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263-01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中國教育家葉圣陶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習慣比聰明重要,當你去了解許許多多的成功者成功的原因時,你會發現習慣幾乎是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有些習慣是從小養成的,有些習慣是在后來的學習、工作中有意識地培養出來的。
今天我作為一名初中教師,培養對象是剛剛踏入初中校門的學生,他們大多是11、12歲的孩子。雖然y已進入中學,但實際上許多學生還處于小學與中學過渡的適應期,需要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以盡快適應中學的學習。特別是從我校初一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大都是來自農村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長忙于生計,有學可上是他們對孩子的主要要求,成績放在了相對次要的位置。所以就學習習慣而言,家庭的培養可以說基本沒有,就歷史這門學習而言,學生在小學時可能學習了一些零散的歷史知識,或從電影和電視里了解一些,進入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歷史學科,他們在課前預習、課堂聽講、課后及時鞏固復習和獨立完成作業等方面都存在著問題,學生也不清楚初中歷史已是中考科目,分值高60分,可以說,根本不重視歷史,被動學習,不會學習學習效率低下的現象十分普遍。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摸索出一些幫助我們這種薄弱的學校的學生學習歷史習慣的養成的策略,具體做法是:
一、詳解歷史學科,養成接受歷史學科的習慣
對于初一學生而言,歷史是什么,他們沒有概念。我深入淺出的用昨天、今天、明天來闡述。告訴他們,昨天的是歷史,今天的是新聞,明天的還未知。因為昨天已經發生,不可更改,所以是真實的。歷史是過去的一切,歷史最大的特點即時間性。過去的一切包羅萬象,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具體可歸納為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等……同時可舉具體的事例,讓學生從更高的角度去感受歷史的豐富多彩。而且歷史都發生在幾十萬年前,很遙遠,告誡學生歷史是一門重要學科,大凡名人偉人無不對之情有獨鐘,它是為數不多的從初一一直開設到高三的科目,是初中必修課程,而且還是文科高考的主要科目,因此一定要把它學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前車之覆,后車之鑒”;“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學習歷史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昨天,認識今天,把握明天”。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養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人終身受益。利用學生崇拜名人、崇拜英雄的心理,充分發揮歷史名人偉人的感染力以感染他們。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利用學生可能讀過的歷史“誰追日”、“誰開天辟地”、“誰嘗百草”第一神話故事,使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縮小了學生對這一學科的陌生感,增進了學生學好歷史學科的信心。
二、培養學習興趣,養成熱愛歷史學科的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校和教師要把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獲得學習的能力放在首位”。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那就要看老師的素養了。紀連海只是一個普通的歷史教師,但他的歷史課人人愛上,為什么?這與紀老師的授課風格不無關系,他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所以作為歷史老師,要始終認識到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推動力。這就老師需要精心鉆研教材,力求每節課設計都能抓住學生的心,引起他們的思考,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在選取歷史事例說明問題時,可選取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或運用一句幽默的語言,或老師一個有趣的手勢,從而調動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樂中學歷史。或在講述歷史故事時,老師要注意語言的生動性。或在提問時,設置一些有趣的吸引學生的問題。唯有注重課堂的趣味性,方可讓學生熱愛歷史學科,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充分利用紀錄片影視作品,歌曲音樂等 ;教師還可以聯系現實、貼近學生生活 教學中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愛學、樂學,且學生學習時易于理解和接受。
三、指導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歷史學科的習慣
歷史事件都是有三要素組成,時間,地點,人物或每一歷史事件都包括原因,過程,結果,意義等。平時識記歷史方法也很多,不能死記硬背,要善于把歷史知識分類和歸納。要教會學生如何評價歷史人物,要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為了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進而形成會學習歷史的習慣,需要教會學生學看書,平時課上學習任務提出后,要求學生“讀”:先看目錄,單元標題,精讀教材包括前言,正文,小字,地圖,圖表等,在這基礎上,根據問題,劃出與問題相關知識點,關鍵詞,提高閱讀質量, “記”:動腦記憶,隨堂思考;“聽”:在預習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聽課,尤其是聽“不懂”的內容,事半功倍; “講”:上課要積極參與討論、發言回答問題,勇于展現自我、鍛煉自我;“溫”:課后認真復習,包括書面作業、掌握基本知識點等。同時為了逐步提升歷史的修養,還需要在課外多聽歷史歌曲、歷史故事,多讀課文及歷史課外書如《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告知他們“讀萬卷書不如走萬里路,既讀書又走路,知識更豐富”。閑時多參觀訪問、旅游考察,多看歷史電影電視。多瀏覽歷史網站;等學會寫歷史小論文,觀后感、小評論、小文章。這些都是提升歷史素養的有效手段。當然,由于我們的學生的家庭條件的局限性,無形中約束了他們的需求伸展的空間,必要時老師要創造條件,幫助學生進行主動學習歷史的習慣。
作為歷史老師,我經歷了從初一到初三的多次循環教育,如果在起始年級即初一階段就注重抓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那么到了初三最后的復習階段,學習成績的提升,教師教學過程的輕松將簡單許多。反之,則會事半功倍。特別是諸如我們這類的薄弱學校,抓住了學生習慣的養成,即抓住了學生成績的生命線。總之,習慣是經過反復而形成的自動化了的動作行為,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須有一個過程。任何良好習慣的形成都要經過反復多次的鍛煉,一次、兩次、三次、四次的去做是不能形成習慣的,要持之以恒。要學會持之以恒,需要老師有耐心,持之以恒。對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注意科學引導,而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