入了中國元素和中外文化比較的內容,有助于學生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文化的滲透嵌入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和應用的過程中,讓學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產生強烈的學習內驅力,從而培養學生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下面將以北京版小學英語教材為例,闡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滲透文化知識。
一、在導入中感知文化
導入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擔負著激活舊知、引出話題的任務。該環節的教學,教師可以從學生實際出發,引領學生逐步感知文化。
[案例1]
四年級上冊Unit 6“May I take your order?”主要話題是“就餐”。Lesson20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時,文本內容是以對話的形式呈現了西餐就餐禮儀以及就餐用語,具有較為明顯的文化差異。教師在導入環節,用圖片呈現了中西方就餐的場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對比,感知中西方在就餐環境、餐具、服務員著裝等方面的不同,并進行表達。教學環節如下:
T:Now,lets take a look the two restaurants.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Watch carefully.The table,the waiter and the things we eat with...
S1:In the Chinese-style restaurants,we eat with chopsticks.But in the western-style restaurants,we eat with knife and fork.
S2:The uniforms are different.
S3:The table is round in this Chinese restaurant.But in that restaurant,the table is square.
在此過程中,教師還針對文化特性的內容加以注釋和講解。
T:In Chinese-style restaurants,there are many dishes.People eat with chopsticks and bowls,talking while eating. and the tables are always round.But in western-style restaurants,the tables are always square.People eat dish with knife and fork.They eat quietly.
授課教師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通過導入環節幫助學生直觀地感知了中西方就餐文化上存在的明顯差異,提高了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培養了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本案例通過比較的方式讓學生對中西方文化進行了感知,其目的是通過對比兩種文化的異同,使學生能夠恰當、得體地進行交流。與此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本國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二、在對話教學中了解文化
北京版小學英語教材中Listen and say是每課的核心板塊,它一般由一篇幅短小但表達完整意義的對話構成,旨在通過生動完整的情景對話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技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時提高其綜合人文素養。教師可以借助對話,在進行綜合技能培養的過程中加入文化介紹,從而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
[案例2]
三年級上冊Unit 7“When is Thanksgiving?”的話題是節日。該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了幾個中外節日的名稱及節日所在的月份。在對話教學中,授課教師通過視、聽、說的訓練,適時地引導學生對節日進行歸納,并通過視頻,讓學生了解了感恩節的歷史淵源。教學環節如下:
通過師生共同談論主題圖,學生明確了Yangyang和Sara分別來自中國和美國,順利地過渡到對話學習,也為Sara向Yangyang介紹西方節日做好了鋪墊。
T:We know Yangyang is from China and Sara is from American.Look,they are talking.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Now,lets watch the cartoon.
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動畫,思考問題。之后,師生進行了對話。
T:What are Yangyang and Sara talking about?
S1:They are talking about holidays.
T:What are the holidays?
S2:They are Halloween,Thanksgiving and Christmas.
T:Are they western holidays or Chinese holidays?
S4:They are western holidays.
T:Yes,you are right. By the way,which holiday does Yangyang like?
S:He likes Thanksgiving.
T:Why?
S:...
T:Because he asks:“When is Thanksgiving?”He is interested in it.Do you want to know Thanksgiving more?Now,lets watch the video.
在對話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巧妙地將感知西方節日融入聽說教學中,適時進行歸納,并播放自制視頻,對本課的重點節日——感恩節加以介紹,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
視頻是一種直觀的教學媒體,它傳遞著豐富的信息。利用切合學生認知水平的視頻,可讓學生感受到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里對文化有一個較為全面形象的理解。
三、在輸出活動中融入文化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各種語言知識的呈現與學習都應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為提升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服務。教師在設計輸出活動時,如能將文化融入其中,學生在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中就會有更多的獲得感、成功感。
[案例3]
同樣以三年級上冊Unit 7“When is Thanksgiving?”第一課時為例。基于單元和課時的考慮,授課教師設計了制作節日書的活動。
在教師的引領示范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人負責一頁書,通過觀察書頁上的節日圖片,選擇節日名稱和日期卡片,自己動手將其貼在文段相應的位置,然后將組員的書頁集結在一起,形成作品,共同閱讀,一起為書命名,最后再進行交流展示。在介紹作品時,師生間展開了如下對話:
T:Youve finished your books.Which group can share your books?
S1:Our book is here.Its name is Nice Holidays.Look!This is Thanksgiving. Its in November.We eat turkey.
S2:Spring Festival is a big holiday in China.Its in January or February.
S3:This is Christmas Day.Its in December.Its a big holiday.We can get gifts from Santa.
S4:National Day is a Chinese holiday.Its on the first day in October.
S5:Halloween is in October.We play trick or treat.
S6:This is our book.Do you like it?
授課教師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成果,使教材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增強。同時,書頁上豐富的圖片信息,強化了學生的文化感知,為學生學習第二課時的圣誕節和第三課時的春節做了很好的鋪墊。
學生通過富于文化氣息的輸出性活動,嘗試著用語言表達與交際,不僅提高了語言交際技能,而且進一步加深了對中西方文化的理解與感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也逐步形成。
總之,跨文化意識的滲透體現在英語教學的各個方面。我們只有不斷探索和研究,才能將語言與文化融合在一起,進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發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