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父母的教養方式及性別對孝道代際傳遞的影響*

2016-09-23 03:06:19李啟明陳志霞徐海燕
心理學探新 2016年4期
關鍵詞:效應心理模型

李啟明,陳志霞,徐海燕

(1.西南交通大學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成都 611756;2.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武漢430074;3.成都大學師范學院,成都 610106)

?

父母的教養方式及性別對孝道代際傳遞的影響*

李啟明1,陳志霞2,徐海燕3

(1.西南交通大學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成都 611756;2.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武漢430074;3.成都大學師范學院,成都 610106)

基于代際傳遞視角,親子配對調查了439戶家庭,考察了父母性別和教養方式對雙元孝道代際傳遞的心理機制。結果:(1)權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存在直接顯著的代際傳遞效應;(2)父母權威性孝道正向預測父母心理控制,父母心理控制在親子權威性孝道代際傳遞過程中起了中介作用;(3)父母互惠性孝道正向預測父母心理自主,父母心理自主主要在親子互惠性孝道代際傳遞過程中起了中介作用;(4)父母性別在父母雙元孝道、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雙元孝道之間起了顯著的調節作用。

代際傳遞;權威性孝道;互惠性孝道;父母教養方式;父母性別

1 引言

近年來,代際傳遞是代際關系研究中的一個熱點,逐漸成為國內外社會心理學領域關注的焦點。代際傳遞是引導人類文化連續性或改變的核心機制之一,保障了社會價值觀和文化知識得以延續(Schonpflug,2001a)。然而,孝道作為華人最為重要的一項文化價值觀或社會態度,其代際傳遞心理機制卻尚待探究。因此,本研究考察雙元孝道的代際傳遞效應,以及父母教養方式和父母性別在其中的作用機制,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1.1雙元孝道模型

華人孝道可區分為“互惠性”與“權威性”兩種在內涵性質及運作功能上不同的孝道(Yeh & Bedford,2003)。權威性孝道主要是由“抑己順親”和“護親榮親”兩個次成分的孝道觀念所組成,主要以儒家的“尊尊”原則作為運作機制,主要是指個體應該尊敬和順從在關系網絡中處于的長者或社會地位較高者。互惠性孝道主要是由“尊親誠親”和“奉養祭念”兩個次成分的孝道觀念所組成,主要以人性中的“愛與親密情感”為根源,其運作所依據的原則比較傾向于平等互惠。楊中芳(2009)與利翠珊(2009)都強調孝道內涵已隨時代變遷而發生巨大轉變,權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恰好反映了不同時期所強調的內容。然而,權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是孝道重要內容,而且都受到當代華人的重視(曹惟純,葉光輝,2014)。

基于雙元孝道模型,研究者們探究了其與親子沖突、青少年問題行為、青少年個體發展、心理健康和老年贍養等的關系(Wong,Leung,& Catherine,2010;Yeh & Bedford,2004;Yeh,Liu,Huang,& Yang,2007)。這些研究證實了權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運作心理機制的差異性。例如,兩種孝道對親子關系的影響不同,較之權威性孝道而言,互惠性孝道對親子關系質量的促進效應更強(Yeh & Bedford,2004)。雙元孝道模型的提出及相關實證研究,為孝道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因此,本研究擬采取雙元孝道模型,考察權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的代際傳遞心理機制。

1.2親子孝道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

關于孝道觀念與父母教養方式之間存在比較復雜的關系。中國父母在教養子女時,無時無刻不留下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印記。父母的文化價值觀不僅體現了父母塑造子女的信念和目標,特別是受儒家孝道觀念影響的華人教養方式(Hwang,1999),父母的控制和自主都是當代華人教養突出特征,而且都對子女的價值觀念都產生重要影響(Chao & Kaeochinda,2010)。但父母傳統孝道觀念會更強調子女服從和沖動性控制,父母現代孝道觀念會更強調子女的自主,并進一步影響子女不同價值觀的形成(Ho,1994)。因此,孝道作為華人最為重要的家庭倫理規范,父母所持不同孝道觀念可能會影響他們所采取不同教養方式。

