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玫
摘要:古詩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價值不僅在于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在小學階段,古詩文閱讀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內容的深度,而在于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
關鍵詞:誦讀;積累;情感;運用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82-01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凝煉含蓄的語言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其價值不僅在于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所以,古詩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各學段目標中提出專門的教學要求,在推薦背誦的120篇(首)優秀詩文中古詩詞占104首。基于此,深化古詩詞教學研究,使之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發揮更重要作用,已成為現實的迫切需要。
在語文教學中,對于古詩詞教學,我有如下點滴的思考:
一、以“讀”為根本
古詩詞特有的韻律之美,決定了古詩詞特別適合誦讀的特點,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正說明了誦讀的功效。《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感情熏陶。”
反復誦讀可以使學生感知詩詞的音調美和詩詞中特定的意境,引學生的想象、聯想、體驗和感受,潛心品味詩詞中的意象和意境。但如果只是機械的重復朗讀,會讓學生厭煩,那短短的幾個句子很快就會背了,那讀還有什么意思呢?這就要求我們真正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上承傳統教育之優秀經驗,下接現代教學理論的“活水”,采用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出層次、讀出感悟、讀出情感,然后變換多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分男女讀、小組讀、全體讀、輕聲讀等。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
這樣的古詩教學課堂,學生讀詩不下二十遍,學生讀的不累,而且越讀興致越高。他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讀的有味,大多學生能夠熟讀成誦,當堂背誦是根本不成問題。教師就應該這樣將朗讀貫穿古詩教學全過程,扎扎實實的進行朗讀訓練,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二、允許“模糊解讀”
在小學階段,古詩文閱讀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內容的深度,而在于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古詩詞中的譴詞造句,有很多是為了追求韻律美,形之式美不得不為之的。例如通假,倒裝等現象,所以學生翻譯的文章不扭曲作者當時的愿意,只要把大體意思說明就可以,并沒有在文字、字數、通順及表達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過嚴。詩詞中更深層次的意思,自會隨學生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文學素養的提高而逐步領會。
三、恰到好處地介紹背景
學詩詞僅靠朗讀是不夠的,還要注意結合詩詞的時代背景或作者的經歷遭遇。詩是詩人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詩人的思想感情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遭遇關系密切,可以說,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經歷遭遇決定了詩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在進行小學高年級詩歌教學時,要是能讓學生對詩詞的創作背景有所了解,例如詩中人物的活動,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詩人的生平和思想變化等,這些對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都會有幫助。常把它放在了最后一個環節上,讓學生感受詞的韻味之后,一個小小的、簡單的介紹反而引發了學生對古詩詞的濃厚興趣。
四、啟發想象,品味意境
“在詩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造過程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完成。”意境是詩詞的靈魂,鑒賞詩詞的過程就是品味詩詞意境的過程,所以引導學生品味意境是鑒賞詩詞的關鍵。不過,詩歌創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賞者,只有欣賞者自己用豐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現詩歌中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所以,使學生進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學生充分調動想像和聯想,將自己設想成作者本人,從作者當時的立場設身處地地考慮感受,使詩中描寫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現于腦海中,再現逼真的情景,加上學生自己平日對生活的感性的體驗,那么此時學生眼前的畫面就不單是視覺的畫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緒,他的腦海中就會增加許多詩詞中并未提到的物象。至此,學生才可以說進入了詩的意境。一旦進入意境,那么詩人的思想感情以及詩詞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則不言而喻,學生也就掌握了詩詞的精髓。可見,詩歌教學中啟發、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是何等重要,這是捕捉詩歌意境的關鍵。
五、比較閱讀,激活思維
“有比較才有鑒別”,利用比較閱讀法設計古詩詞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活躍學生的思維,易于學生舉一反三,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可將學過的詩詞與課內所學詩詞作比較,也可將課內學習和課外自由閱讀聯系起來,讓學生嘗試用課內學到的審美方法去鑒賞新的作品。特別是小學高年級的古詩詞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精講一篇古詩,而會讓學生運用精講古詩所積累的方法更自主地學習同一類型的另一首古詩。
除掌握上述教學要點外,教師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前要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有的課文兩首詩,要理解其編在一起的緣由;這篇古詩課文在本單元的作用,與前后古詩課文的聯系。二是可以適當補充課外古詩讓學生學習。三是適當安排改寫訓練,將敘事詩改寫成小故事,將寫景詩改寫成散文。這樣讀寫結合,一舉兩得。四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展開想象進行畫畫,真正走到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境地。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把握好自己學生的特點,選擇科學的方法,或誦讀,或感悟,讓古詩詞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展現古詩詞教學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讓學生學習古詩由被動變為主動的探求,自學能力大大增強,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同時把古詩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和享受讓學生在輕松快樂中完成古詩詞的學習,提高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章 娣《談小學語文中的詩歌教學》《寧夏教育》第7-8期p37-38
[2]涂培源《在古詩教學中引導小學生展開想象》《教育評論》2001年第2期p.68-69
[3]于秀蘭、沈益亮《古詩教學“六字決”》《江西教育》1997年第11期p.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