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實力,挽救民族危亡,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江西瑞金出發,經過福建、江西、廣東、湖南、甘肅、陜西等11省份,于1936年10月到達陜北勝利會師,行程二萬五千余里。一路上,紅軍擊潰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和堵截,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這些都彰顯了紅軍戰士鋼鐵般的意志以及不怕犧牲的精神。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長征是播種機。”這充分概括了長征的歷史意義。它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紅軍是不可戰勝的。一路走來,紅軍將革命的種子播撒到人們心中,為后來開展革命斗爭創造了條件。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我們在緬懷革命先烈的同時,更要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途中不懈奮斗。
我們的長征
陸明軒(初二學生):長征是一部浩瀚的史詩,它在中華大地上成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絕唱。紅軍戰士用堅強的意志,鑄起了一道鋼鐵長城,擊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一次次圍剿,最終贏得了勝利。面對茫茫的雪山,紅軍戰士沒有畏懼;面對渺無人煙的沼澤地,紅軍戰士沒有退縮;面對敵人的機槍掃射,紅軍戰士更是勇往直前。他們穿著草鞋,走在冰冷的雪地上;他們餓著肚子,扛著槍炮彈藥。他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與死神較量,向正義出發,最終保留了革命的種子,并用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如果沒有紅軍戰士的犧牲與堅守,就不會有長征的偉大勝利;如果沒有長征的偉大勝利,就不會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長征,將永遠被記載在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史冊上。
劉子硯(初三學生):雖然我沒有經歷過那個艱苦的歲月,但長征精神一直激勵我,使我銘記那段歷史,珍惜當下。在歷史課上,老師就曾系統地講過長征,它是中國工農紅軍實現戰略轉移的偉大決定,經歷了三百多次戰斗,擊潰了反革命武裝的多次進攻,最終勝利會師。紅軍戰士爬雪山,過草地,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并把革命的種子播撒。長征結束時,紅軍數量銳減,但這種犧牲是值得的,它的豐功偉績將銘刻在中國人民的心底。站在新時代,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紀念,長征!
李佩達(初二學生):我從小就聽老人們講長征的故事,而印象最深的還是課文《七根火柴》。這篇課文講述的是長征途中,大草原上暴雨傾瀉,一個生命垂危的紅軍戰士把黨證和夾在黨證里的七根火柴交給戰友,請他轉交給黨組織。這個故事觸動人心,里面的細節更感人,文章寫道:“盧進勇覺得臂彎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一切都像整個草地一樣,霧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著,像一只路標,筆直地指向長征部隊前進的方向……”為什么眼睛模糊了?為什么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模糊”說明了心中的感動,無名戰士用生命守護無比珍貴的火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執念不改,這不得不使人熱淚盈眶;“清晰”則說明了心中的信心與決心,令人肅然起敬。
趙天碩(初三學生):提到課文,我們還學過《飛奪瀘定橋》呢。瀘定橋一共十三根鐵鏈,鏈接著兩岸。兩邊分別有兩根稍高的鐵鏈,算是橋欄,底下并排九根,鋪著木板算是橋面了,人走在上面晃晃悠悠的,就像蕩秋千。“可是現在,連木板也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鐵鏈。”橋下,水流湍急,“紅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樣,在幾十丈深的河谷里傾瀉下來,沖到巖石上,飛濺起一丈多高的浪花。”而且,敵人的子彈像雨滴一樣密集,讓人無處可藏。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紅軍戰士硬是爬過鐵索,占領瀘定橋,為大部隊的前行開辟了道路。
張一娃(初三學生):長征路上有太多壯烈的故事,也有太多感人的事跡,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了腳下的土地,才迎來了東方旭日。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不僅豐衣足食,而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呢?與紅軍戰士相比,我們不用穿草鞋,不用餓肚子,不用挨槍子兒……相比之下,我們簡直太幸福了。回首過去,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更要銘記長征之路。那是紅軍戰士用血肉鋪就的。所以,我們要繼承革命傳統,弘揚長征精神,只有加倍努力學習,才能早日成為合格的建設者,為國家的發展盡一份力。
王香(渤海大學教師):長征是一個偉大的壯舉,它彰顯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意志與堅定信念,為革命的火種保留了實力。從瑞金到陜北,二萬五千里呀,一路險阻不斷,隨時都有可能丟了性命。一方面是艱苦的自然環境,另一方面是敵人猛烈的火力攻擊,紅軍戰士克服種種困難,從死亡線上突破,最終實現了勝利會師。今天,我們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不僅僅是重走長征路、緬懷革命先烈,更重要的是堅定共產主義信念,高舉社會主義大旗,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長征精神,需要傳承,更需要付諸于實踐。那樣艱苦的年代,我們無法再去經歷,但在新的歷史時期,有更艱巨的任務等著我們去完成。用理想規劃人生,用知識武裝頭腦,用道德規范行為,珍惜當下每一次學習和鍛煉的機會,讓長征精神在新時代繼續閃光、普照。