另一方面,子女孝道的形成又與父母所采取的教養方式具有密切的關系。Yeh和Yang(2007)認為,父母不同養育目標對子女孝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如果父母注重親子情誼和子女發展,子女便可能同時發展關系和自主,具有較高的相互性孝道;如果父母注重對子女的控制,子女則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孝道。李啟明和陳志霞(2013)的研究發現,父母關愛性教養方式對互惠性孝道具有直接顯著正向預測作用;父母控制性教養方式對權威性孝道具有直接顯著正向預測作用。

然而,隨著全球化及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父母教養由過去強調直接行為干預逐漸轉變為間接心理期許或干預,研究者提出了心理自主和心理控制的概念(Silk et al.,2003)。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心理自主是兼具聯系性和區別性的兩種教養方式(Soenens,Vansteenkiste,& Sierens,2009)。父母心理控制和父母心理自主都是通過親子之間的連結性來影響子女的心理和行為(Bean & Northrup,2009),但兩種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心理與行為卻產生不同的影響(Bloemert,2010)。父母心理自主與子女獨立自主正相關,而父母心理控制與子女依賴性正相關(Soenens,Vansteenkiste,& Sierens,2009)。關于華人的研究發現,父母的心理自主和心理控制都華人教養方式的典型特征,華人父母一方面鼓勵子女獨立自主,但又喜歡給子女制定標準和期望使子女產生羞愧和內疚,從而達到教養的目的(Lieber,Fung,& Leung,2006)。

1.3代際傳遞研究視角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文化價值觀代際傳遞需要一些形式的社會學習(Schonpflug,2001a)。文化價值觀的代際傳遞主要從兩個方面獲得,子女模仿父母的行為,以及父母有意識的去教導子女(Sch?npflug,2001b)。實證研究發現,價值觀、社會態度、人格等的代際傳遞主要受青少年早期經驗的影響,而這些經驗主要來源于觀察學習和模仿父母的態度與行為(Bugental & Grusec,2006)。相關研究證據表明,親子之間具有相似的文化價值取向(Friedlmeier & Trommsdorff,2011)、社會價值觀(Vedder et al.,2009)及傳統價值(Paryente & Orr,2010),即這些價值觀都存在直接的代際傳遞效應。因此,權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作為當代華人重要社會價值觀,都可能存在這樣的直接代際傳遞效應。

父母教養方式在代際傳遞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相關研究發現,人格和價值取向都存在代際傳遞效應,而父母教養方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中介作用(Duriez,Soenens,& Vansteenkiste,2008)。進一步研究發現,父母控制性在集體主義價值觀的代際傳遞過程中扮演更為重要角色,而父母接受性在個人主義價值觀中扮演更為重要角色(Friedlmeier & Trommsdorff,2011)。該研究結果提示,父母不同教養方式對不同文化價值觀的代際傳遞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父母的心理控制和心理自主對權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的代際傳遞效應及其作用機制可能存在差異。

另一方面,父母性別也會對代際傳遞效應產生影響。實證研究發現,較之父親而言,母親持的積極吸煙持態度,會對子女持吸煙積極態度和吸煙行為產生更強的影響效應(Sherman et al.,2009)。同時,父母教養方式本身存在性別差異效應,如中國父母“嚴父慈母”的傳統教養方式,而且父親和母親相同的教養方式對子女個體特征及行為也可能會產生不同影響。例如,母親控制比較父親控制對青少年的成就動機影響更大(Chao & Tseng,2002)。因此,有必要進一步考察父母性別對孝道代際傳遞心理機制的影響。

1.4小結

綜上,本研究以代際傳遞為研究視角,采取親子配對的調查研究方式,考察雙元孝道代際傳遞效應及父母性別和教養方式在其中的影響心理機制。基本假設為:權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在親子之間都存在的代際傳遞效應;父母心理控制主要在親子權威性孝道的代際傳遞過程中起重要中介作用,而父母心理自主主要在親子互惠性孝道的代際傳遞過程中起重要中介作用;父母性別對權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的代際傳遞心理機制具有顯著調節作用。

2 研究方法

2.1調查程序及被試

調查地點為湖北省襄陽市的部分村鎮,調查員一般選取在早上或晚上進行入戶調查,但也不能保證調查時父母雙方都在家,還有一部分因文化程度或其他原因不能很好的填寫問卷。因此,本研究僅選擇父親或母親及其子女。在調查過程中,一般先由子女完成子女調查問卷,父母一方完成相對應的父母調查問卷,但父母和子女之間必須是具有血緣關系。將所有父母調查量表和子女調查裝訂成冊,被試一般在15到30分鐘內完成。

