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猛
摘 要:課堂中追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使學習者更好地達到預期學習目標的問題式教學方法。它能更好落實教學目標,挖掘文本內涵,激發學生思考,發展學生思維,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追問;課堂教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355-01
追問作為一種語文教學的方式,如果運用恰當,將會使課堂教學精彩無限。那么,什么是追問呢?顧名思義就是追根究底地問。是在學生基本同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后,教師有針對性地“二度提問”而進行延伸和拓展或深化或糾偏,再次激活學生思維。促進他們深入探究,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一個充滿智慧的教師,會根據學生答問、討論等學習活動的情況,實施追問策略,對學生思維行為作即時的點撥和有效的控制,努力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在語文課堂上如何巧妙給力,實施有效追問呢?
一、追問在錯誤點上,讓錯誤化精彩
語文課堂之所以鮮活靈動,有時跟師生對話中學生的小錯誤、小插曲是分不開的。如果教師能有效指導,激發學生去自我反思,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教師這樣的教學也就充滿了智慧,這樣的語文課堂也會更有生機和活力。在《背影》教學中。學生在動詞填空時將“傾”寫成了“側”,教師把握時機,及時實施追問:(1)、“傾”和“側”這兩個詞有什么區別?(2)、那么,你認為用哪個詞更符合父親的動作呢?并在學生作出解答后,要求學生用動作表演來加深理解。
教師的這一追問很有針對性,不僅糾正了錯誤,也提高了學生品味字詞的能力。“追問”無疑是促進學生學習、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教學指導策略。課堂上及時而有效的追問不僅是教師課堂教學機智的展示,也是教師主導作用淋漓盡致的發揮,更使學生主體地位得以充分實現的表現。
二、追問在困境時,架梯達成目標
任何一個熟悉了解學生的教師都不可能將各個問題設計得完全切合學生。問題與學生脫節在所難免。問題提出了,學生啟而不發問而不答,怎么辦?除了通過讓學生再深入文本熟悉內容以求得理解外,通過追問進行調整,或降低難度,或變換角度,也是一種有效的策略。
比如在教學《變色龍》時,教師提出“奧楚蔑洛夫的性格是什么”,學生一時語塞。教師及時調整策略,讓學生再次瀏覽課文,找出奧楚蔑洛夫發生變化的相關語句,并進行追問:(1)奧楚蔑洛夫變化的特點是什么?——快、蠢、露骨。奧楚蔑洛夫為什么幾次脫衣?——拖延時間,改變對策,掩飾窘相。(3)奧楚蔑洛夫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將軍的權勢,反政府的高壓統治。(4)奧楚蔑洛夫的性格是什么?——變化無常,媚上欺下,徇情枉法。教師通過這些追問,分解問題,先指導學生弄懂小問題,大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種以調整為目的的追問,可以分解問題,降低難度,像一艘引渡的小船,使學生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
三、追問在生成點上,對話更有價值
構建非預設性語文課堂,就要通過培養學生質疑探究、批判等多種思維方式,幫助學生發現這段距離。當學生意識到這段距離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動機,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語文課堂就會出現“柳岸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以《小石潭記》為例:在翻譯完全文后,我問:這一篇課文,你們覺得哪一段寫得最好,好在哪里?學生紛紛發言,品析文章,說出自己的見解。這時,有一同學問: “平時我們都說是一條魚或一尾魚,這里卻說潭中魚可百許頭,頭的用法好象欠妥。”我抓住學生的這一問,繼續追問: “這里是否屬于量詞物用呢?”馬上有學生說: “頭本是形容豬、牛等較大的動物,用在這里,可見這里的魚很大。”我又啟發說:“這里的魚在哪里游?”馬上又有學生說:“用頭其實突出了潭的小。”在這個片段中,隨著問題的深入,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四、追問在關鍵點上,讓思考走向深層
在語文教學中,課文的關鍵點往往是教學的難點也是重點,因此,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是優化課堂教學,實現有效課堂的重要方面。
如執教《范進中舉》這篇小說, “通過人物形象和夸張手法的分析,理解小說的主旨”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因為教學內容距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為遙遠,我在設計問題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因而這樣設計問題: “請從課文中找出你覺得好笑的地方,并說說笑的背后隱含著什么?”學生討論的氣氛相當熱烈,笑范進中舉前的猥瑣,笑他中舉喜極發瘋,笑他中舉后裝腔作勢,也有的學生笑胡屠戶前倨后恭、欺貧愛富。在學生得出答案之后,我進一步追問: “當時的確有成千上萬的讀書人樂此不疲,那么僅僅是笑范進、胡屠戶嗎?”這一追問很自然地使學生聯系到當時的社會制度,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了人物可笑行為的根源在于社會,進而揭示出了小說的主旨。也正是這一有效的追問,突破了該小說教學的難點。
很多時候,學生的討論是很熱烈的,但有時不能進一步深層次的思考,使回答缺乏深度。這時,教師的追問就會及時地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通過適時的追問,搭設思維跳板,幫助學生開拓思路,突破難點,活躍思維,并在更高層次上繼續思考,進發出創新的火花,實現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教師正是通過這些有效的追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探究,學生自然也就在教師追問的引領下,把思維的方向向深處延伸,從而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培養。但是,追問決不等于“滿堂問”。教師在追問前必須深入了解學生的智力和學力水平,確定追問對象,竭力避免抓點棄面的現象,注重個體、忽視全體,抓住一名學生無休無止地問個不停,呈現出一名學生在勉為其難地唱獨角戲,大部分學生無所事事地充當聽眾和看客的尷尬局面。教師只有在學生產生需要時才進行提問,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迫問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過程,是一連串提問的組合,是教師有系列、有方向、最終能導致學生自我尋找正確答案的提問。有效追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把握學習內容所作的再一次或更多次的提問,是一種為使學習者更好地達到預期學習目標的問題式教學方法。是教師教學智慧和教學藝術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