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的干預實驗:基于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和教育干預的整合取向*

2016-09-23 03:06:21葉一舵
心理學探新 2016年4期
關鍵詞:心理健康兒童心理

熊 猛,葉一舵,曾 鑫

(1.長江大學教育學院,荊州 434023;2.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福州 350117;3.集美大學外國語學院,廈門 361021)

?

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的干預實驗:基于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和教育干預的整合取向*

熊猛1,葉一舵2,曾鑫3

(1.長江大學教育學院,荊州 434023;2.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福州 350117;3.集美大學外國語學院,廈門 361021)

目的:基于教育干預的整合取向和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檢驗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的可塑性及整合性教育干預模式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實驗組-對照組、前測-后測的等組實驗設計,對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為期半年的整合性教育干預實驗。首先對208名流動兒童(實驗組108名,對照組100名)實施前測,包括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和積極/消極情感量表;然后,對實驗組實施13周的整合性教育干預訓練,包括心理健康專題活動課、團體心理輔導、個別咨詢輔導、家庭間接輔導和教師專門輔導;最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被試實施后測。結果:(1)經過整合性教育干預訓練,實驗組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總體水平顯著提高;(2)整合性教育干預對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流動兒童(即心理疾患組)的干預效果更為明顯;(3)整合性教育干預對流動兒童的主觀幸福感的促進作用不明顯。結論: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具有可塑性,對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整合性教育干預是可行而有效的。

流動兒童;心理健康;整合性模式;雙因素模型;教育干預

1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流動人口大量增加。近年來,我國流動人口在規模不斷增大的同時,結構也發生了重要變化,最為顯著的結構變化之一就是流動人口的家庭化,即某些家庭中由單個成員流動變為整個家庭流動,大批學齡兒童跟隨身為流動人口的父母來到城市,成為流動兒童(藺秀云,方曉義,劉楊,蘭菁,2009)。流動兒童作為我國城市社會中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如何保障流動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已成為多學科研究者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劉霞,趙景欣,申繼亮,2013)。

通過文獻回顧我們發現,國內研究者針對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和理論探討(藺秀云等,2009;熊猛,葉一舵,2011),也針對相關問題進行了部分探索性的教育干預研究(胡進,2002;杜文平,2002;何光峰,2002)。然而縱觀以往研究,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缺陷:其一,已有研究大多是對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影響因素(影響機制)的調查和探討,對其心理健康狀況的干預研究較少,特別是缺乏整合性教育干預實驗研究。然而一方面,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解決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開展實際的干預研究進而探索有效可行的干預模式才是緩解流動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和落腳點。以往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干預對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緩解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可行而有效的(Araya et al.,2011;Sawyer,Borojevic,& Lynch,2011;Hatton,2002),心理干預已成為治療青少年抑郁的第一選擇(NICE,2005)。因此,有必要加大對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的干預力度。另一方面,在僅有的干預研究中,都還只是一些質性的研究,從干預方案的制定、干預過程的實施到干預效果的評估都缺乏系統的量化指標和標準化的操作程序,同時干預的整合性也有待加強(熊猛,葉一舵,2011)。整合性教育干預模式主張,通過專題輔導、個別咨詢輔導和家庭間接輔導等途徑,精選科學高效的教育干預策略,為流動兒童提供有關認識自我、學習方法、生活技巧、人際關系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輔導和幫助。研究表明,整合性教育干預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田瀾,張大均,陳旭,2004)。因此,有必要重點開展科學高效的整合性教育干預實驗研究,從而為流動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找到動力和突破口。

