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靈燕
摘 要:我們要引導學生“做數學”,讓學生在體驗中發展潛能,就要以學生為本,以課堂為主陣地,轉變觀念,積極研究,做到踏踏實實“做數學”,讓“做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展的動力。引導學生“做數學”可從生活、“做”、參與全過程入手,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做數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287-01
在美國華盛頓國立圖書館門前有一塊標牌上寫著:“我看見了,但可能忘掉;我聽到了,就可能記??;我做過了,就真正理解了?!碧岢珜W生做數學,而不是聽數學、看數學,其道理就在這里。以往的教學讓學生“聽好”“記牢”的太多,而讓學生“動手”“感悟”的太少。我們要引導學生“做數學”,讓學生在體驗中發展潛能,就要以學生為本,以課堂為主陣地,轉變觀念,積極研究,做到踏踏實實“做數學”,讓“做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展的動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如何引導學生“做數學”呢?
一、從生活入手,引導學生“做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抽象的形式化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之上,從而增進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知覺活動有非常濃厚的情緒色彩,對于熟悉的生活背景,他們的知覺活動能比較自覺而順利地開展,從而形成相應清晰的知識結構。根據這一點,教學時,教師可采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為背景,創設生活情景,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如講《確定位置》一課時,結合學生已有的現實經驗和實際生活空間進行教學,突破教學難點,發展學生的個性。首先從學校開家長會,要求家長必須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這一實際情況入手,讓學生模擬向家長介紹自己的位置。在這一活動中,學生認識了“行”和“列”,緊接著用結合前、后、左、右等新知識介紹好朋友的座位。最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看電影找座位。這樣學生在邊做邊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新知識。讓學生置身于現實的問題情境之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運用數學知識能較好的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二、從“做”字入手,引導學生“做數學”
要讓學生學會“做數學”,就要在"做"字上做足文章。只有放手讓學生“做”,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因此,讓學生采用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大膽猜測、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等活動方式是“做數學”的關鍵。我們的老師對學生的操作實踐活動可能會產生種種擔心:擔心課堂教學時間不夠用,預定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擔心學生思維一發不可收拾,出現教學意外而令人尷尬;擔心課堂教學秩序混亂,難以控制局面;擔心困難學生更難跟上等等。然而我們應該知道,像以往那樣只是表面上熱熱鬧鬧,不注意活動的有效性和有序性,或者教師過多地引導,只會束縛學生的手腳,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而真正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踐活動必須使學生自主的活動。如教《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時,設計一個人人都能做的數學情境。課前,為每張課桌都準備了若干捆小棒和5張卡片,每張卡片上面分別寫著:2,3,7,-,=,上課開始,教師就請同桌的兩位同學分工合作:一位用五張卡片擺出所有可能的二位數減一位數的算式,另一位動筆記下所擺的算式,準備匯報。孩子們都動起來,而且興致勃勃,熱烈的討論著,緊張的擺著,寫著。然后,我記下算式:27-3,37-2,73-2,23-7,32-7,73-3.
接著發問:你能利用手中的學具算出這幾道算式的結果嗎?請大家把這些算式都抄在自己的本子上,并寫出算的結果;能夠算出所有算式的,還要想想該怎樣用口頭語言表述你的算法步驟,遇到障礙的要找出難點,自己克服,或者翻閱課本尋求幫助。
顯然,在激勵孩子發現自己的學習目標,使每個學生都有事做。幾分鐘后,在黑板上醒目的寫下以下兩個算式:
32-7=35.
32-7=25.
同一個算式,在我們同學中為什么會得出這樣兩個不同的結果?它們都對?都錯?還是一個對一個錯呢?
把全班學生的目光吸引到黑板上,以一連串的提問激發他們的認知沖突。教師問:
今天的挑戰是二位數減一位數,如果遇到個位數字不夠減時該怎么辦?
挑明了探索的重點之后,要求小組展開討論,辨別上述兩種計算的正誤,對的要說出算理,錯的要找出錯因,課堂頓時又活躍起來。到小組匯報時,孩子們踴躍自信。我把學生關于32-7=25的多種算法,一一展示在黑板上,并對32-7=35的錯誤,請學生說一說豎式算法要注意哪些問題。最后我作了簡要的小結后,就讓學生用自己喜歡或擅長的算法當堂練習……
三、從參與全過程入手,引導學生“做數學”
“做數學”在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能受到老師的重視,特別是在討論新知識中,但在鞏固練習時往往被忽視。因此我提倡學生“做數學”的過程,不僅僅是在引進新知識、討論新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做",而在鞏固知識階段更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如教《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一課,鞏固新知時,設計了一個套圈游戲:同學們,你們玩過套圈有戲嗎?其實套圈游戲中同樣存在著許多數學問題。游戲規則:套中小兔24分,小羊26分,小鴨31分,小雞15分,小豬40分,小鹿39分。教師問:
1.你們喜歡套哪兩種動物,得多少分?算出結果。
2.套哪兩種動物得分最多?多少?誰還能提出數學問題?
3.套哪兩種動物得分最少?是多少分?
4.猜猜看,每次套兩種動物一共有多少種套法?
猜后小組討論驗證,最后學生用5+4+3+2+1=15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到此并沒有結束,又讓同學們將這15道題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業本上。這樣不僅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而且全體學生從中親自體驗了一一搭配的思想方法。
結語:“做數學”給了數學課堂一種蓬勃的生機,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在“做”中實現了知識、能力和情感的三維目標,這樣的課堂才會成為伸展兒童生命靈性的根基。
參考文獻:
[1] 鄭毓信.數學方法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1.
[2] 毛秀東.淺談小學數學轉化能力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10).
[3] 李 放.滲透數學化歸思想,提高問題解決能力[J].新課程研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