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個體性到社會性:具身研究范式的轉向*

2016-09-23 03:06:06柯應根胡萬年
心理學探新 2016年4期
關鍵詞:概念環境文化

柯應根,胡萬年

(1.巢湖學院外語學院,巢湖 238000;2.巢湖學院哲學研究所,巢湖 238000)

?

從個體性到社會性:具身研究范式的轉向*

柯應根1,胡萬年2

(1.巢湖學院外語學院,巢湖 238000;2.巢湖學院哲學研究所,巢湖 238000)

自20世紀80年代,研究者開始從具身角度看待認知,以具身性為共同話題形成一個與經典離身認知不同的具身研究范式。過去學界主要從個體身體視角理解具身概念,強調具身研究范式的個體性維度。當前學界開始從社會文化視角理解具身概念,強調具身研究范式的社會性維度。這種轉變體現了具身研究范式從個體性到社會性的轉向。只有將具身的個體性和社會性維度整合起來,從整體構架重新思考具身概念,才能把握其完整內涵。

具身性;個體性;社會性;范式

隨著對經典認知科學的計算主義和符號主義的批判,自20世紀80年代,認知科學掀起了第二場認知革命,各學科的研究者開始從具身性角度看待認知,以具身性為共同話題構成一個家族相似的研究共同體,形成具身研究范式。與經典的離身認知不同,具身認知強調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韓冬,葉浩生,2014)。其實,離身認知和具身認知之間爭議是傳統身心關系哲學思考的繼續,這一爭論從古希臘開始至今已經持續了兩千多年(葉浩生,2012)。隨著具身認知研究的興起,具身研究范式從最初的哲學思考開始走向實證研究。然而,在過去二三十年中,人們主要從個體身體視角理解具身概念,強調具身研究范式的個體性維度。Sinha 和Jensen de Lopez(2000)指出,盡管具身研究范式在個體層面上質疑身心二元論,但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二元立場依然存在。當前,研究者開始從社會文化視角理解具身概念,強調具身研究范式的社會性維度。這種轉變體現了具身研究范式從個體性到社會性的轉向。

1 具身研究范式的個體性維度

具身研究范式的核心概念即具身性(embodiment)意指身體在具體環境中對認知的塑造作用,即“認知是通過有機體的身體塑造的”(Anna & Caruana,2015)。也就是說,身體在認知中所起的作用是構成性的而非因果性的(Shapiro,2011)。2003年《認知科學百科全書》對具身概念作如下描述:“要想理解認知是如何在一個物理系統、特別是在身體中實現或例證的,就需要說明一個嵌入環境中的系統,及其動力特征、系統發生的歷史、生物功能和非表征或非計算屬性”(Chrisley & Ziemke,2003)。盡管這一定義比較寬泛,但它是認知科學中具身概念的一般導言性解釋。在過去二三十年中,不同的研究者對具身概念有不同的理解,然而,研究者主要關注個體身體及其認知過程與物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忽視了社會文化因素在人的心智和認知中的作用。這是一種典型的“個體具身性”(individual embodiment)。

Lakoff和Johnson(1999)描述了具身概念的三個層面:“神經具身性(neural embodiment)是關于神經層面上描述概念和認知過程的結構……;現象學層面(phenomenological level)是能夠意識到的,它是由我們能夠感覺到的一切事物組成的,特別是我們的心理狀態、身體、環境和我們物理與社會的交互作用……;認知無意識層面(cognitive unconscious level)是指位于冰山的表層下面,冰山的可見的尖部屬于意識,其表層下面的的絕大部分屬于無意識,它是由使所有意識經驗可能的一切心理操作組成的,其中包括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在這里,Lakoff 和 Johnson關于具身概念的說明存在某些局限,Neuman(2001)指出,他們思想中存在三個主要困難:他們沒有說明具身心智的文化差異;他們的身體概念是先天給予的實體;心智是在因果和機械的意義上被身體所決定,忽視了身體與心智的反饋作用。所以,Neuman得出結論,由于忽視認知的身體和文化維度,Lakoff 和 Johnson犯了某些認識論錯誤。