其二,以往針對流動兒童心理健康及其干預研究多是基于消極心理健康模型(如精神病理學模型),而較少有基于積極心理健康模型(如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的研究。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DFM)指出,心理健康不僅僅是心理疾病的消除,也不僅僅是擁有高水平的主觀幸福感,而是一種兩者結合的更完全狀態,包括心理疾病的缺失和高主觀幸福感的存在(Keyes & Lopez,2002;Greenspoon & Saklofske,2001;王鑫強,張大均,2011)。以精神病理學為核心的傳統心理健康模型由于過度關注心理障礙癥狀的消除,忽視主觀幸福感等積極指標的作用,存在診斷不準確、干預難長效等缺陷;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在積極心理學運動下產生,是對傳統心理健康模型的反思和超越,代表著心理健康發展的新方向(王鑫強,張大均,2011),為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的有效干預和評估提供了理論依據。通過文獻回顧和進一步的分析發現,以往關于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的少量干預研究也存在以下兩大缺陷:第一,在干預的內容上,以往研究對抑郁、焦慮等消極心理癥狀的干預較多,而對主觀幸福感等積極心理體驗的干預較少;第二,在干預效果的評估上,以往研究對消極心理癥狀的增減評估較多,而對積極心理品質的變化評估較少(Suldo & Shaffer,2008;Keyes & Lopez,2002;王鑫強,張大均,2012)。

鑒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認為整合性教育干預才是緩解流動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具體來說,整合性教育干預包括以下干預方式和內容的有機結合:(1)干預方式的整合,將心理健康專題活動課、個別咨詢輔導、家庭間接輔導和教師專門輔導相結合;(2)干預內容的整合,將消極心理癥狀的緩解與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相結合;(3)效果評估的整合,將消極心理癥狀的評估與積極心理品質的評估相結合。

綜上所述,對城市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進行整合性教育干預并深入分析干預有效性及其個體差異是十分必要和有意義的。根據理論分析和以往類似研究,本研究假設城市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是可塑的,對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整合性教育干預是可行和有效的。

2 研究方法

采用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的等組實驗設計。自變量為整合性教育干預輔導,因變量為兩組被試的心理健康狀況(包括心理癥狀和主觀幸福感水平)。采用自然實驗法,周期為一個學期。

2.1實驗被試及主試

被試為某中學初一、初二的城市流動兒童(農民工子女)。實驗組和對照組班級的入組標準為:兩班學生的平均年齡、性別比例、課程、課時和學習背景均無顯著差異,其學業成績和心理健康水平基本持平,且跟隨父母來到城市的時間超過三個月。實驗組108人,其中男生57人,女生51人,初一55人,初二53人;對照組100人,其中男生52人,女生48人,初一53人,初二47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平均年齡分別為(13.64±0.92)歲和(13.90±0.99)歲。

主試由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健康教師和心理學研究生擔任,且盡量保證實驗班和對照班任課教師在年齡、學歷、工作經驗和教學水平等方面大致相當。

2.2整合性教育干預的方式和內容

整合性教育干預以開設心理健康專題活動課為主,輔以個別咨詢輔導、家庭間接輔導和教師專門輔導,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干預方式和內容的有機整合。

(1)對城市流動兒童的干預。采取團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式以及貫徹“全體全面”與“重點關注”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具體包括心理健康專題活動課、團體心理輔導、個別咨詢輔導和建立心理檔案。

(2)對家長(城市農民工)的干預。通過開展親子活動、建立家長學校和發放“家教通訊”等途徑對城市農民工家長進行干預,從而實現對學生的間接干預。

(3)對相關學科教師的干預。對于實驗班相關學科教師的干預,我們采取學科滲透專題講座和經驗交流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此外,研究者不僅注重實驗班學生負性心理癥狀的有效緩解(如自卑、社交焦慮、孤獨等),還注重其積極心理品質和心理體驗的培養與塑造(如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自信、自尊等),從而使其達到一種完全的心理健康狀態。

2.3整合性教育干預的效果評估

為了使整合性教育干預的效果評估更加科學全面,本研究既考察流動兒童消極心理癥狀的變化,也考察其積極心理體驗的變化。

2.3.1消極心理癥狀的評估

采用王極盛等(1997)編制的“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該量表共60個項目,分為10個分量表,分別測查強迫癥狀、偏執、敵對、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適應不良、情緒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等。采用5級評分(1=從無、2=輕度、3=中度、4=偏重、5=嚴重),所有項目得分之和除以60得到心理健康總均分,各分量表項目之和除以6得到分量表均分。總均分及各分量表均分<2,表明被試不存在心理問題;總均分及各分量表均分≥2,表明被試存在心理問題。以往研究表明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任杰,許浩川,劉毅,韋官玲,2009)。