入戶調查了439戶家庭,獲得439份有效親子配對調查問卷。調查了439位父親或母親,其中父親231人,占總數的52.6%,母親208人,占總數的47.4%,父母年齡從30歲到69歲,父母的平均年齡為45.6歲(SD=5.9)。調查了439位子女被試,男性子女為216名,占總人數的49.2%,女性子女為223名,占總人數的50.8%,子女年齡從10歲到26歲,子女的平均年齡為16.17歲(SD=4.66)。

2.2父母被試調查工具

雙元孝道量表:采取李啟明(2014)修訂的雙元孝道量表,該量表適合中國大陸不同年齡被試使用。該量表包括權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兩個維度,每個維度都包括8個項目,總計 16個項目,采取6點計分方式。父親和母親的互惠性孝道、權威性孝道及總量表的α值在0.729到0.878之間。

父母教養方式量表:采取Silk等人(2003)編制了父母教養方式量表,該量表包括父母心理控制和父母心理自主兩個維度。國內研究者Pan等人(2013)由父母來填寫和評價,如將“當我的成績下降時,父母的反應讓我感到羞愧”改為“當孩子成績下降時,我的反應讓孩子感到羞愧”。每個維度分別由8項目組成,共計16個項目,采取5點計分方式。父親和母親的心理控制、心理自主及總量表的α值在0.690到0.750之間。

2.3子女被試調查工具

雙元孝道量表:同樣采取李啟明(2014)修訂的雙元孝道量表。互惠性孝道、權威性孝道及總量表的α值在0.718到0.906之間。

2.4數據處理

數據采用SPSS16.0進行一般描述性分析、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相關模型建構使用AMOS17.0完成。

3 結果

3.1各個研究變量的描述統計和相關分析

各個研究變量進行了描述統計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父母權威性孝道和父母心理控制顯著正相關(p<0.01),父母心理自主與子女權威性孝道的顯著正相關(p<0.05);父母互惠性孝道和父母心理自主顯著正相關(p<0.01),父母心理自主與子女的權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顯著正相關(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各研究變量的相關分析

注:*p<0.05;**p<0.01,下同。

3.2雙元孝道代際傳遞的直接效應檢驗

采用逐步回歸法,分析了父母雙元孝道對子女雙元孝道的直接預測作用,結果見表2。在控制了父母性別、父母年齡、子女性別和子女年齡等變量的條件下,父母權威性孝道僅對子女權威性孝道具有顯著正向的預測作用(p<0.01),父母互惠性孝道僅對子女互惠性孝道具有顯著正向的預測作用(p<0.01),詳細結果見表2。

表2 父母雙元孝道對子女雙元孝道的回歸分析

3.3父母雙元孝道、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雙元孝道的關系模型

建構了父母雙元孝道、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雙元孝道的基準模型M0。該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數為:χ2=29.809,df=8,χ2/df=3.726,GFI=0.979,AGFI=0.945,NFI=0.913,CFI=0.934,RMSEA=0.077。基于前面相關分析的結果,即父母心理自主與子女權威性孝道顯著正相關,在基準模型的基礎上增加父母心理自主影響子女權威性孝道的直接路徑(修正模型M1),該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數為:χ2=21.849,df=7,χ2/df=3.121,GFI=0.984,AGFI=0.951,NFI=0.934,CFI=0.953,RMSEA=0.070。該模型與基準模型M0比較,本研究的樣本量為439,取α=0.0005作為臨界值,作為最優模型選擇標準,模型擬合度顯著改善(Δχ2=6.920,Δdf=1,p=0.0048<0.0005),且父母心理自主對子女互權威性孝道的預測達到顯著水平(p<0.01)。為了進一步檢驗可能存在的最優模型,將修正模型M1作為基準模型,分別建構各種競爭模型,但這些修正模型的擬合度都未顯著改善(p>0.0005)。因此,選擇最優模型修正模型M1作為最終模型,見圖1。

注:β、βf和βm分別代表總體被試樣本、父親被試樣本和母親被試樣本模型的路徑系數。圖1 父母雙元孝道、父母教養方式和子女雙元孝道的綜合模型

在此,采取Bootstrap程序檢驗直接效應和中介效應的顯著性,采用重復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原始數據(N=439)中抽取1000個Bootstrap樣本,用第2.5%和第97.5%作為置信區間的上限和下限,見表3。結果顯示,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的估計值區間不包括0,說明父母雙元孝道、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雙元孝道預測模型的路徑效應都顯著。各個路徑詳細結果見3,該模型的總效應值為0.761。