Wilson(2002)區分了6種不同的具身觀念:“認知是情境的”,“認知是時間性的”,“將認知負荷卸載到環境中”,“環境是認知系統的一個部分”,“認知是為了行為的”,“離線認知是以身體為基礎的”。Wilson斷言,在主張人的認知的具身本質的過程中存在著一般的趨勢,即身體是為心智服務的,離線認知的能力是人的智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她通常強調的是個體心智,而忽視了認知的社會本質和作為將認知負荷卸載到環境的策略的腳手架(scaffold)觀念。所以,Wilson如其說是維果斯基學派(Vygotskian)不如說是皮亞杰學派(Piagetian),因為她不太關注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的認知功能的作用。由此,Anderson(2003)在討論符號根基問題(symbol-grounding question)的基礎上,強調具身概念的社會文化情境因素。他認為,人類和高等哺乳動物處于社會文化情境中,這意味著人的認知具有社會文化意義,需要文化背景知識。

Ziemke將具身概念運用到人工產品或類人機器人方面,探究它們在生活環境中是否具有與活的有機體相同認知的問題。對此,Ziemke(2003)先后區分了6種相互關聯的具身性概念:結構耦合具身性(embodiment as ’structural coupling’)、歷史具身性(historical embodiment)、物理具身性(physical embodiment)、類機體具身性(’organismoid’ embodiment)、有機體具身性(organismic embodiment)、社會具身性(social embodiment)。盡管Ziemke在具身概念的描述中提及社會具身性概念,但是,他是在研究過程中因意識到社會具身性的重要而后來補充進來的,而且Ziemke只是把社會具身性作為特例而不是一般范疇來考察的,他并沒有系統闡述社會具身性概念及其與前5種具身性概念之間的關系問題。

2 具身研究范式的社會性維度

針對過去“個體具身性”的二元對立所存在的問題,研究者開始從社會文化角度關注具身概念。Sinha 和 Jensen de Lopez(2000)指出,具身性理論需要超越“個體具身性”(individual embodiment)層面而轉向“社會具身性”(social embodiment)維度。他們認為,盡管社會維度在早期的文獻中被提及,卻沒有進一步解釋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是如何實現的,以及有機體的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以什么方式相互聯系。所以,具身研究范式需要不斷地“超越身體”(beyond body),即需要一個不受個體身體限制、同時包含社會文化因素的具身性觀念。Johnson和 Rohrer(2007)明確強調:“具身認知通常是社會的,它是通過多人合作而實現的。”吉布森從海德格爾的“在世之在”的視角強調具身性不是關于身體自身而是關于社會文化的研究:“人的身體在行為中的主體經驗為語言和思想提供根基。認知就是身體在物理的文化的世界所從事的活動,并根據人與環境的動力相互作用進行研究”(Gibbs,2006)。這就是說,社會具身性超越了個體身體的界限,而拓展為社會文化的身體。