2.3.2積極心理體驗的評估

以主觀幸福感作為積極心理體驗的評估指標,具體包括生活滿意度量表和積極/消極情感量表。

采用Diener等(1985)編制的生活滿意度量表(SWLS),用以評定被試的總體生活滿意程度,這是目前全世界使用最廣泛的單維生活滿意度量表。該量表共5個項目,全部為正向題,采用5級評分,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記作1~5分。總分越高說明對生活越滿意。5個題項的α系數在0.79~0.89之間。

采用陳文鋒和張建新(2004)修訂的“積極/消極情感量表(中文版)”來考察被試的積極和消極情感。該量表共包括14個項目,8個積極情感條目,6個消極情感條目。要求被試根據1周內的實際情況對每項條目進行評定,選擇一個最符合自己情況的選項,從“沒有”到“經常有”,共4級評分。被試的總分越高,表明個體積極/消極情感越高。已有研究表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劉霞,2013)。

2.4無關變量的控制

為了保證實驗的有效性,研究者除了平衡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的年齡、性別比例、學業成績和心理健康起始水平外,盡力控制影響實驗效果的無關變量。比如,不干擾實驗班和對照班正常的教學秩序,不對實驗班學生、教師和家長宣揚實驗的目的。整個實驗過程嚴格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并盡力做到標準化。

2.5數據處理

使用SPSS19.0統計軟件包進行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比較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t檢驗和效果量(Cohen’sd)計算等統計方法,比較實驗前后兩組被試在橫向和縱向上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以及實驗組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被試前后測得分差異。

3 研究結果

3.1實驗組與對照組心理健康水平前后測得分橫向比較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心理健康水平前后測得分橫向比較

續表1

變量實驗組(n=108)對照組(n=100)M±SDM±SDtCohen’sd后測強迫1.99±0.552.02±0.58-0.390.05偏執1.60±0.491.79±0.66-2.37*0.33敵對1.57±0.581.82±0.68-2.80**0.40人際敏感1.71±0.531.96±0.66-2.97**0.42抑郁1.62±0.551.81±0.68-2.25*0.31焦慮1.75±0.641.84±0.74-0.910.13學習壓力1.85±0.742.07±0.78-2.16*0.29適應不良1.70±0.571.85±0.67-1.720.24情緒不平衡1.82±0.602.05±0.72-2.49*0.35心理不平衡1.49±0.531.70±0.68-2.44*0.35生活滿意度3.39±0.813.31±0.930.650.09積極情感2.87±0.622.85±0.620.250.03消極情感1.99±0.652.00±0.59-0.110.02

注:*p<0.05,**p<0.01,***p<0.001;下同。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前后測得分進行橫向比較(見表1)。結果顯示,在前測中,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心理癥狀和主觀幸福感各因子上的得分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實驗前各項指標均處于同一水平,可以進行整合性教育干預實驗和實驗后測的差異比較。在后測中,實驗組在人際敏感、偏執、敵對、抑郁、學習壓力、情緒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等心理癥狀上的得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主觀幸福感方面,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生活滿意度有所提高,而消極情感有所降低(雖未達到顯著性水平)。