表3 路徑效應顯著性檢驗的Bootstrap 分析

3.4父親和母親的雙元孝道代際傳遞模型及其差異性檢驗

首先,選擇了父親樣本數據,建構了父親雙元孝道、教養方式和子女雙元孝道的結構方程模型,見圖1。該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數為:χ2=7.169,df=7,χ2/df=1.024,GFI=0.989,AGFI=0.966,NFI=0.953,CFI=0.997,RMSEA=0.011。其次,選擇了母親樣本數據,建構了母親雙元孝道、教養方式和子女雙元孝道的結構方程模型,見圖1。該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數為:χ2=21.262,df=7,χ2/df=3.037,GFI=0.971,AGFI=0.922,NFI=0.921,CFI=0.922,RMSEA=0.065。

最后,運用結構方程模型的多組比較檢驗父母性別的調節作用,其結果顯示,Δχ2=1065,Δdf=7,p=0.035<0.05,這說明父母性別的調節作用顯著。具體為:父親權威性孝道對子女權威性孝道的直接預測路徑(βf=0.40),其效應值為0.40,而母親權威性孝道對子女權威性孝道的直接預測路徑(βm=0.23),其效應值為0.23;母親互惠性孝道對子女互惠性孝道的直接預測路徑(βm=0.28),其效應值為0.28,而父親互惠性孝道對子女互惠性孝道的直接預測路徑(βf=0.18),其效應值為0.18;母親權威性孝道通過母親心理控制間接預測子女權威性孝道的預測路徑(βm=0.40,βm=0.21),其效應值為0.084,而父親權威性孝道通過母親心理控制間接預測子女權威性孝道(βf=0.23,βf=0.20),其效應值為0.046。

4 討論

本研究發現,權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存在代際傳遞效應。文化價值在代際間的傳承是以人為載體,而家庭是文化傳承的基本單位(王潤平,2004)。在親子互動過程中,父母通常是子女第一個可以就近觀察的行為楷模,子女通過觀察父母孝道、內化態度和價值觀學習、模仿父母孝道觀念,從而促成了孝道的代際傳遞。國外研究也發現,文化價值取向存在代際傳遞效應,如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和個人主義價值取向,但兩種文化價值取向的代際傳遞效應及傳遞機制具有差異性(Boehnke,2010)。

本研究發現,父母權威性孝道僅對父母心理控制具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而父母互惠性孝道僅對父母心理自主具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父母孝道中的尊重和關愛成分和集體主義取向正向預測父母心理自主,而父母孝道中的榮親成分正向預測父母心理控制(Pan,Gauvain,& Schwartz,2013)。在中介模型檢驗中,父母心理控制在父母權威性孝道和子女權威性孝道之間起了重要中介作用。在中國社會里,父母控制作為一項獨特及很重要的育兒風格,表現為父母為子女制定發展標準和期望,而青少年為了盡父母的孝道,他們需要遵循父母制定的標準和實現父母對他們的期望(Chao & Tseng,2002)。然而,過度的心理控制可能會妨礙子女個性化的發展和情感發展,影響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心理距離(Barber et al.,1994)。互惠性孝道的形成和運作都強調親子親密關系,這與父母心理控制所強調內容不相一致。因此,父母心理控制在親子的互惠性孝道代際傳遞過程中沒有起顯著的中介作用。父母心理自主能夠正向預測子女的互惠性孝道,還能正向預測子女的權威性孝道。父母心理自主更有利于親子關系質量提升(Hauser Kunz & Grych,2013),而親子關系質量有利于文化價值觀代際傳遞(Albert & Ferring,2012)。中國父母在鼓勵子女追求獨立思考和自我目標時,父母仍注重家長身份、地位、權威,鼓勵子女注重社會規范、相互依賴和人際和諧,要順從父母和權威、懂禮貌、守規矩等。因此,父母心理自主不僅間接影響了子女的互惠性孝道,還間接促進了權威性孝道的代際傳遞效應。

