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云 葉鳴 周雪蓮 杜春秀 李冬 呂懷娟
遺體捐獻是一項造福社會、蔭及后人的善舉。我國遺體捐獻起步較晚,遺體來源的稀缺已成為醫學教育及臨床醫學的最大“瓶頸”,阻礙了醫學生的培養,牽制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1]。大學生作為當代社會較為活躍的一支群體,他們對遺體捐獻的態度和意愿對全社會具有較強的影響和輻射作用。而醫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特殊的群體,專業特性決定了對待遺體捐獻事業應更為敏感。了解大學生群體對遺體捐獻的認知度及自身意愿,從而折射社會大眾的意愿,進而為遺體捐獻事業的發展提供可參考的依據。
1.大學生對于遺體捐獻的認知
1.1醫學生對于遺體捐獻的認知。
醫學生作為一個有專業知識的群體,并且受益于遺體捐獻。遺體捐獻可供醫學生做生理解剖之用,幫助醫學生掌握人體的組織結構。張雪文[2]的調查表明,約69.8%的在校醫學生了解遺體捐獻相關內容,44.6%的贊成捐獻自己的器官,一年級贊同率最低,僅為26.6%,五年級最高,為61.4%。通過專業教育,醫學生對遺體捐獻的認知度普遍高于非醫學生,醫學類專業學生對遺體捐獻相關信息關注度更高,并且隨著專業學習的深入,更愿意加入遺體捐獻隊列中,足以見得專業知識的滲透及實踐對我國遺體捐獻事業舉足輕重。
1.2非醫學生對于遺體捐獻的認知。
據楊穎[3]對上海等發達地區居民調查結果顯示國內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意愿率僅為16.57%,相較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非醫學類專業大學生而言,雖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但對于遺體捐獻仍望而卻步。據唐曉[4]對某高校大學生的調查表明:在關于遺體捐獻的定義上,非醫學生的正確率(50%)遠低于醫學生的正確率(70.5%)。非醫學專業的大學生均認為遺體捐獻有利于社會進步、醫療事業發展,但對于遺體捐獻的認知極其有限,對遺體捐獻相關信息的關注度低于醫學類專業學生。遺體捐獻相關信息僅來源于網絡、電視等媒體,并沒有具有針對性的信息輸注,對遺體捐獻的了解度較少。
2.影響因素
2.1傳統觀念的因素。
這是問題的根源所在。我國傳統文化是一個以“仁”為本、以孝親倫理為內核的道德型文化,《禮記》中就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說教,并且我國歷來有重喪隆葬的習慣,即使不能真正做到“完膚,厚葬”,至少不能讓親人的遺體殘缺不全[5]。我國雖擁有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但殘存下不少封建傳統觀念桎梏了我們的思想,使我國遺體捐獻領域的發展舉步維艱,在發達國家,醫院對尸體的解剖率高達80%~90%,而在我國解剖率卻很低。據調查研究,美國約有30%腎移植的供體來自親屬捐贈,而中國由于受傳統觀念影響及受現今法律制度、醫療管理措施的局限,目前親屬活體供器官僅占器官移植總數的0.1%~1.0%[6]。足以說明傳統觀念的巨大影響力,充分說明我國遺體捐獻事業始終停滯不前的原因。
2.2政策法規的落后。
現在僅有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推出了遺體捐獻的地方性法規,但還不是很完善。遺體捐獻迫切需要法律的支持,盡快制定遺體捐獻中的各種法律、法規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7]。醫療系統政策層面的缺失及行政力度支持的不足影響著遺體捐獻工作的順利開展[8]。我國有關于遺體捐獻的政策法規的立場并不是很明確,如我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8條第2款規定了公民生前表示拒絕捐獻意愿的,任何人不得捐獻器官。生前未做出表示的,其近親屬可以一致做出捐獻的意思表示[9]。從中可以看出我國立法并沒有明確提出死者生前未表達遺體捐獻意愿的,其家屬在患者死后完全有權利決定死者遺體捐獻問題,自我決定權與親屬決定權誰更優先沒有明確規定。
2.3遺體捐獻宣傳滯后。
目前非醫學類專業大學生對遺體捐獻的信息大多來源于公共媒體平臺。我國新聞媒體對遺體捐獻者的宣傳較為積極,諸如“姚貝娜捐獻角膜”的事跡,但對于如何進行遺體捐獻的相關程序介紹極少,與前者相比,后者往往更有意義。宣傳的滯后,造成民眾對遺體捐獻不了解、不積極、不主動。其次,社會層面缺乏對遺體捐獻者的鼓勵與支持,捐獻者家人缺少社會鼓勵表揚的“輿論”氛圍,往往造成心理上的缺損。奉獻的舉動得不到肯定不免心生悲涼。
3.遺體捐獻的重大影響意義
3.1基于患者。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約有100萬尿毒癥患者,每年新增12萬人,每年約有50萬患者需要腎移植,而每年全國可供移植的腎源僅有4000個,很多患者在等待中死亡,捐獻的器官可以把瀕臨死亡的患者從死亡邊緣重新拉回健康的生活,這無疑是一件造福于全人類的壯舉;遺體捐獻的有效發展可以使醫學生充分了解人體構造,降低醫學誤差,最終造?;颊?。