關于文化與人的心智或認知之間的關系,經典研究方法試圖從外在于心靈的抽象文化模式探究個體認知的根源,把文化視為一個外在的符號系統。這些內化的“心靈的符號”為個體認知提供堅實的基礎。然而,當前研究者從認知科學、文化和認知人類學、發展心理學、機器人學和心智與行為哲學的交叉學科中形成一種新的研究視角即社會具身認知研究。這種新的研究方法反對把認知視為個體心理的內部加工的傳統觀點,而是把認知視為與社會環境中的實踐活動緊密聯系,并且它內在地根源于人們與環境聯系的非隨意性身體特征(Lizardo,2015)。這與傳統的經典研究方法形成鮮明對比,它是將環境、歷史和文化視為揭示個體認知本質和個體智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認知不是心智的單獨活動的產物,而是身體、大腦、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它既受身體生物因素也受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Watkins(2015)從人類進化的角度揭示“認知的物質維度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文化維度”,人們不能在絕對意義上理解“認知的物質維度”,而沒有關注其時空中的文化背景。人類的進化標志著物質符號系統的認知文化能力的不斷發展,我們只有在“文化環境構造理論”(culture niche construction theory)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文化環境構造理論主張,人類文化在人類進化中起著重要作用,人類大腦是在文化發展的環境中發育成熟的,文化環境具有重要的認知意義。在這個意義上,文化環境就是認知環境,它們在人類發展中共同進化。其中,文化環境使人們體學會了收割、儲存、加工和烹飪等活動,而認知環境則使人們知道共同的食物儲存成為一種共同體合作和信任的表現。

在傳統社會認知心理學中,認知在社會過程中起著廣泛而重要作用,但是,社會過程在一般的認知中也起著同樣重要作用。研究者開始從實證的角度驗證各種社會具身現象,即社會認知是如何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受身體狀態、情緒、行為和動機的影響。Barsalou等(2003)指出,具身性與社會認知之間存在內在聯系,姿勢、手臂運動和面部表情等身體狀態是在社會互動中產生的,在社會認知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且社會心理學家從各自的研究領域中描述了各種社會具身效應,但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論觀點。Barsalou 等(2003)認為,社會具身理論為解釋和統一這些社會具身效應提供一個理論說明。這些社會具身性效應包括四個方面:

2.1可感知的社會刺激不僅產生認知狀態,而且產生身體狀態

例如,那些考得好的中學生比那些考得不好的學生采取更直立的姿勢(see in Barsalou et al.,2003)。另一個實驗,被試啟動年老的相關概念如蒼白、皺紋、老態龍鐘,實驗結果表明,那些啟動與年老相關概念的實驗組比啟動中性概念的控制組在離開實驗室時產生行走更緩慢的具身性效果(see in Barsalou et al.,2003)。總之,這些研究說明了各種社會刺激在感知人時產生具身效應。

2.2感知他人的身體狀態導致自己的身體模仿,即具身反應模仿可感知的社會刺激

例如,觀察者看一個微笑的人,在一定程度上產生相同的面部表情。關于身體模仿,有研究表明,兩個相互作用的身體行為通常是同步發生的(see in Barsalou et al.,2003),例如,被試模仿實驗者的一些行為如摸鼻子或搖晃一只腳。

2.3身體狀態產生情感狀態,即具身性不僅是社會刺激的一種反應,而且自身構成一種試探性刺激

大量實驗表明面部反饋也能導致情緒狀態,例如,被試用嘴唇或用牙齒咬一支筆如抽一支雪茄,會對卡通片有不同的評價。用牙齒咬筆會引起微笑的肌肉組織,而用嘴唇咬筆會引起皺眉的肌肉組織。結果表明,前者比后者更有趣地評價卡通片(see in Barsalou et al.,2003)。Barsalou等人認為,這些結果是與社會具身性假設是一致的,因為與肌肉組織相關的表情影響對卡通片的評價,盡管被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肌肉組織被加工為面部表情。

2.4身體狀態和認知狀態的相容促進行為的效果

Barsalou 等(2003)指出,當具身狀態與認知狀態一致時,認知作業更容易加工,否則認知加工沒有效果。這就是所謂的運動執行相容效應(motor performance compatibility effect)。例如,被試在拉一個杠桿而不是推一個杠桿時對積極詞語比對消極詞語反應更快(see in Barsalou et al.,2003)。就是說,運動行為與認知過程一致時表現得更好。根據Barsalou的研究,這種效應也表現在記憶任務、面部識別、面部分類、詞語識別、推理以及非社會刺激中。由此得出結論,不同領域中的相容性效應具有共同機制。

