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琴
摘 要: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從教學風格、教學內容、教學實踐等三個方面展開論述關于在教學中開展環境道德教育的具體途徑和方法,使學生逐步形成地理教學的基本觀點,養成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從而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關鍵詞:地理教學;環境道德教育;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306-02
環境污染作為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已經困擾了人類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隨著環境破壞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嚴重,人類越來越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地球只有一個,地球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類能不能繼續生存下去的問題。環境保護問題已越來越為世界各國所重視,環境意識已成為當代人類文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個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為此,寓環境保護教育于地理教學之中是每一位地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滲透環境道德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了解環境破壞的現狀,主動關心環境保護方面的大事,使學生逐步形成“保護環境,保護人類的生存空間”的環保意識,并且能夠落實到行動上。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應該怎樣滲透環境道德教育呢?筆者認為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在教學風格上展露激情,深化環境道德教育
德育本身就是一種個人素質的修煉和提高。對于教師,其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只有以身作則,寓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于地理課堂教學之中,才能真正感動學生,達到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要實現這一點,在課堂上應該做到展露激情。
地理知識包含著無數的自然景象,自然景象又構成了我們生活著的大千世界。一個熱愛自然的地理老師,才真正意味著她熱愛自己的事業。而只有這樣,老師在課堂上才會滿懷激情,才會獲得教學的成功。比如在進行大陸的教學時,我們以這樣的引言來開始教學:“我們的地球家園無比美麗,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五彩繽紛。有綿延不絕、雄偉高峻的喜馬拉雅山脈,有被譽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韻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蔥蔥、神秘莫測的亞馬孫熱帶叢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東非大裂谷……,”一段熱情洋溢的引言,在學生面前幻化出一幅幅逼真的畫面,激起他們對地球的熱愛;又比如在進行自然資源的教學時,我以這樣的方式導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是地球母親,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又一個美麗的春天。善待地球,珍惜資源,持續發展,是春天的主旋律。但是,當前在我國,無論是土地資源、水資源,還是其它資源,其保護、開發和永續利用的形式,都不容樂觀。我們不得不問一問:地球的春天,是永遠的嗎?我們不能不想一想:我們應該如何善待地球母親?應該怎樣珍惜地球母親賜予我們的萬里春光?”一段嚴肅莊重的引言,引發了學生的深思,讓學生了解了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情況和我國目前面臨的環境問題,讓學生在對地球熱愛的情感中具備保護地球母親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可見,老師在課堂上飽含激情的教學情感,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逐步形成地理教學的基本觀點,養成健康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二、結合教材內容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新教材的使用為環境保護教育提供了契機。中學地理教材中蘊涵著大量的環境道德教育內容,例如:在中國的自然資源一章的活動題中文字素材黃河斷流、蚌埠城市水荒、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荒漠化加劇、亂占耕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資源在不斷減少、湖泊退化是水環境惡化的重要表現,我國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并嚴重短缺等;另外還有以漫畫形式出現的如小鳥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飛來的山峰、就地取“材”等以及配置的《家鄉耕地減少的憂思》的調查報告和《家鄉水資源利用調查》、《家庭用水調查》;還有世界地理的大氣環境與大氣質量等等。通過一系列例子的舉出,使學生不僅認識到學習地理學知識的重要性,而且在腦中樹立環保的意識,總之教師要以高度的環保責任感,抓住有利時機,注重啟發和引導。教師積極利用各種新聞媒介報導途徑,及時讓學生了解最新的環境保護手段、進程。
因此我們要善于挖掘地理教材中蘊涵的環境道德教育素材,在教學中滲透環境道德教育,從而加強青少年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三、在教學實踐中滲透環境道德教育
課堂教學固然是進行環境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環。但課外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豐富多彩,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而且可以培養其環保技能,所以還應在課外活動中進行環境道德教育。隨著新一輪課程的實施,我們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并努力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益的環保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從身邊事做起,激發他們對周圍環境的關注,培養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和能力。
實踐活動是讓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活動掌握觀察、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和解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育中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引導學生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用所學知識嘗試解決具體的環境問題。中學環境教育的內容應包括環境與發展的基本概念、環境污染與防治、生態環境惡化與改善、人口問題、環境法規、環境價值與德育、鄉土環境教育等。隨著新一輪課程的實施,我們要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并努力創造條件,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有益的環保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從身邊事做起,激發他們對周圍環境的關注,培養保護環境的責任心和能力。如結合校園綠化設計和“3·12植樹節”,發動學生參與校園綠化設計和植樹護花活動;結合“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組織學生開展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演講、征文、辯論等活動;開展“利用身邊的廢品進行創意DIY”活動等。課外活動的重要特點就是實踐性、直觀性、以具體事實讓學生自己去了解、認識環境被破壞的危害,讓學生自己動手開展有益于環保的活動,以達到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比如讓學生去參觀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讓他們了解到保護森林植被對人類的重要,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教學目的。波利亞說過:“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如地理興趣小組的成員通過“植被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模擬酸雨對植物種子萌發的影響”等探究實驗,以及對附近江河的污染和煉硅廠周圍的空氣污染等進行實地調查分析.學生對看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果感到非常震驚,自然得出環保問題不容忽視的結論。同時指導學生認真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撰寫環保小論文等.這可以極大地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及嚴謹的科學態度。
總之,只要我們在頭腦中始終有感情、態度、價值觀教育這一意識,善挖掘、巧設計,教材中的許多素材都可以作為環境道德教育的切入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環境道德教育滲透的過程中,要避免過于偏重理論的講解,而應多從學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的培養上多做些文章。環境道德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從小抓起,從我做起,使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樹立起強烈的環境意識,人人愛護環境,保護環境、防止環境污染,才能創建一個美好的勞動生活環境,才能擁有一個充滿生機的地球。
參考文獻:
[1] 《環境科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12.
[2] 石國峰.《新課改下初中地理滲透德育之我見》《中華教育論壇》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