3.2基于醫學生。
捐獻遺體的另一大作用就是用于醫學生的解剖課。醫學發展離不開對人體的研究,這是學習醫學的基礎,更是夯實基礎的手段。曾有專家指出:“理想狀態下4~6人解剖學習一具遺體?!倍覈壳扒闆r是平均20~30個醫學生才能解剖到一具遺體,一些非臨床專業的醫學生甚至都沒有機會解剖一具遺體,最多參觀模擬,靠著模型及醫學圖冊學習,嚴重影響我國醫學教育質量的發展。
4.建議
4.1加緊建設遺體捐獻制度與法規。
上海市2000年出臺了《遺體捐獻條例》,可以說是我國第一部有關遺體捐獻方面的,標志著我國遺體捐獻事業前進了一大步,但相關法律法規僅限在一些發達的沿海城市,并沒有得到全面普及。制度與法規的建立不僅可以完善遺體捐獻的相關程序,如接收遺體的相關流程、遺體保管、家屬知情同意權,還可以對遺體捐獻作出重大貢獻的給予表彰,使遺體捐獻者家屬得以身心安慰,告慰遺體捐獻者作出的貢獻。
4.2加大遺體捐獻的宣傳力度。
大學生群體作為承接社會與學校生活的一個敏感群體,針對大學生的宣傳則是重中之重。良好的宣傳氛圍有利于營造積極、良好的輿論氛圍,正面引導人們接受并參與到其中,同時能喚起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視、支持和資助[10]。
4.3參觀遺體告別館、標本陳列館等,感受遺體捐獻的人性化。
安排學生參觀遺體告別館,使學生充分了解遺體捐獻的意義,更加直觀地認識到遺體捐獻者作出的偉大奉獻,讓遺體捐獻的家屬們感受到人性的關懷與溫暖,展現遺體捐獻者們偉大的人格魅力。
4.4組織學生清明祭奠遺體捐獻陵園的勇士們。
每逢清明節可以組織在校學生參觀遺體捐獻陵園,陵園紀念墻上記載著遺體捐獻者們的姓名,墻上的名字逐年增多說明了人們對于遺體捐獻的接受與認可,通過逐年對比,可以向學生宣傳與介紹遺體捐獻的現狀,同時展現人性關懷。
4.5開展“遺體捐獻程序”講座。
對遺體捐獻知識的缺乏會直接導致捐獻者及其家屬欲捐無門[11]。通過向學生介紹相關遺體捐獻的流程,加深學生對遺體捐獻的認知度,同時可以參觀遺體捐獻接受機構,強化學生對遺體捐獻者的尊重感情。
4.6培養醫學生對于遺體捐獻者的尊重情感與人性關懷。
遺體對于醫學生來說是寶貴的資源,是學習道路上的助推劑。遺體捐獻者們捐獻遺體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應受到充分尊重。遺體捐獻者愿意捐獻遺體不僅能培養出更優秀的醫學人才,更能推動醫學事業蓬勃發展。實際上,尊重遺體就是尊重死者本人[12]。充分尊重遺體捐獻者既體現他們的價值又鼓動更多人加入遺體捐獻行列,壯大隊伍力量。
參考文獻:
[1]詹東,王金德,李丐濤,等.遺體捐獻的現實意義和人文反思[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1.32(3):54-55.
[2]張雪文,李官彥,李臻,褚洪遷.在校醫學生器官移植與捐獻態度及認知的調查[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53):10067-10070.
[3]楊穎.黃海.邱鴻鐘.我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意愿調查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醫院,2014,03:18-19.
[4]唐曉,肖肖,曹冬雷,張濤,黃婷婷,韓煦.醫學與非醫學大學生對遺體捐獻認知的比較研究[J].醫學與哲學,2012(8):25-26.
[5]柏寧,孫福川,岳長紅.我國遺體捐獻現狀及其制約因素的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2005(4):59-60.
[6]張元芳,王翔.21世紀中國器官移植的發展與思考[J].上海醫學,2004,27(11):791-795.
[7]張安勇,崔益群,吳偉風.解析遺體捐獻瓶頸的成因及措施[J].中國醫學倫理學,22(2):102.
[8]余浩杰,胡文魁.我國器官捐獻的困境及對策[J].醫學與社會.2012,25(10):69-70.
[9]劉歡,張宏.論遺體捐獻自我決定權與近親屬決定權的沖突與協調[J].泰山學院學報.2013,35(1):108-111.
[10]張永利,王妍,曾奇,等.醫學倫理學實踐教學模式的新視角[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0,31(11):65-66.
[11]劉健華,鐘光明.醫學院校無償遺體捐獻工作的探討與實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4):470-471.
[12]董世武,應大君,孫建森,龍洋.李曉松.基于遺體捐獻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模式探索[J].解剖學雜志.2009,32(5):587-587.
通訊作者:呂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