3.2實驗組與對照組心理健康水平前后測得分縱向比較

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對實驗組的前后測和對照組的前后測得分進行縱向比較(見表2)。結果顯示,經過一個學期的整合性教育干預之后,實驗組的流動兒童在心理癥狀各因子上的得分較前測均有顯著性降低(強迫因子除外);主觀幸福感方面,實驗組在消極情感上也較前測有顯著性降低。對照組被試在強迫、偏執、敵對、人際敏感、抑郁、焦慮和心理不平衡等心理癥狀以及主觀幸福感的消極情感因子上較前測也有顯著性降低,說明生理成熟和自我調適在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的維護中也不可忽視。然而在學習壓力、適應不良和情緒不穩定三個因子上,對照組被試的得分并沒有顯著下降,且對照組被試的學習壓力、情緒不穩定和強迫癥狀在后測中仍呈現陽性(≥2),而實驗組被試在后測中其心理癥狀各因子均已轉陰(<2),進一步說明整合性教育干預對實驗組被試心理健康問題緩解的有效性。

表2 實驗組與對照組心理健康水平前后測得分縱向比較

3.3實驗組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被試前后測得分比較

為考察整合性教育干預實驗對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流動兒童干預效果的差異,以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為理論基礎(Greenspoon & Saklofske,2001;Keyes & Lopez,2002;Suldo & Shaffer,2008),以心理癥狀總均分和主觀幸福感總均分作為實驗組被試干預前分組的兩維指標[具體地,以2分(輕度)作為心理癥狀指標的切分點,以4分(比較同意)作為主觀幸福感指標的切分點],兩指標聯合,將干預前實驗組被試分成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組(如表3)。

表3 依據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對實驗組被試的分組及標準

依據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的分組結果顯示,干預前實驗組中處于完全心理健康狀態的流動兒童為43人(占39.82%),處于部分心理健康狀態的被試為13人(占12.04%),處于部分心理疾患狀態的被試為23人(占21.29%),而處于完全心理疾患狀態的被試為29人(占26.85%)。

進一步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對四組被試的心理癥狀各因子和主觀幸福感各因子前后測得分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整合性教育干預對四組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部分心理疾患組和完全心理疾患組被試的后測得分在心理癥狀的所有因子上均顯著低于前測得分(p<0.01),而在生活滿意度上顯著高于前測得分(p<0.05);完全心理疾患組被試的積極情感也顯著高于前測得分(p<0.05),而消極情感顯著低于前測得分(p<0.01)。另外,完全心理健康組被試在心理癥狀的強迫、偏執和焦慮因子上以及主觀幸福感的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上均有顯著性改善(p<0.05);部分心理健康組被試在心理癥狀的學習壓力因子上和主觀幸福感的生活滿意度上也有顯著性改善(p<0.05)。總體來看,整合性教育干預對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流動兒童(即心理疾患組)的干預效果更為明顯。

4 討論

4.1對流動兒童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整合性教育干預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城市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多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在有限的時間內對其進行綜合干預并非易事。然而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實施整合性教育干預后,實驗組的心理健康問題明顯得到改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提高,說明整合性教育干預對于緩解城市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可行和有效的。這與以往類似研究結果相一致(張琦,蓋萍,2012)。本次實驗之所以能夠產生較為有效的干預效果,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采用整合性教育干預方案,以開設心理健康專題活動課為主,輔以個別咨詢輔導、家庭間接輔導和教師專門輔導,干預措施覆蓋了學生在校和在家活動的兩大主導空間,形成了團體化與個別化、直接性與間接性相結合的整合性輔導網絡,調動了學生自身、家長和教師三方面的教育力量,起到了多方面的協同作用(田瀾等,2004);第二,干預措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整個干預方案是在前期調研、訪談以及借鑒國內外關于問題行為、學習適應性的教育干預模式的基礎上,針對流動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特點和現狀所提出的,最終的干預方案是在咨詢相關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和一線心理教師的基礎上反復推敲和預演形成的,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可行性;第三,整個研究過程監控嚴密、研究團隊認真負責,在實驗過程中,研究者一方面盡力控制影響實驗效果的無關變量,嚴格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并盡力做到標準化,另一方面,研究者積極與實驗組學生、家長、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交流,及時發現問題并根據反饋意見對干預方案進行改進和完善,以保證干預效果的有效性。

