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云
摘 要:高考制度作為我國教育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涉國家、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是社會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根據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對我國高考制度現狀進行全面分析,這對于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異化勞動理論的現實意義,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指導我國高考制度改革中的積極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異化勞動理論;高考制度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069-01
異化勞動理論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次提出的,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四種異化現象,我國現行高考制度的弊端導致高考功能的異化,即高考從選拔人才的手段異化為摧殘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工具。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育評價標準片面化,導致學生能力與考試分數相異化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第一個方面是,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相異化。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chuàng)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他本身、它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1]
學生作為一種特殊的勞動者,它們的勞動產品即通過學習而獲得的知識,在高考制度條件下具體化為考試所得到的分數。我國目前實行的統一高考制度,必然導致了片面追求考試高分的應試教育。該教育只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的考查,而不注重基本素質和實踐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在“備戰(zhàn)”高考期間對學生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學生成天泡在題海里,有如“考試機器”,學校類似于“高考軍營”或“高考工廠”,片面追求升學率扭曲了高中教育的目標。[2]在高考制度條件下的應試教育導致教育評價標準的片面化,考試分數成為了衡量學生能力,篩選人才的唯一標準。但這種考試分數只是對學生智育水平的片面反映,忽視了德體美勞等方面,必然不能表現出學生的整體真實水平。這說明了考試分數與學生能力之間相異化,考分作為不依賴于學生的實際能力,同學生相對立。這種對立表現為學生被分數的奴役,成為考試的機器,唯分數是從。這種片面的追求考試高分的高考制度,會逐漸導致學生學習的越多,被固定的思維模式禁錮得就越嚴重,他們內心的創(chuàng)新思想就越貧乏。考試分數的增值與學生內心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高分,不僅對他們以后的生活沒有幫助,反而成了他們的禁錮,成了阻礙他們能力發(fā)展的枷鎖。
二、教育考試內容單一化,導致學生本身與學習行為相異化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第二個方面是,勞動者與勞動活動相異化。工人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它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種手段。[1]
從小學到高中的整個教育過程中,學生始終扮演著受教育者的角色,他們在一種被壓迫的狀態(tài)下學習。統一的考試科目迫使許多考生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自己不擅長的科目上,不得不放棄發(fā)展自己的特長。馬克思認為“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1]學習行為作為腦力勞動的一種形式,不是一種自愿的興趣,不是一種為了提升自身能力而進行的自覺的活動。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不是為了自由地發(fā)展自己。這種僅僅以考試為目的的學習,并不能培養(yǎng)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個方面的能力。學生大多把學習看成在考試中取得高分的手段,而不是單純的為了學習而學習。學習并不是為了滿足學生自身的需要,而只是滿足學習以外的那些需要的手段。這說明了學生本身與學習行為產生了異化。
三、教育主體二元對立化,導致學生與學生、教師相異化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的第四個方面是,勞動中人與人相異化。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人的異化,一般地說人同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同他人的關系才得到實現和表現。在異化勞動的條件下,每個人都按照他本身作為工人所處的那種尺度和關系來觀察他人。[1]
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認為,教育公平主要指教育機會均等,包括教育起點的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和教育結果的公平。[3]教育過程的不公平主要體現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我國高考制度把高考成績作為選撥學生的主要標準,同時學校也把學生成績的優(yōu)差當作是評價教師教學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標,這就導致了師生之間的關系逐漸變成了二元對立的關系。教師僅僅關心那些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而對表現不好的學生則態(tài)度冷淡,甚至是以過激的方式責罵、體罰學生,這必然會使有些學生產生逆反情緒,最后的結果是教師厭教,學生厭學。這明顯會導致一種缺少理想追求、缺少人文關懷的學習氛圍,學生不信任教師,老師對待學生不真誠。他們雙方的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歪曲的關系。
高考作為一個選拔性的考試,其最終目的應是使每個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質、認識和實踐能力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使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潛在能力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因此,針對現行統一高考制度存在的種種弊端,有必要對其進行改革,以消除異化現象,達到學生的全面自由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劉海峰.高考改革需要頂層設計[N],光明日報,2013-11-6.
[3] 馬曉微.從異地高考改革出發(fā),抵達教育公平[J].教育觀察,2013,2(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