研究還發現,父母性別對雙元孝道代際傳遞模型起了顯著調節作用。父親權威性孝道對子女權威性孝道的直接預測系數明顯大于母親,而母親權威性孝道通過母親心理控制間接預測子女權威性孝道的系數則明顯大于父親。父親作為一家之主,在家庭關系中具有更大權力和有著重大家庭決策權力,父親不需要通過一些刻意控制性手段來影響子女。例如,在傳統農業社會里,家庭農業生產及其他的家庭事項一般由父親、祖父或曾祖父來決定,子代則表現出對祖輩尊從,并內化為心理情感和道德準則。因此,父親在家中角色的優越性更容易被凸顯且正當化(Hamilton,1990),而母親的權威性則可能更多采取一種比較隱蔽方式間接影響子女,即母親則可能更多采取心理控制策略教養子女。在父親和母親的對比模型中,母親互惠性孝道對子女互惠性孝道的直接預測系數明顯大于父親。相對父母而言,母親往往是兒童最早最重要的依戀對象,子女與母親的接觸最早、最多,參與其社會生活也最頻繁,情感聯系最密切。在華人家庭中,母親更強調培養持久的母子關系和分享愛和感情關系目標(Chao & Tseng,2002)。因此,基于父親和母親不同角色及權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的差異性,父母性別能夠影響雙元孝道的代際傳遞效應。

5 結論

本研究基于代際傳遞研究視角,探究雙元孝道代際傳遞心理機制。權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都存在代際傳遞效應,父母教養方式在權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代際傳遞過程中起了重要中介作用,父母性別在雙元孝道代際傳遞模型中起了顯著調節作用。本研究深化了權威性孝道和互惠性孝道兩種孝道的心理運作機制,也對深入孝道基礎研究和開展孝道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曹惟純,葉光輝.(2014).高齡化下的代間關系——臺灣民眾孝道信念變遷趨勢分析(1994—2011).社會學研究,2,116-144.

李啟明,陳志霞.(2013).父母教養方式與雙元孝道、普遍尊老的關系.心理科學,1,128-133.

李啟明.(2014).孝道的代際傳遞及其對老人的積極效應.博士論文.華中科技大學.

利翠珊.(2009).孝道的俗世意義與多重面向.本土心理學研究,32,199-205.

王潤平.(2004).當代中國家庭變遷中的文化傳承問題.博士論文.吉林大學.

楊中芳.(2009).試論深化孝道研究的方向.本土心理學研究,32,163-185.

Albert,I.,& Ferring,D.(2012).Intergenerational value transmission within the family and the role of emotional relationship quality.FamilyScience,3(1),4-12.

Barber,B.K.,Olsen,J.E.,& Shagle,S.E.(1994).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youth internalized and externalized behaviors.ChildDevelopment,65,1120-1136.

Bloemert,J.(2010).Disentangling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utonomy granting;and their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with adolescents’ internalizing problem behavior.ProQuestDissertationsandTheses.

Bugental,D.B.,& Grusec,J.E.(2006).Socialization processes.In W.Damon(Series Ed.)& N.Eisenberg(Vol.Ed.),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Vol.3.Social,emotional,andpersonalitydevelopment(6th ed.,pp.366-428).New York:Wiley.

Chao,R.K.,& Kaeochinda,K.F.(2010).ParentalsacrificeandacceptanceasdistinctdimensionsofparentalsupportamongChineseandFilipinoAmericanadolescents.InAsianAmericanparentingandparent-adolescentrelationships(pp.61-77).Springer New York.

Chao,R.,& Tseng,V.(2002).Parenting of Asians.In M.H.Bornstein(Ed.),Handbookofparenting(Vol.4,pp.59-93).Mahwah,NJ:Erlbaum.

Duriez,B.,Soenens,B.,& Vansteenkiste,M.(2008).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uthoritarianism: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al goal promotion.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42(3),622-642.

Friedlmeier,M.,& Trommsdorff,G.(2011).Are mother-child similarities in value orientations related to mothers’ parenting?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Romanian mothers and their adolescent children.European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8(6),661-680.

Hamilton,G.G.(1990).Patriarchy,patrimonialism,and filial piety:A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Western Europe.BritishJournalofSociology,41(1),77-104.

Hauser Kunz,J.,& Grych,J.H.(2013).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utonomy Ganting:Distinctions and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and Family Functioning.Parenting,13(2),77-94.

Ho,D.Y.F.(1994).Filial piety,authoritarian moralism,and cognitive conservatism in Chinese societies.Genetic,Social,andGeneralPsychologyMonographs,120,349-365.