4.2對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流動兒童的干預效果

傳統的心理健康模型(即精神病理學模型)將心理健康簡單定義為障礙的有或無,如果障礙沒有達到一定的標準,個體會被歸為亞臨床個體,這種亞臨床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會被高估(如低心理疾病癥狀同時低主觀幸福感的個體),他們在未來發展上可能會陷入危機(Greenspoon & Saklofske,2001;王鑫強,張大均,2011);同時,被診斷出心理疾病的個體,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被低估的情況(如高心理疾病癥狀同時高主觀幸福感的個體),他們可能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逐步恢復其心理健康(Suldo & Shaffer,2008;王鑫強,張大均,2011)。鑒于傳統心理健康模型對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診斷存在高估或低估的風險,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將消極指標的心理疾病癥狀和積極指標的主觀幸福感作為心理健康診斷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從而產生了兩種心理疾病狀態和兩種心理健康狀態,即完全狀態和部分狀態。本研究中,我們借鑒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的分類標準,以心理癥狀總均分和主觀幸福感總均分作為實驗組被試干預前分組的兩維指標,將干預前實驗組被試分成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四組,結果得到與國外類似研究基本一致的結果(Greenspoon & Saklofske,2001;Keyes & Lopez,2002;Suldo & Shaffer,2008;Antaramian,Huebner,Hills,& Valois,2010),國外的研究大多是以中小學生和青年作為研究對象,而本研究在我國城市流動兒童中進行,研究結果的一致性表明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的分組標準具有跨文化和跨群體的適用性,能夠對被試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更為精確和有效的區分,從而使后續的教育干預更加細致和更有針對性。

進一步分析發現,整合性教育干預對四組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總體來看對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流動兒童(即心理疾患組)的干預效果更為明顯,這可作如下解釋:一方面,四組被試的心理癥狀后測得分都較各自前測的得分有所下降,而主觀幸福感得分較前測有所提高(消極情感得分有所下降),這說明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同其他問題一樣都屬于發展中的問題,只要教育干預適時得當,任何層次的被試的心理健康問題都可得到某種改善;另一方面,教育干預對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被試的干預效果更為明顯,這主要與研究者在遵循“全體全面”原則的基礎上,落實對心理健康問題較嚴重被試的“重點關注”原則和注重對其教育干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關(田瀾等,2004),如個別咨詢輔導和開展親子活動都屬于“重點關注”范疇。

本研究雖然達到了預期的研究目的,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由于客觀條件限制,本研究沒有開展干預后間隔一段時間的追蹤測試,從而無法考察干預訓練的保持效應;其次,本研究主要以城市流動兒童中的初中生為被試,雖然初中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也可能具有其特異性,因此后續研究可將被試群體擴展到小學生以及未就學的流動兒童;最后,干預措施對流動兒童主觀幸福感的促進作用不明顯,說明主觀幸福感可能并不是一個有效干預的指標(王鑫強,張大均,2011),那么是否存在其它有效干預和衡量的指標呢?這些都是后續研究需進一步加強的地方。

5 結論

本研究基于教育干預的整合取向和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采用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的等組實驗設計,對城市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為期半年的整合性教育干預實驗,得出以下結論:(1)經過整合性教育干預訓練,實驗組流動兒童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顯著提高;(2)整合性教育干預對心理問題較為嚴重的流動兒童(即心理疾患組)的干預效果更為明顯;(3)整合性教育干預對流動兒童的主觀幸福感的促進作用不明顯。總體來看,對流動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整合性教育干預是可行而有效的。

陳文鋒,張建新.(2004).積極/消極情感量表中文版的結構和效度.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8(11),763-765.

杜文平.(2002).流動人口子女價值觀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干預.教育科學研究,(11),51-52.

何光峰.(2002).流動人口子女學習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干預.教育科學研究,(11),53.

胡進.(2002).流動人口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及教育干預.教育科學研究,(11),52-53.

藺秀云,方曉義,劉楊,蘭菁.(2009).流動兒童歧視知覺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及其心理機制.心理學報,41(10),967-979.