主題演講。幾乎每個學校每年都舉辦演講活動,而演講的主題也會緊扣社會熱點,對初中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方面的教育。今年是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完全可以舉辦一次主題演講。初中生圍繞“長征精神”,收集素材,闡述長征的偉大歷史意義,以及自己如何繼承和弘揚這種精神。
主題征文。關于長征,初中生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寫下來呀!以征文的形式讓初中生參與其中,讓他們追尋革命先輩的光輝足跡,書寫黨的光榮傳統,闡釋自己的幸福觀;也可以組織初中生觀看紅色影片,之后寫觀后感,或開展主題班會。
詩朗誦。長征,是二萬五千里的奔波,也是二萬五千里的意志,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有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可以組織初中生舉辦一次詩歌朗誦會,讓他們在詩詞中感受長征精神。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聶榮臻的《無題》:“安順急搶渡,大渡勇奪橋。兩軍夾江上,瀘定決分曉。”林伯渠的《長征》:“剛過草地到巴阿,無那西風日末斜。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糧秣少胡麻……”甚至,初中生可以自己寫詩,將自己對長征精神的理解,真實地表達出來。
集郵。郵票是一種文化符號,它記載了一段歷史記憶;以“長征”為主題的郵票,有著更大的收藏價值。在網上,我們可查到有關的資料和照片,看到一枚枚與長征有關的郵票。比如:【郵票紀74《遵義會議二十五周年》(3-3)】表現了紅軍將士英勇無畏、強渡金沙江的歷史場景。郵政部門還發行了一套郵票,來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我們也可以關注一下。
重走長征路。重走長征路是一項較大的系列活動,而對初中生來說實現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可以選擇主要城市、主要路線進行“重走”,踏著紅軍戰士的足跡增強愛國主義熱情。比如:紅一方面軍經過的路線是何家沖、金家寨、涇縣、旌德、湯口等,紅二方面軍經過的路線是淳安、懷玉山、常山、重溪、玉山等,紅四方面軍經過的路線是古樓、慶元、福安、寧岡、井岡山等。初中生可以到離自己較近的路線去重走,聽一聽當地人的講解,參觀一下有關的紀念場所等。
傳承長征精神
長征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典范,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壯舉。從確定每一項戰略任務到實施每一次戰略轉移,從遭遇敵人圍剿到最終取得戰斗勝利,這些都無不體現了紅軍戰士的大無畏精神。長征,使我們銘記了歷史,使我們激起了斗志,使我們踏著先烈們的足跡在新時代大步前行。
作為初中生,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
1.堅定理想信念。理想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信念則是動力源泉。一個人,只有具有遠大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才能點燃人生激情,激發個人才智,保持奮發向上的精神狀態。共產主義理想是共產黨人的崇高追求,社會主義信念是紅軍戰士的精神支柱。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理想和信念,長征才能取得勝利,革命才獲得成功。如今,我們更要堅定理想信念,不怕困難,不畏險阻,努力學習,多為國家做貢獻。
2.人民是革命的母親。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發展的推動者。如果沒有廣大群眾的支持與擁護,就不會取得長征的偉大勝利。長征途中,紅軍戰士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對群眾的財產秋毫無犯,而且還宣傳和播撒了革命的種子。無論走到哪兒,紅軍戰士都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成為朋友、兄弟。劉伯承和彝族首領小葉丹結為兄弟的故事,早已成為長征中的一段佳話。走群眾路線,依靠群眾,讓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如今,國家的發展和壯大更要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一貫堅持的宗旨,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也必將促成中國夢的實現。
3.團結是力量之源。“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這首歌唱出了團結的重要意義。為了挽救黨、挽救紅軍,我黨在長征途中召開了重要的遵義會議,這充分體現了黨內和紅軍內部團結的重要性。會上,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劉少奇等都旗幟鮮明地支持毛澤東,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和全軍的領導地位。這次會議不僅把紅軍的領導權從左傾路線代表手中奪過來,還為長征勝利奠定了強大的政治基礎和思想保障。
