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河
習作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當習作,學生個個提筆忘字,人人眉頭緊鎖,甚至大喊“作文難,作文難,提起作文就心煩”。究其原因,是學生頭腦里沒有可供習作的材料。現代教育家葉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因此,要走出“無米之炊”的困窘,就應該引導學生用心地多閱讀,感悟生活、大自然,豐富積累習作素材,學生大腦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活水”。
一、閱讀,習作素材的基礎
葉圣陶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馭文字。”只有讓學生多閱讀課文,頭腦當中才有豐富的語言材料,這些是寫作的基礎,便于學生習作時選詞造句,文筆不至于枯澀,正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缺乏習作素材的學生來說,書本中的課文是豐富的素材寶藏。因為課本中的課文都是精挑細選的例文,所以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真反復地閱讀,讓學生不僅積累一些優美的好詞美句,而且學習課文寫作方法。如學習人教版《松鼠》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寫有關動物如《小白兔》這樣的習作,讓學生仿照文中寫法,寫起來得心應手、樂在其中。
當然,在抓好課內閱讀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在課外多讀書、會讀書。首先,要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的書來讀,像《少年報》、《兒童文學》、《少年文藝》等。這些書刊或與學生的生活接近,讀著親切,易于產生共鳴,便于學習借鑒;易于吸收,便于模仿。其次,要讓他們看書時有目的地讀,從寫作角度讀書,不能只滿足于讀懂內容,更要注意作者是怎樣觀察生活的,是怎樣分析生活的,又是怎樣表達的。總之,學生讀要想著、記著,才能積累大量素材,為習作打下堅實基礎。
二、生活,習作素材的體驗
生活是最重要的教科書,是對習作素材的體驗。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在生活中要引導學生認真地看、仔細地聽,調動他們對生活的體驗,既豐富他們的生活體驗,又積累習作素材。還是葉先生說得好:“我們要記著,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確實,必須尋到生活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生活中教師必須樹立生活大語文教學觀,事事都是作文,時時都有作文。如詩朗誦、課本劇、春游、社區活動等都是習作的體驗、素材的積累。教師要引導學生眼看、耳聽、口說、手記,引導他們邊玩記的體驗形式,讓他們把這些喜聞樂見的事寫下來,從而豐富習作素材。比如,有一次舉行“故事演講”比賽,先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準備,然后讓他們繪聲繪色、手舞足蹈地表演起來。過后,教師趁熱打鐵:同學們的表演誰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什么?同學們下筆如有神,一篇《有趣的故事演講》就水到渠成了。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鮮活而生動的,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用心體驗生活,說心中話,寫身邊事,有感即發,有情就寫。長此以往,學生習作素材豐富了,習作自然興趣盎然。
三、大自然,習作素材的源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習作的源頭活水來自大自然的積累。其實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皆可入景,生活中的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只要留心觀察,寫作素材就在身邊。絢麗的云彩,碧綠的河水;浩瀚的天空,高聳的建筑;郁郁蔥蔥的樹木,一望無際的稻田;種類繁多的花草、千姿百態的巖石;亭臺樓閣、花草樹木……大自然中的這些美景無處不在,教師要引導他們認真觀察,隨時收集。時間一長,學生的素材就會取之不盡,習作時素材就會信手拈來。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提到的:“各地區都蘊藏著風景、動植物、古跡等自然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努力讓學生運用多種方法搜集材料。”大自然是取之不盡的素材庫,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賞自然,時時處處深入細致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美景,隨時積累習作材料。天長日久,學生腦子里就有了不計其數的素材,習作時這些素材就會源源不斷地噴涌而出。
四、勤記,習作素材的靈感
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大事、小事數不勝數。在與同學交往過程中隨時會發生有意義的難忘事,在學校、家庭、社會也會有許多喜怒哀樂。這時應引導他們捕捉生活中的小事、喜事、趣事,隨時隨刻記下自己的傷心、快樂、煩惱、幸福、委屈……日記是勤記的最好形式。日記內容可多可少,有話則多,無話則少。大到社會生活,小到一言一行,只言片語。只要引導學生多觀察、多積累、多練筆,那么學生的寫作思路自然開闊,想象自然豐富,文筆自然通暢。讓勤記為習作撐起一片五彩繽紛的天空,給學生習作隨時噴發的靈感。
只有立足課內,放眼課外,才能為學生作文提供堅實基礎。生活是萬花筒,大自然中處處有素材,數不清的生活小事、校園故事等都是作文的素材,只有把這些取之不盡的素材隨時記下,把握住這些源頭,才能引來作文的活水,從而解決學生的“無米之炊”,讓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有言可議,大腦中才會源源不斷地涌出習作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