劉霞,趙景欣,申繼亮.(2013).歧視知覺對城市流動兒童幸福感的影響:中介機制及歸屬需要的調節作用.心理學報,45(5),568-584.

劉霞.(2013).個體和群體歧視知覺對流動兒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心理科學,36(1),116-121.

任杰,許浩川,劉毅,韋官玲.(2009).城鄉中學生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度的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2),67-70.

田瀾,張大均,陳旭.(2004).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的整合性教育干預實驗研究.心理科學,27(6),1389-1392.

王極盛,李焰,赫爾實.(1997).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及其標準化.社會心理科學,(4),15-20.

王鑫強,張大均.(2011).心理健康雙因素模型述評及其研究展望.中國特殊教育,(10),68-73.

王鑫強,張大均.(2012).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系模型構建:對PTH和DFM的超越.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8(6),67-74.

熊猛,葉一舵.(2011).中國城市農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19(12),1798-1813.

張琦,蓋萍.(2012).某民工子弟學校流動兒童心理健康干預效果評價.中國學校衛生,33(12),1449-1451.

Antaramian,S.P.,Huebner,E.S.,Hills,K.J.,& Valois,R.F.(2010).A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Toward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youth functioning.AmericanJournalofOrthopsychiatry,80(4),462-472.

Araya,R.,Montgomery,A.A.,Fritsch,R.,Gunnell,D.,Stallard,P.,Noble,S.,et al.(2011).School-based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low-income,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Santiago,Chile(YPSA):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Trials,12(1),1-8.

Diener,E.,Emmons,R.A.,Larsen,R.J.,& Griffin,S.(1985).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ournalofPersonalityAssessment,49(1),71-75.

Greenspoon,P.J.,& Saklofske,D.H.(2001).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sychopathology.SocialIndicatorsResearch,54(1),81-108.

Hatton,C.(2002).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for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A review.JournalofMentalHealth,11(4),357-373.

Keyes,C.L.M.,& Lopez,S.J.(2002).Toward a science of mental health:Positive directions in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s.In C.R.Snyder & S.J.Lopez(Eds.),Handbookofpositivepsychology(pp.45-59).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xcellence(NICE).(2005).SuggestedactionsforimplementingtheNICEclinicalguidelineondepressioninchildrenandyoungpeople.Department of Health London,DoH.

Sawyer,M.G.,Borojevic,N.,& Lynch,J.(2011).Evaluating population-level interventions for young people’s mental health: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EarlyInterventioninPsychiatry,5(Suppl.1),46-51.

Suldo,S.M.,& Shaffer,E.J.(2008).Looking beyond psychopathology: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 in youth.SchoolPsychologyReview,37(1),52-68.

Intervention Experiment of Migrant Children’s Mental Health:Based on the Orientation of Dual-Factor Model and Integrative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Xiong Meng1,Ye Yiduo2,Zeng Xin3

(1.School of Education,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2.School of Educ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17;3.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

Based on the orientation of integrative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and 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the study has conducted integrative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on the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ese city for half year through the pre-test post-test experimental design with peer groups.Results showed that:(1)Through integrated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training,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migrant children from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verall;(2)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n the migrant children with poor mental health was most significant;(3)The effect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migrant children was not significant through the integrative measures.In short,integrative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i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in solving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the migrant children in Chinese city.

migrant children;mental health;integrated model;dual-factor model;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5YJAZH100),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2014C082),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FFB108082)。

葉一舵,E-mail:yeyiduo@163.com。

B848

A

1003-5184(2016)04-0378-07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兒童心理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兒童
“六·一”——我們過年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99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国产成人一级|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日本91在线| 日韩黄色在线|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黄色成年视频| av在线5g无码天天|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三级网站|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91视频青青草|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欧美爱爱网|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亚洲伊人天堂| 欧美日本不卡|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在线精品自拍|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不卡午夜视频|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亚洲91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91亚瑟视频|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中文字幕在线看|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熟妇无码人妻| 国产成人精彩在线视频50|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亚洲人在线|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欧美精品成人|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国产主播喷水|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日本午夜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