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佳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247-01
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根據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創造性學習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逐步養成不拘泥、不守舊、敢于打破框框、勇于另辟蹊徑的創造性學習的習慣,并將這些學習行為經自覺反復操練或不自覺重復而逐步形成的學習需要相聯系的自動化學習行為習慣。
一、注重營造有利激發創新意識的氛圍
要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習慣,必須讓學生置身于有著濃厚創新意識的氛圍之中,注重發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把看來似乎是枯燥、抽象的數學問題通過創設情景、變換形式,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應用性和開放性。如教學“角的和差”,已知兩個角的度數求未知角度,粗看是簡單的角度數間的加減,似乎無新的意義,但如果能結合知識疑點,創設情景,那么學生就會被激起創新的欲望。如學生們從兩個角排擺中發現:“l只角與1只角拼在一起有3只角,1+1大于2”。繼而探索三只角之間的關系。最后學生又用一付三角尺拼,尋找新的角。還有的學生得到:180°+30°、180°+60°、180°+90°、180°+45°等一組角。甚至還有的學生與同桌合作利用三角尺找到了更多新的角。
放手讓學生在自己活動的天地里自主參加實踐活動
學生創造性學習的習慣養成過程中離不開一次次的實踐活動,教學時要防止對學生太多的“干涉”和過早的“判斷”。學生的創新正是在不斷嘗試,不斷糾正中逐步發展的。如果怕學生犯錯而在教學中“小心翼翼”地把實踐步驟分得很細,以納入教案軌道,剝奪了學生探索的樂趣和嘗試失敗后內疚與挫折的情感體驗,結果只會使學生疏于動手,怯于嘗試,干什么都束手束腳,創新意識又從何談起?教學中,應給學生創設一些易“犯錯”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自主地發揮智慧和潛能。如一年級學習“厘米的認識”時,學生學會測量課本上所列舉的物體長度后,當堂再讓學生自己在教室四周找實物測量,有的量課本封面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度,有的趴到地上量地板的長度,還有的學生量教室內玩具櫥里娃娃辮子的長度,長頸鹿的高度……有一位學生想量黑板的長度,卻遇到了尺太短的困難,就發動其它同學一起來想辦法。他們想出“用短尺一把一把接起來”、“先用短尺量,量一段就用鉛筆作記號再量”,還有學生想到解下身上的皮帶,先用皮帶量,再用尺量皮帶的方法。一時間,學生們爭先恐后想了許多方法,最后學生“否定”了這些辦法說:“只要到體育室借一把長長的卷尺來,一下子就可以量出黑板的長度了。”這時,學生們受到了啟發,有的說媽媽裁衣服的軟尺也可用,有的說出黑板報時用的米尺也能用……讓學生在自己活動的天地里自主參與實踐,不但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培養,也使學生體驗到了嘗試動手的樂趣與解決問題的快樂。
二、善于捕捉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然會閃現出智慧火花和靈感,課上要善于捕捉學生在剎那間閃現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在求圖形面積練習課上有這樣一道題,如平行四邊形ABCD被分成一個三角形與一個梯形,已知梯形面積比三角形多18.6cm2,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道題知道高的長度是解題的關鍵,可是憑已知條件較難求得高度。學生們大多采用了先列方程求高,再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當時離下課還有5分鐘,下面還有兩道習題要討論,教師肯定了方程解法后想換題了。這時,有一名“平時不出眾”的學生舉手說:“不用方程解,只要添條輔助線,用兩步就可以求出面積了。”一些同學嘻嘻地笑了,對他的想法有些不屑一顧。教師讓他來到黑板前,邊畫邊講,他說:“添了一條輔助線后所得到的小平行四邊形就是三角形與梯形相差的面積。用18.6÷3求出高后再乘以15就可求得平行四邊形ABCD的面積了。”當他講完后,學生們都用敬佩的眼光注視著他,教師也撫摸著他的頭說:“你的設想真精彩,我們都為你感到驕傲,希望你今后再讓大家多一些機會聽聽你的見解。”他的思路使其他同學受到啟發,有的又想出了:利用大平行四邊形的底邊與小平行四邊形底邊的倍數關系,用18.6×(l5÷3)計算面積,這時學生們自發地鼓起了掌。這堂課在學生們滿意的微笑中結束了。雖然后面的習題還沒做完,但學生們創新思維的火花在閃亮。
創造性學習的習慣和任何習慣的培養一樣,在培養過程中它都會自始至終地受到一些習慣勢力的抗衡。如,課堂教學中教師因教育觀念、教學經驗,甚至功利思想等原因的限制,會影響創造性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雖有創造的天性,但由于年齡的局限,在養成習慣的過程中具有不穩定性,會不斷地出現反復。為了較好地消除培養過程中的消極因素,教師應練好“內功”,及時吸收多方面信息。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堅持做到:對學生的微笑和鼓勵多一點。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要求具體一點。讓學生表現和施展才能的面廣一點。給學生靈活支配的時間有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