3 社會具身認知研究的興起

隨著具身研究范式實現從個體性到社會性的轉向,社會具身認知的研究廣泛興起。同時,社會具身認知的研究成果反過來進一步推動具身研究范式從個體性到社會性的轉向。因此,兩者之間既存在時間上的先后之分,又具有相互促進的關系。

隨著具身認知在社會認知方面的廣泛運用,社會具身認知成為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拓展了認知科學的研究視域。當前認知心理學中的行為和神經科學研究開始提供實驗證據說明具身性與基于社會情境的認知過程之間的密切關系(Leung et al.,2011)。這就是說,環境中的感覺運動經驗促成了社會環境知識的獲得和運用。所以,認知既是具身的又是社會的。這就是所謂的社會具身認知(social embodied cognition),即身體狀態與控制社會行為的高級認知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它既可以自下而上加工,即感覺運動系統影響高級認知過程,又可以自上而下加工,即高級認知過程影響運動反應和身體感覺(Suitner et al.,2015)。Spaulding(2012)認為,社會具身認知的目的在于說明具身性是如何塑成對他人的理解,以及這種理解是由什么構成的。研究者對社會具身認知理解有不同的觀點,但一致主張社會認知能力不是基于對他人心理狀態的歸因,相反,構成對他人理解和交互能力的基礎是更基本的非心理的互動的具身實踐能力。近年來,盡管一些研究者對社會具身認知持質疑或折中態度,但仍有不少的研究者為社會具身認知進行論戰性的辯護和廣泛的運用,這些辯護和運用是對經典社會認知的挑戰和質疑。社會具身認知的未來研究不僅能夠提出新的復雜的問題,而且能夠發現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Marmolejo-Ramos & Amedeo D’Angiulli,2014)。

有研究表明,情緒評價對社會具身認知的作用,身體搖擺受到帶有情感效價的面部表情的影響,當情緒評價不相關時,這種效果就隨之消失。這說明了人們傾向于趨近積極的情境而回避消極的情境(Eerland et al.,2012)。這就是說,唯有在刺激的情緒評價被要求時,情緒與具身概念之間的聯系才會出現。一些研究者發現,情緒概念能夠映射垂直的空間位置,積極概念與上位對應,消極概念與下位對應(Ansorge & Bohner,2013)。抽象概念如幸福和忠誠可以被具體實體的知識調節而得到理解,這些實體通過概念的隱喻或隱喻的映射而與抽象指示物聯系起來(Landau et al.,2010)。例如,當情緒與空間位置對應時,隱喻的映射就會發生。

近年來,國內學界開始關注具身研究范式的社會性維度,加強對社會具身認知的研究。馮聰等(2011)綜述了社會具身認知的研究現狀及其研究重點,葉浩生等(2011)介紹了社會具身認知體現了認知心理學的生態學轉向,桑標等(2012)介紹了國外社會具身認知的實證研究。總體來說,國內關于社會具身認知研究主要是對國外相關研究的介紹和綜述,還沒有對社會具身認知的進行本土實證研究,尤其是加強對中國文化特質的社會具身認知研究(孫慶民,2014)。

