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亞文
摘 要:淡化學科體系,強化課程體系,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素質教育對音樂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倡學科綜合也就成了當前教育改革的一種必然趨勢。音樂教育提供的學科綜合提倡以審美為核心,以音樂為主題的多學科之間的有機融合,教師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應該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音樂與各科知識巧妙結合,使音樂欣賞課堂充滿無限生機。
關鍵詞:欣賞課;創造性;有機融合;音樂教育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以學生探索性的學習為主體和以教師的創造性的教學為主導的作用,擴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高尚的情趣,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般的老師認為欣賞課比較難上,原因有四:一是教師不知如何向學生解釋音樂作品才能使學生理解透徹;二是總擔心學生沒能真正聽懂音樂的內涵;三是學生沒有用心聽,沒能投入到音樂作品中,甚至影響課堂紀律;四是讓學生說出對音樂作品的感受而學生說不出時,總感覺沒能達到教學的要求,教學效果不好。基于以上原因,老師上音樂欣賞課有時也會敷衍了事,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我認為音樂作為藝術門類的一種,它本身不是孤立的,其自身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和其他學科之間都有橫向的密切聯系,所以我平時在課堂上經常向學生們強調:我們在欣賞一首音樂的時候,不能單純地從表面看音樂的調式風格,應該和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想表達的思想感情、所處的地理位置、想描述的色調風景等聯系起來。有了這些平時潛移默化的鋪墊,我嘗試音樂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同時也拓寬了學生們的知識面,使一節死氣沉沉的聽賞課變得生機盎然、形式多變,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與歷史、語文、小品話劇結合
湘教版音樂教材七年級上冊有一個單元叫《皇帝的新衣》——新編音樂劇。對于這個大家都熟悉又有哲理的故事,教師可利用大家的語文功底,結合音樂劇的框架,帶領學生熟悉故事每個轉折點的音樂特點,以及整個音樂劇每一部分應該體現的情緒。以小組為單位,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特長進行小品的創作,做道具的、做演員的、做導演的……一下子就把整個班級的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都想讓自己的特長在音樂劇中有所展示。
利用課后的時間,學生們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通過精心的編排、繪聲繪色的表演、符合情節的道具、合理的“舞臺”調度……把一個新型的音樂劇演繹得有聲有色,使人意猶未盡。有了這次經歷,學生們好像對音樂劇有了特殊的感情,在學校的元旦晚會上,我帶的幾個班都有自編自創的小品。我心中竊喜:原來我的音樂課也有這么大的影響力啊!
二、與美術結合
我很欣賞“興趣與愛好是最好的老師”這句名言,也一直在追求這種課堂教學的活潑氣氛。音樂課的靈魂就是圍繞著音樂主題的審美體驗。
在湘教版音樂教材八年級下冊有單元牽涉到美術——音樂與意境和同主題音樂與美術作品。這單元如果單純地讓學生對照圖畫聽音樂,他們還是處于被動的地位,在聽的過程中很難集中精力,更別說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了。所以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們自帶水粉,告訴他們:“我們下節課上音畫課。”話音剛落我就看到了孩子們眼睛里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在欣賞管弦樂《晨景》時,我設計這樣的環節:請同學們閉眼聆聽,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請你用畫筆把它畫下來。當第二遍音樂響起的時候,孩子們不約而同地拿起畫筆,伴隨著美妙的音樂,一幅幅插著音樂想象翅膀的日出圖展示了出來,美不勝收!每幅作品都各表其意,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出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
一節普通的音樂欣賞課,展示了學生們的接受能力、表現能力;不僅可以憑借個性化的感悟,很好地、獨特地詮釋作品,還可以憑借個性化的感悟創造地、獨到地理解作品。作為老師,培養學生對音樂感悟的個性,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就是體現全面發展、因材施教的原則。
三、與舞蹈相結合
音樂與舞蹈就像一對親密無間的姐妹,互相聯系,互相依存。音樂可以用舞蹈來表現,舞蹈也因為有了配樂而更加優美動人。我們教材中的許多曲子,都可以變成或大或小的舞蹈,或表現音樂作品的內容,或表現音樂作品的情緒,或表現音樂作品的內心世界……
在上中國少數民族器樂時,我根據維吾爾族、蒙古族、傣族等民族的舞蹈特點,編排了簡單又具有那個民族特色的舞蹈動作,很好地詮釋了各個民族的音樂特性。課堂上學生們輕易地接受了“枯燥”的民族打擊樂器和彈撥樂器演奏的音樂,感受與鑒賞了少數民族常用樂曲所演奏的形式,既培養了他們理解、尊重、熱愛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又樹立了平等的多元文化觀、價值觀,整個課堂充滿了輕松、歡樂、積極探索的氛圍。不用老師過多的講解,學生已被民族音樂的魅力所折服了。
藝術不容說教,審美不能依靠灌輸。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有著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心中的情感,尊重他們的選擇,他們也會接受你的方式,讓課堂變得輕松沒有距離。對音樂教學來說,不應有一個統一的模式或固定程序,音樂課堂應永遠是動態的,其過程充滿了創造性。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