Hwang,K.K.(1999).Filial piety and loyalty:Two types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 in Confucianism.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1),163-183.

Lieber,E.,Fung,H.,& Leung,P.W.(2006).Chinese child-rearing beliefs:Key dimensions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appropriate assessment.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9(2),140-147.

Pan,Y.,Gauvain,M.,& Schwartz,S.J.(2013).Do parents’ collectivistic tendency and attitudes toward filial piety facilitate autonomous motivation among young Chinese adolescents?MotivationandEmotion,1,146-172.

Paryente,B.,& Orr,E.(2010).Identity representations an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values:The case of a religious minority in Israel.PapersonSocialRepresentations,19,21-23.

Schonpflug,U.(2001a).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values-The role of transmission belts.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32(2),174-185.

Sch?npflug,U.(2001b).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values.The role of transmission belts.Journal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32,174-185.

Sherman,S.J.,Chassin,L.,Presson,C.,Seo,D.C.,& Macy,J.T.(2009).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attitudes toward smoking:Predicting adolescent smoking initiation.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45(2),313-319.

Silk,J.S.,Morris,A.S.,Kanaya,T.,& Steinberg,L.(2003).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utonomy granting:Opposite ends of a continuum or distinct constructs?JournalofResearchonAdolescence,13(1),113-128.

Soenens,B.,Vansteenkiste,M.,& Sierens,E.(2009).How Are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utonomy-Support Related?A Cluster-Analytic Approach.JournalofMarriageandFamily,71(1),187-202.

Vedder,P.,Berry,J.,Sabatier,C.,& Sam,D.(2009).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Values in National and Immigrant Families:The Role of Zeitgeist.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38(5),642-653.

Wong,S.M.,Leung,A.N.,& Catherine.(2010).Adolescent Filial Piety as a Moderator between Perceived Maternal Control and Mother-Adolescent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Hong Kong.SocialDevelopment,19,187-202.

Yeh,K.H.,& Bedford,O.(2003).A Test of the Dual Filial Piety Model.Asian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6,215-228.

Yeh,K.H.,& Bedford,O.(2004).Filial belief and parent-child conflict.InternationalJournalofPsychology,36,163-185.

Yeh,K.H.,& Yang,Y.(2007).Individuating and relating autonomy.In J.Liu,C.Ward,A.Bernardo,M.Karasawa,& R.Fischer(Eds.),Castingtheindividualinsocietalandculturalcontexts(pp.123-146).Korea:Kyoyook-Kwahak-Sa Publishing.

Effects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and Parents’ Gender on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Filial Piety

Li Qiming1,Chen Zhixia2,Xu Haiyan3

(1.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Counseling Center,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1756;2.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3.Faculty of Education,Chengdu University,Chengdu 610106)

This study was about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genders and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on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and reciprocal filial piety.Data was drawn from a survey of 438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and reciprocal filial piety.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played partial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parent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and children’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and parental psychological autonomy played partial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parent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and children’s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and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Father’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had larger prediction coefficient direct effect on children’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than mother,mother’s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had larger prediction coefficient direct effect on children’s reciprocal filial piety than father.And mother’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had larger prediction coefficient direct effect on children’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than father,but mother’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had larger prediction coefficient indirect effect on children’s 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 than father.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authoritarian filial piety;reciprocal filial piety;parental rearing styles;parents’ gender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5CSH055)。

陳志霞,E-mail:chpsy@126.com。

B848

A

1003-5184(2016)04-0358-07

猜你喜歡
效應心理模型
一半模型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懶馬效應
今日農業(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重要模型『一線三等角』
重尾非線性自回歸模型自加權M-估計的漸近分布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與打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三级在线|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亚洲免费黄色网| 亚洲毛片网站|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区二区| 亚洲精品另类| 色综合激情网| 91精品视频播放|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亚洲第一色网站| 67194亚洲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九色视频一区|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在线欧美国产| 看看一级毛片|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911亚洲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观看av| 精品91在线| 99精品视频播放| 无码免费试看|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色爽网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播放| 亚洲免费成人网|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国产三级毛片|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高清视频| 欧美另类第一页| 国产一级小视频| 自拍欧美亚洲|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91精品国产91欠久久久久| 欧美成在线视频| 人妻21p大胆|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91精品视频|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啪啪|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