4.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精神支柱,更是長征精神的集中體現。80年前,紅軍戰士走的長征路是漫長的,更是艱苦的,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他們跋涉在崎嶇的山路上,穿著草鞋,踩著冰雪,踏著泥濘,迎著急風,無怨無悔。沒有食物,他們就嚼草根吃樹皮,甚至喝馬尿,硬是走完了二萬五千里,實現了戰略大轉移。今天,我們的生活富裕了,不愁吃不少穿,有了更高的物質追求和精神享受,但是艱苦奮斗的作風不能丟。不追求享樂,不貪圖安逸,不講排揚,不擺闊氣,把紅軍長征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傳下去。
七律·長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注釋】①等閑:平常,不放在眼里。②金沙:指金沙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段。③五嶺:即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庚嶺的總稱。④烏蒙:即烏蒙山,是穿行于貴州、云南之間的山脈。⑤岷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四千米左右。
品讀:
毛澤東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著名的詩人。他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創作了一首首催人奮進的詩歌。這首七言律詩就寫于1935年10月,紅軍攻占臘子口之后,越過六盤山之前,詩人有感而發,對長征做了高度的概括和贊美。的確,長征是氣壯山河的詩篇,更是人類的一次個偉大壯舉。下面,我們一起來品讀這首詩。
首聯,詩人開門見山地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詩的中心思想。“不怕”二字是詩眼,“只等閑”重申了“不怕”,“遠征難”概括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而“只等閑”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的領袖風范。它強調了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也表現紅軍在刀劍叢中勇往直前的鐵軍風貌。從首聯開始,全詩就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不怕”“只等閑”。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將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熔鑄全詩,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而且,頷聯和頸聯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戰勝困難。詩人按照紅軍長征的路線,選取了四個著名的天險,高度地概括了紅軍長征途中的“萬水千山”。五嶺、烏蒙本是普通的事物,在詩人的眼里卻成了審美的對象。“逶迤”和“磅礴”突出了山的綿亙與高大,這兩個詞恰到好處地寫出了長征路上困難重重。“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此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在長征史上,巧渡金沙江和強渡大渡河具有重要的意義,前者體現了紅軍戰略戰術上的智慧,后者表現了紅軍戰士最勇敢的一面。末聯與首聯呼應,強化了主題,升華詩意。紅軍從敵人的重圍中殺出一條血路,自然令人欣喜,即將進入陜北勝利會師更讓人激動不已。“盡開顏”是迎接勝利的最好表達,以此結尾,突顯了紅軍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長征組歌
1.《告別》:“紅旗飄,軍號響。子弟兵,別故鄉。王明路線滔天罪,五次‘圍剿敵猖狂,紅軍主力上征途,戰略轉移去遠方,男女老少來相送,熱淚沾衣敘情長。”
2.《十送紅軍》:“一送(里格)紅軍,(介支個)下了山,秋風(里格)細雨,(介支個)纏綿綿。山上(里格)野鹿,聲聲哀號叫,樹樹(里格)梧桐,葉呀葉落光,問一聲親人,紅軍啊……”
3.《突破封鎖線》:“……紅軍夜渡于都河,跨過五嶺搶湘江。三十晝夜飛行軍,突破四道封鎖墻。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繼殺虎狼。全軍想念毛主席,迷霧途中盼太陽。”
4.《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趕路程。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5.《飛越大渡河》:“水湍急,山峭聳,雄關險,豺狼兇。健兒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夾道迎。安順場邊孤舟勇,踩波踏浪殲敵兵。晝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窮追奪瀘定。鐵索橋上顯威風,勇士萬代留英名。”
6.《過雪山草地》:“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扎營盤。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
7.《到吳起鎮》:“鑼鼓響,秧歌起。黃河唱,長城喜。臘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懸崖當云梯。六盤山上紅旗展,勢如破竹掃敵騎。陜甘軍民傳喜訊,征師勝利到吳起……”
8.《祝捷》:“……直羅滿山炮聲急,萬余敵兵一活捉了敵酋牛師長,軍民凱歌高入云。勝利完成奠基禮,軍民凱歌高入云。”
9.《報喜》:“……歷盡千辛萬般苦,勝利會聚甘孜城。全軍痛斥張國燾,歡呼北上并肩行。邊區軍民喜若狂,紅旗招展迎親人。”
10.《大會師》:“……各路勁旅大會師,日寇膽破蔣魂喪。軍也樂來民也樂,萬水千山齊歌唱。歌唱領袖毛主席,歌唱偉大的共產黨。”
后記
長征是革命征程中一次偉大的戰略轉移。它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今,我們雖沒有“爬雪山、過草地”的歷史環境,卻肩負著實現中國夢的使命與責任。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必須銘記歷史,傳承長征精神,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