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芳
摘要: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逐漸加快,工作、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問題不斷出現。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逐漸成長,渴望獨立,但是也由于他們的身心不夠成熟,社會閱歷少,無法獨立。初中學生是心理問題出現比較多的群體。初中生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應積極采取措施做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初中生能夠積極健康的發展。本文就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策略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71-01
心理健康是人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定義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具體表現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其成長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初中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還不夠成熟,社會經驗少,處理問題的能力和方法還不高,很容易受到學習、朋友、家長等因素的影響,出現心理問題。如果心理問題不能及時得到有效的解決,就容易影響初中生的健康成長,甚至導致人格出現缺陷。
一、初中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一)學生因學習壓力大而行為異常。
從小學進入初中,環境改變了,課程增多了,學生的角色沒有及時轉換到位,致使學生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從而表現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厭倦學習等。
(二)學習自信心不足,學習方法不當。
在學習上表現出缺乏堅持的意志和毅力,不會也不愿和同學、老師交流學習生活情況。他們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弱,只要遇上一點挫折,心理堤防就容易崩潰,情緒容易低落,失望感隨之產生,學習成績不穩定,時好時壞。
(三)自卑心理嚴重。
表現在對自己的能力、智力等偏低的評價。有自卑心理的學生最容易成為學校的“問題生”。這種長期被自卑情緒困擾的學生,不僅身心健康會受到影響,而且還給自己的行為設置了消極的心理障礙。產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管教過于嚴格或缺少家庭溫暖,學校的教育不當等。
(四)學習情緒不穩定。
學生主要表現在學習勁頭時高時低,特別不愿意家長和老師談學習成績;情緒易波動,不易與老師、同學們和諧相處,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挫折、煩惱等不愿向同學、老師、家長傾訴,如果不能及時排解不良情緒,就很容易出現心理障礙。
二、解決初中生心理問題的基本策略
重視和加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依據當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心理發展的規律,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心理教育課程化。
初一教材中設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內容,但只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在此基礎上,還應提倡開設心理教育課,進行有關的心理講座。開展講座時應做到以下幾點:⑴趣味性。針對學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問題,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測試等方式提出,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在輕松、熱烈的心境下,打開心扉,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心理修養;⑵行為化。強調行為作業,把教育要求及時轉化為行為訓練的要求,并注重從行為角度評價心理素質的變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針對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個別問題個別指導。
(二)參加實踐活動,培養社會適應能力。
讓學生積極參與廣泛的課外活動和社會活動,感受時代的脈搏,體驗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協作的重要,這不僅能使學生學會既善于評價自己,又善于評價他人,而且能使內向孤僻的學生變得活潑開朗、增強合作意識,使心胸狹窄者學會寬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現心理障礙,從而提高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三)積極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教師讓學生訴說自己的煩惱、痛苦、困惑,通過教師的因勢利導,使學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凈化的同時,找到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辦法。咨詢活動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是學生與咨詢老師直接面談,在老師的引導下自覺進行心理調整;二是間接咨詢,讓學生把難以啟齒的問題通過電話、信件等匿名的方式傳達給老師,教師則可通過講座、黑板報等方式解決其中的典型問題。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詢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⑴保密性原則。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隱私,為學生保守秘密,不辜負學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則。教師要與學生成為朋友,使學生在解決心理困惑時沒有顧忌;⑶教育性原則。教師應做到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礙。
三、家庭注重引導
家庭是以血緣關系與經濟關系為基礎的面對面的生活群體,是初中生必須要面對的生存環境,其生活的各個方面既受家長控制,又接受家長保護,可以說家庭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初中生的發展。因此,當初中生面臨心理問題的時候,家長要負起責任,起到循循善誘,逐步引導的作用。作為成年人,家長要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以積極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影響孩子。平時家長要加強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多學習心理學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學會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了解和掌握自己孩子成長的特點,總結處理心理問題的經驗,并不斷探尋解決問題的規律。家長在與孩子的平等交流中,通過共同參與各種積極有益的社會活動,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加強心理指導,通過潛移默化的言語交流和行為示范,樹立高尚的道德思想和遠大的理想。
四、學校注重指導
中學是受社會委托,對初中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影響的權威機構,有責任有義務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據教育部下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是“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內容”,堅持“發展、預防和危機干預相結合,面向全體學生和關注個別差異相結合,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的原則,將心理健康教育始終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開展心理健康專題教育,建立心理輔導室,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資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通過校內多方力量加強學生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根據每名學生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督促班主任和心理輔導老師在日常教學或者課外活動中主動關心學生的各種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減少和避免各種不利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