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招娣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科書應體現教育的性質、任務,著眼于民族素質的培養。鑒于此,第八冊教材以拓寬生活領域,提高語文素養為主線編排,這個可貴的嘗試與大膽的改革,開拓出語文教學的大好局面。
一、編選的課文時代氣息強
固然,我們民族的傳統教育,大有精粹可供擷取,但生活是源,離開生活,提高語文素養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木之本。再說,小學生抽象思維還不發達,思維能力帶有膚淺性,他們更樂于和易于接受具體事物。第八冊課文的編選就根據學生思維的特點,緊密聯系當前社會生活的實際,聯系學生的思想、學習實際,富有時代氣息。如第二單元新選的課文《中彩那天》,結合當前學生容易受外界利己思想的影響,把一道道德難題擺在學生面前——我讓學生深入體會父親的心理活動,啟發學生對誠信與物質財富進行取舍,從中感受父親的人格魅力。又如《將心比心》一文,針對現在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習慣于接受愛而缺乏寬容心的現狀,通過兩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告訴孩子們要想得到別人的寬容和鼓勵,就要先寬容鼓勵別人,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的課文結合現實生活,用理性知識指導感性知識,又通過感性認識,鞏固和加深理性知識,讓學生懂得語文其實就是對生活的觀察、認識后的理解,這樣就可慢慢消除對“語文神秘”的看法。以點帶面,我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評生活瑣事,議社會論點,提高學生一事一議的主觀表達能力,使學生養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良好習慣,豐富大腦中貯存的信息量,發展他們的思維,提高他們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二、課文內容專題多元化,兼揉“綜合性學習”
本冊課文專題多元化,集教育功能、認識功能、積累功能等為一體。這跟舊教材有明顯的區別。全冊八個專題的教材不乏文質優美的課文,意境美,語言美,許多內容都值得學生培養語感,品味積累,正所謂“色美以悅目,音美以悅耳,文美以動心”。這多樣化的專題不僅給予學生思想的熏陶、生活的啟迪,還融入對生活的觀察、體驗、情感、思索。另外,在“大自然的啟示”和“田園生活”這兩個單元的專題還安排綜合性學習內容,使專題的學習內容與形式更豐富多彩。如在“田園生活”專題中,通過和家在農村的同學交流討論加深對田園生活的了解,也可以在網上搜集資料了解,還可以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一次鄉村游,親身體驗鄉村生活,對鄉村生活有切身的感受后,要求學生制作一期關于鄉村生活的板報或手抄報。如此,把語文學習與科學探究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觀察大自然,增長知識,了解大自然,并在這樣的活動中提高語文能力。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綜合性學習能給學生創設廣闊的知識背景——社會,使語文教學滲透到課外教育活動中,有效地提升語文素養。
三、課后內容豐富,拓寬學習資源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精神,語文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本冊課后安排“資料袋”和“寬帶網”,提高了生活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如在“走遍千山萬水”與“戰爭與和平”這兩組的語文園地,安排了引導學生搜集有關祖國五岳和五大淡水湖的資料及了解有關戰爭給人類造成災難的事實和英雄人物的事跡,拓寬知識面。“日積月累”著力使學生從課內外汲取知識,養成日積月累的好習慣,從而提高語文素養。還有“趣味語文”如《說“信”》、《趣聯巧對》,“成語故事”如《鵬程萬里》、《手不釋卷》,以古代傳統文化為主,在趣味閱讀,輕松記背中,積累語言,感受中華文化的優秀和博大精深。此外,還引導學生課外閱讀,重點推薦《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和中國民間故事。這些都為豐富學習、拓展學習開辟資源空間。
四、訓練題設計重視擴展性閱讀訓練
新教材課本的訓練分為“內容理解”、“語言揣摩”、“聯想拓展”等類型,這樣分類既突出了語文特點,又提出了學習的行為要求,其中“內容”、“語言”、“說話”體現了語文特點,“理解”、“揣摩”、“拓展”反映了學習時的行為要求。前兩種類型的訓練有助于把基礎知識轉化給學生,并轉化為相應的技能。“聯想拓展”層次的訓練有助于培養、發展學生的遷移能力。筆者十分認同第三個層次的訓練,這一層次的訓練,不僅能起鞏固、遷移作用,而且對拓寬學生思路、視野,強化語文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習動機等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如《觸摸春天》的課后,安排一篇閱讀鏈接,節選自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進一步感受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鼓舞學生戰勝厄運的巨大精神力量,有的課文后還安排選做題,供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提高用。可見每課習題都體現了層次性,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總之,課后習題,重視拓展性閱讀訓練,讓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更加扎實、有序、高效,從而加快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新教材從生活出發,扎實、活潑、有序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應拓寬了教學空間,進一步幫助學生樹立熱愛生活的觀念,相信他們會用自己的觀察、認識、分析反映、服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