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國華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332-01
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的人才,要按照教育教學規律落實在教學的全過程。教學過程包括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及社會實踐等,這是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能力的途徑,而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方法,因此對中學數學教學而言,應著重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深入認真研究教材
加深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從內容上著眼于知識的全面性、系統性、邏輯性和知識之間的廣泛聯系。在能力上注重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教師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識或理解的偏差,都會導致所研究的數學問題誤入歧途,而數學運算的點滴差錯,都會使數學問題上的理性預見化為泡影,因此,概念是數學的靈魂,運算是數學的生命。教師始終應該把“對概念的準確理解”和“嫻熟的運算能力”放在教學的首位,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充分認識教材中的數學思想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能力,著眼于教學的遠期效果
努力用中學數學中常見的數學思想和方法(例如合理化簡的方法:換元法、化歸的思想、歸納的思想和類比的思想等等)統帥整個中學數學,使中學數學課成為一個不斷漸進的整體。全體數學教師通力協作,用循環、螺旋上升、加深推廣等手段使學生始終處在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不斷探索的學習環境之中。重視展開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展過程,提倡多角度思考、觀察和探索問題,積極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活的理解和記憶。
三、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注重愛護和保持這種學習興趣
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特點,加強對課堂知識內容如何引入的研究,盡量做到內容的引入和拓寬要生動自然并能引導學生去思考和猜想。在數學問題的不斷解決過程中,要讓學生隨時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艱苦努力而獲得的成功的喜悅,從而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持久化并達到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的效果。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的主要環境,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針對學生易錯、易混和感興趣的內容設計啟發性的問題,要善于培養和引導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習慣,要鼓勵學生質疑和提問,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余地。事實上,在數學學習的思維活動中,學生都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動性,在這種能動性達到一定程度時,學生往往不滿足于教師對知識的理解和某些個別數學問題的解決,于是常常發生學生向教師“刨根問底”甚至出現“標新立異”的見解。對學生的這種正常的求知欲和積極的參與意識應該給以熱情的引導、愛護和支持。在教學中,通過師生、學生之間的交流、議論和爭辯常常能達到揭露矛盾、解決矛盾、互相啟發、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
自學能力包括對所學課本知識的預見能力,課后對課本知識的實質性的再認識能力,對課外數學書籍、文章的閱讀能力以及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有效地使用現有教材,共同探討課本所反映的數學思想,還可以有計劃地推薦一些好的數學文章,啟發學生自由討論。尤其對學習優秀的學生,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一般來說,優秀生具有廣泛攝取知識的能力,他們的各種思維能力的形成,只靠課堂上所獲取的知識是不夠的,有選擇的課外知識的補充是促進優秀生迅速成長的有效途徑之一。
五、有計劃地進行數學專題講座,使學生除了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外,還能開拓學生視野,擴大學習知識面
教師應該不斷地為學生提供新的思維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這種講座可以是知識介紹性的,也可以是問題探討性的,可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學習程度進行組織。
六、在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進三步退一步 ,不斷溫故知新
使學生認識到做作業是一種實踐活動,學習只有在不斷地推敲和琢磨之中,才能 悟 出其深刻含義,才能升華為自己的才能。教師不但要把。作業 、考試 作為學習的檢測手段,也要把它做為學生學習的心理調節杠桿。在設制數學習題(考試試題)時,題目應該難易適度,循序漸進,既要讓學生經常發現不足,又要使學生經常受到鼓勵。作業量應少而精,形式要多樣化,不但要有書面的,也要有口頭的,而且要避免沒有必要的大量重復,在學習新知識時要注意相關舊知識的復習,注意易錯易混問題的反復練習,并從中總結經驗和規律。學生做作業要整齊、規范,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對老師的尊敬;教師批改作業要認真負責。體現出教師工作的一絲不茍和對學生的希望與尊重。
七、教師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隨時注意溝通師生情感,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交流,組織適當范圍的家長會,征求家長對教學的希望和意見,并把教師的意圖傳遞給家長,加深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信任和理解,溝通教師、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和配合,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不斷改進,不斷勉勵學生勤奮好學的精神。
八、加強全體數學教師之間的聯系與合作
經常舉辦研究課、討淪題和專門課題的討論,促進教師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取長補短,使中學數學教學成為一個循序漸進的有機整體,為培養新時代的優秀人才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