4 結論

具身研究范式中的個體性與社會性并非對立矛盾,兩者可以在整體構架中結合起來。這涉及具身研究的構架(Framework)問題。所謂具身研究的整體構架就是將內部心理過程如鏡像神經元活動和具身模仿與外部現象如姿勢、手勢、面部表情,以及與互動的主體在社會文化環境中的共同行為整合起來。過去的許多研究主要關注具身性的一個或某些方面,如姿勢、手勢和語言、面部表情、運動經驗、神經過程等。但是,具身研究的整體構架將這些要素綜合起來,更全面地理解社會具身認知。Lindblom(2015)將這種整體構架稱為統一的“交叉模式互動系統”(cross-model interaction system)并且從多方面概述了這個整體構架的基本內容。這些內容所構建的框架是從具身性視角把社會互動認知中的身體內外觀點統一起來,另外,這個框架將社會具身行為置于文化和物理環境中,并考慮到動力性和時間性。而且,與許多具身認知和社會認知主要關注屬于個體身體的現象不同,這個框架關注的是社會互動、意義和意向的關系本質。可見,這個框架不是用來表示人們內部認知過程,而是社會具身認知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Lindblom(2015)認為,盡管這個框架的所有問題以前都被人們論述過,但是,它把所有觀念結合在一起,構建一個整體模式。迄今為止,還沒有人從具身觀點全面詳細地解釋社會具身認知是如何產生于身體在社會文化環境中的行為。這個問題的解決單從神經學和感覺運動,或單從社會文化環境方面都是徒勞的,具身研究構架將社會方面和生理方面整合起來,理解身體在社會互動中的作用。在這里,身體、心智、環境是一種互動關系,它們共同說明了社會具身認知是如何通過物理和文化環境中的社會具身行為構成的。

韓冬,葉浩生.(2013).認知的身體依賴性:從符號加工到具身認知.心理學探新,33(4),291-296.

孫慶民.(2014).論中國文化中的社會認知思想.心理學探新,34(2),99-105.

伍秋萍,馮聰,陳斌斌.(2011).具身框架下的社會認知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19(3),336-345.

王瑞安,桑標.(2012).具身視角下的社會認知.心理科學,35(5),1107-1112.

薛燦燦,葉浩生.(2011).具身社會認知:認知心理學的生態學轉向.心理科學,34(5),1230-1235.

葉浩生.(2012).鏡像神經元:認知具身性的神經生物學證據.心理學探新,32(1),3-7.

趙晶,石向實.(2011).社會認知具身化:解釋、研究領域與問題.心理研究,4(3),28-33.

Anna,M.B.,& Caruana,F.(2015).Embodiment Theory.In J.D.Wright(Ed.),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theSocial&BehacioralSciences(Second Edition,pp.420-426).Elsevier Ltd.

Anderson,S.M.(2003).Embodied cognition:A field guide.ArtificialIntelligence,149,91-130.

Ansorge,U.,& Bohner,G.(2013).Investigat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valence and elevation with an implicit association task that requires upward and downward responding.UnivPsychol,12(5),1453-1471.

Barsalou,et al.(2003).Social embodiment.In B.H.Ross(Ed.),ThepsychologylearningandMotivation(pp.43-92).San Diego.

Cardona,J.F.,Kargieman,L.,Sinay,V.,Gershanik,O.,Gelormini,C.,Amoruso,L.,Roca,M.,Pineda,D.,Trujillo,N.,Michon,M.,García,A.,Szenkman,D.,Bekinschtein,T.,Manes,F.,& Ibáez,A.(2014).How embodied is action language?Neurological evidence from motor diseases.Cognition,131(2),311-322.

Chrisley,R.,& Ziemke,T.(2003).Embodiment.InEncyclopediaofCognitiveScience(p.1102).London:Macmillian.

Eerland,A.,Guadalupe,T.,& Zwaan,R.A.(2012).Posture as index for approach-avoidance behavior.PLoSOne,7(2),e31291.

Gibbs,R.W.(2006).Embodimentandcognitivescience(p.9).Cambridge,MA.MIT Press.

Johnson,M.,& Rohrer,T.(2007).We are live creatures.In T.Ziemke,J.Zlatev,& R.Frank(Eds.),Body,language,andmind:Embodiment(volume 1,19).Berlin:Mouton de Gruyter.

Korman,J.,et al.(2015).The Social Life of Cognition.Cognition,135,30-35.

Lakoff,G.,& Johnson,M.(1999).PhilosophyintheFresh_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pp.102-103).New York:Basic Books.

