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輝
學生間互相批改作業是作業批改的形式之一,是學生相互交流探究的過程,交流面廣,能夠彼此發現許多新的方法技巧,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找出不足及原因,避免以后出現類似的錯誤。新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引導學生開展自評、互評,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點與不足”。
為了盡量減少學生互批出現的負面效應,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互批所具有的其他作業評判形式難以比擬的優勢,讓學生作業互批更有實效,而且還最大程度地實現省時省力,筆者覺得對作業的內容一定要精選,以期達到講求實效的目的。
一、圍繞訓練重點批改
根據課程標準以及教師的教學工作計劃,可以將學生互批內容放在重點知識的訓練上面。對于教材中重點章節,尤其是那些考點多、知識相對復雜的章節,可以作為作業讓學生互批。為了掌握知識,教師平時習慣反復練習,耗時多,通過“做作業—評判—交流分析”,學生能在相互交流中發現學習中的問題、方式方法,而且還能短時間內熟練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二、引導學生因“勢”批改
這種批改方式往往因“勢”而起,隨機性大,大多都是教師一時的需要,這樣的“勢”在課上經常遇到。比如,教師在檢查中偶然發現了有的問題學生使用了較為獨特的解決方法和思路,教師就可以隨機設計問題供大家訓練互批,讓這種新方法在互批中得到交流和推廣;某學生提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學習疑問,教師就可以當成作業讓每個學生進行探討、交流,通過互批,評判自己對問題判斷及分析上的優點與不足,去偽存真,形成真知灼見;在學習過程中,本來不屬于難點問題,學生卻意外出現了學習障礙,比如在學習地圖的應用時,發現不少學生對地圖功能及使用范圍的認識存在不足,教師就隨機設計了幾個小題讓學生練習互評,在互評中形成正確的認識。
三、分層教學分層批改
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是針對不同學識水平、學習習慣和知識層次的學生開展的,以分層分段提高、共同進步為最終目的的教學手段。這樣作業的設計就體現出知識難易程度的層次性、針對性。教師事先要根據自己對不同學習段學生知識學習情況的了解以及教材知識重難點等知識結構的分析,以紙條、小試卷、小黑板等方式預設一些供不同層次學生完成的作業。
1.個人作業
學習進度明顯區別于其他大多數學生的學優生或學困生,以及對某一知識點存在學習障礙的學生,在完成本層學習任務或知識點的探究后,教師可以設置個人作業,作為對個人知識掌握情況的檢查。作業的內容一定要有針對性,而且題目的數量不宜過多,否則會影響對其他知識內容的學習。如果事先預設的作業里有類似的,可使用預設作業,否則隨機生成。而個人作業的處理則盡量在學習小組內由其他學優生批改,如果有兩個以上學生共同使用一套題,則進行互批。
2.小組作業
在分層教學中,教師習慣將學生分為三層:學困生、中等生和學優生;學習任務也相應設計為三級:A級、B級、C級,A級針對的是學困生,中等生的學習任務是A級和B級,而學優生需要完成三級的全部學習。在同樣的學習狀態下,下一級學生可以在認為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嘗試對上一級的學習任務進行探究。這樣在作業的設置上也相應分為三類:必做題(這是對最基本知識的檢查)、選做題(體現出知識難易程度的層次性,有的題一些學困生也能做)、探究題(主要針對學優生,屬于知識、方法的拓展延伸,不作特別要求)。完成作業后,由組長組對分配互批任務。還有一種是臨時性學習小組的作業,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屬于不同學習小組的學生出現了類似的學習問題,或學習進度明顯區別于同層其他學生的同學,分別組成臨時性學習小組,教師以紙條、小黑板等方式生成作業,分別完成各自的分層作業,由臨時組長負責相互批改。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互批情況,減少由于互批中出現的錯誤而影響寫作業者對知識的正確掌握,及時掌握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確定課下個別輔導的學生,降低作業互批的負面作用等,教師應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點,教師隨時參與學生的互批交流。教師不但要解答互批中出現的問題,而且還要及時觀察互批時學生的反應,及時發現問題,同時在參與評判中,教師還可以及時指導學生們的評判標準、等級,避免出現錯誤,降低復查的可能性。
第二點,建立通暢的反饋渠道。每個學習小組的組長負責本組學生的評判情況,隨時將本組學生的答題情況、存在的不足以及互批時出現的情況、評判結果等及時反饋給教師,以便老師掌握學習情況,并隨時發現問題及時輔導。如對自己作業的評判存在疑問,可與評判者及時交流,如有必要可向老師反饋,并尋求指導。
(作者單位: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朝陽灣學區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