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英 楊韌
摘要 課程考核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進行合理的考核,如何通過考核提高教學質量,一直以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探索實踐的重要工作。通過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現有考核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考核改革遵循的原則,建立了過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測評體系。這種考核測評體系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 考核測評體系 教學改革 教學質量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72
課程考核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教學質量和衡量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途徑和尺度,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培養能熟練使用計算機,具有較強的算法設計和編程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專業發展前景可期,但是由于專業基礎要求高,理論難度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學習不積極、不主動。在考試上,學生希望教師劃定考試重點,期末集中復習,一次性通過考試獲得學分,導致學生成績不能真實反映學習情況。因此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如何進行合理的考核、怎樣進行考核、如何通過考核提高教學質量進行探索,研究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多元化考核模式,形成多元化、過程化的考核測評體系,全面、客觀、公平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
1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考核的現狀
目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大多數課程考核模式主要采用期末一次性考核方式來測評學生的學習情況,雖有平時考核,但考核形式較少,難以發揮作用。這種考核模式有著明顯的不足。
(1)課程考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課程考核側重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測試,忽視對學生應用綜合知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考核,致使一些學生為應付考試,只學習理論部分,沒有把所學內容真正應用于實踐,培養的學生大多動手能力較差。
(2)課程考核重記憶輕能力。課程考核對記憶能力和共性知識考核較多,客觀性試題比例大,而綜合性思考題、分析論述題少,這很不利于學生思維、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創新精神的形成。使學生養成了平時上課抄筆記,考前背筆記的不良習慣,學生知識面窄,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精神、創新意識不足。
(3)課程考核形式單一,一刀切。大多采用期末閉卷筆試的單一考核形式,而寫作論文、實驗、調查報告、口試等形式未能廣泛應用;考試更多是針對知識考查,而學生的創新能力被忽略,考核片面,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是一些學生平時曠課不學習、課后不做作業,考前臨時突擊,一樣能通過考試甚至獲得高分。
(4)課程考核與教學目標脫離。課程教學的目的是傳授知識、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而現實中的考核僅考查的是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情況,標準化的試題答案無法考察和引導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2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考核改革遵循的原則
按照信息與計算科學特色專業定位,人才培養應重視實踐教學,加強創新精神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實現理科基礎與工科技術的融合。課程考核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學以致用原則,適應時代原則”。
課程考核側重數學素養、邏輯思維能力的考核,并體現理為工用;課程考核以應用為導向,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在考核中反映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程考核具有針對性,考查的知識反映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最新理論和前沿問題,激發學生學習前沿知識的熱情,增強應用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
3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多元化考核測評體系
根據課程性質,將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考核分為理論課程、應用工具類課程和實踐性課程三大模塊,建立多元化考核測評體系。
3.1理論課程考核
理論課程主要包括:數學分析、高等代數、空間解析幾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復變函數等課程,這些課程理論性強,是后續專業課程的重要基礎,主要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邏輯推理能力、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針對以往考核記憶能力和共性知識較多,客觀性試題比例大,而綜合性思考題、分析論述題少等弊端,建立理論課程考核模塊測評體系。
理論課程依據專業人才培養要求,合理定位,適當降低理論考核內容的難度系數,拓展理論基礎考核的范圍??己朔譃槠綍r表現、平時作業、理論研究、隨堂測驗、階段性總結、期末考試等環節。平時表現包括出勤和課堂發言;理論研究以課堂討論的形式,或以提交書面論證和報告的形式呈現;階段性總結以書面的歸納總結,或師生面對面的交流總結呈現。由于過程考核所測試的是階段性學習的相關知識點,有一定針對性,所以期末試題涵蓋的知識點更為全面和深入,適當增加一些綜合性試題和分析論述題,以期達到較高的教學要求。過程化考核權重為0_3,期末考試權重為0.7。
3.2應用工具類課程考核
應用工具類課程主要包括專業方向課和部分專業基礎課。這些課程應用性較強,主要培養學生建模能力和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以往考核與教學目標相背離、學生通過學習不能加以很好的應用、只會死記硬背的弊端,建立應用工具類課程模塊考核測評體系。
應用工具類課程由于涉及到的知識更新快,因此考核內容上適時整合更新,實驗項目上調整補充,試題庫上優化完善??己朔譃槠綍r表現、平時作業、課堂討論、階段性總結、上機實驗、期末考試等環節。課堂討論以分組的形式,或以是個人演講的形式呈現;上機實驗包括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考核改革加大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的比例,重在考查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期末考試增加知識的分析應用題目,側重應用能力的詮釋。過程化考核權重為0.4,期末考試權重為0.6。
3.3實踐性課程考核
實踐性課程主要包括課程設計、創新性實驗等課程。這些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內容豐富,實踐性強,是理論聯系實際,考察學生專業能力的重要環節,主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針對重理論輕實踐、創新能力被忽視等弊端,建立實踐性課程模塊考核測評體系(如表1所示)。
理論研究部分考查數學模型的建立過程;實踐應用考查資料收集、操作能力;技術應用考查算法設計、編程能力;論文質量考查科技論文的撰寫能力。實踐性課程按項目進程進行階段化過程考核,考核形式多元化,內容全面化。
4結束語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考核測評體系的建立,拓寬了課程考核的內容,加強了過程考核,豐富了考核形式,推動了專業課程的改革,促進了教師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進,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學習的熱情,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利于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當然,課程考核的改革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如何使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考核改革更合理、更科學,更能有效地檢驗教學效果,有待于更多的教學工作者進一步研究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