Lizardo,O.(2015).Culture,Cognition and Embodiment.In J.D.Wright(Ed.),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theSocial&BehacioralSciences(Second Edition,pp.576-581).Elsevier Ltd.

Leung,A.,Qiu,L.,Ong,L.,& Tam,K-P.(2011).Embodied cultural cognition:Situating the study of embodied cognition in socio-cultural contexts.SocPersPsycholCompass,5(9),591-608.

Landau,M.J.,Keefer,L.A.,& Meier,B.P.(2010).A metaphor-enriched social cognition.PsycholBull,136(6),1046-106.

Lindblom,J.(2015).EmbodiedSocialCognition(pp.206-213).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

Marmolejo-Ramos,F.,& Angiulli,Amedeo D’.(2014).Current research topics in embodied social cognition.CognitiveProcessing,15(3),235-236.

Neuman.(2001).On Turing’s carnal error:Some guidelines for a contextual inquiry into the embodied mind.SystemsResearchandBehaviouralSciences,18,557-564.

Sinha,C.,& Jensen de Lopez,K.(2000).Language,culture and the embodiment of spatial cognition.CognitiveLinguistics,11,17-41.

Shapiro,L.A.(2011).Embodied Cognition(Google eBook).Taylor&Francis,237.

Suitner,C.,Giacomantonio,M.,& Maass,A(2015).Embodied Social Cognition.In J.D.Wright(Ed.),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theSocial&BehacioralSciences(Second Edition,pp.409-414).Elsevier Ltd.

Spaulding,S.(2012).Introduction to Debates on Embodied Social Cognition.PhenomenologyandCognitiveScience,11,431-448.

Tagai,K.,Takata,S.,Nagai,M.,Watanabe,K.,& Kumada,T.(2013).A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study of differential brain responses to one or two-handed handing actions:An implication for cultural difference in perceived politeness.UnivPsychol,12(5),1567-1581.

Wilson,M.(2002).Six view of embodied cognition.PsychonomicBulletin&Review,9(4),625-636.

Watkins,T.(2015).The Culture Dimension of Cognition.QuaternaryInternational,1-7.

Ziemke,T.(2003).What’s that thing called embodiment?In R.Alterman & D.Kirsch(Eds.),Proceedingsofthe25thAnnualMeetingoftheCognitiveScienceSociety(pp.1305-1310).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From Individuality to Sociality:The Turn on Research Paradigm of Embodiment

Ke Yinggen1,Hu Wannian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ohu College,ChaoHu 238000;2.Institute of Philosophy Chaohu College,Chaohu 238000)

Since 1980s,researchers start to treat the cognition from the dimension of embodiment,look at the embodiment as the common topic,and make up the research paradigm of embodiment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classical disembodied cognition.In the past,academics had mainly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embodi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body,emphasizing the individual dimension of embodiment.In the present,academics have started to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embodi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ulture,emphasizing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embodiment.This shift embodies the turn on research paradigm of embodiment from individuality to sociality.It is to integrate together individu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embodiment,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embodiment from the whole framework that academics grasp fully its complete connotations.

embodiment;individuality;sociality;paradigm

國家社科后期資助項目(15FZX008)。

柯應根,E-mail:kyg73808@163.com;胡萬年,E-mail:wnhu1968@126.com。

B8409

A

1003-5184(2016)04-0291-05

猜你喜歡
概念環境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Birdie Cup Coffee豐盛里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幾樣概念店
現代裝飾(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環境
誰遠誰近?
學習集合概念『四步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在线播放国产99re|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日韩国产无码一区| 国产午夜不卡|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制服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亚洲aaa视频|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a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亚洲无码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亚洲天堂日本|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日本a∨在线观看|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级小视频| 欧美日韩午夜| 亚洲一道AV无码午夜福利| 91九色视频网|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国产一区二区福利| 男女性色大片免费网站|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日本|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尤物视频一区|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97成人在线观看|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毛片| 亚洲第一区在线|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国产免费网址|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