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科臣
摘 要:漢娜·阿倫特在對馬克思的勞動觀點進行“批判”時,存在三方面的誤解:一是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學說是對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反抗;二是認為馬克思“勞動的觀點”著眼點是“勞動的廢除”;三是認為馬克思的勞動概念沒有區分“勞動”和“工作”。文中通過探討阿倫特在對馬克思的勞動觀點的誤解,來加深我們對馬克思論人的本質屬性的理解。
關鍵詞:漢娜·阿倫特;馬克思;勞動;誤讀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015-02
阿倫特對馬克思的勞動觀點的“批判”主要體現在《人的境況》、《馬克思與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等著作中。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首先,阿倫特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學說是對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反抗。因為在阿倫特看來,“勞動”學說是馬克思反抗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核心理論之一。阿倫特認為馬克思向西方政治思想的若干關鍵的問題進行挑戰的核心觀點有三個,第一個是“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第二個是“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最后一個是對有名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最終結論,“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阿倫特指出,這些觀點甚至以相反的形式被馬克思公式化。其實,這三個核心觀點,無論哪一個都不是我們能單獨的理解其全部內涵的。阿倫特認為這些觀點的意義都在于與近代初期作為沒有疑問接受的傳統真理產生了矛盾。后兩個觀點我們暫且不論,阿倫特針對“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觀點,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評價:首先,意味著不是神,而是勞動創造了人;其次,人類,只要是人類,就自己創造了自己,意味著人性是人類自身活動的結果;第三,人類與動物的區別——種差不是理性,而是勞動,換言之,人不是理性的動物,而是勞動的動物;第四,意味著迄今為止不是人類最高屬性包含了人性,而是傳統所有的人的活動中最被蔑視的勞動包含了人性。不難看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一觀點在阿倫特那里成了對傳統神的挑戰,也是對傳統對勞動觀點的挑戰,更是對傳統對理性贊美的挑戰。阿倫特看到了馬克思的勞動觀點對傳統的反抗性,但對“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一觀點的真正內涵的把握還不夠全面,甚至出現一些誤解。為此,我們很有必要來了解阿倫特是怎樣看馬克思的“勞動”的。在《人的境況》開篇第一章中,阿倫特指出,勞動是作為積極生活三種根本性的人類活動之一出現的,勞動是與人身體的生物過程相應的活動,身體自發的生長、新陳代謝和最終的衰亡,都要依靠勞動產出和輸入生命過程的生存必需品。勞動的人之境況是生命本身。阿倫特把馬克思的“勞動”理解為“自然的物質代謝”,其出發點與馬克思存在差異。馬克思關心的不是勞動或生產的一般特征,而是“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下勞動表現形式,即異化勞動學說。馬克思從費爾巴哈那里借用了“類”、“類存在”等術語來闡釋其異化勞動的概念;從黑格爾的相互作用和對象化的辯證法中總結出勞動概念,因此,馬克思能夠把“人與自然的新陳代謝”、“生產性活動”、“自我對象化的勞動”等在阿倫特看來是不同層次的學說融合在“勞動創造人本身”這一概念中。阿倫特認為勞動不僅確保了個體生存,而且保證了類生命的延續。她還按照《圣經》的第一章中對人的原罪的一種懲罰來描述勞動的辛勞與生育的兩重痛苦,這似乎成了傳統勞動的主要特征,或者說,她把傳統意義上的勞動鄙視為具有辛勞、令人厭倦的工作。雖然阿倫特論勞動與馬克思存在很多分歧,但阿倫特對勞動分析的某些觀點,如“無勞動的勞動者社會”等,對我們理解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學說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其次,阿倫特認為馬克思的勞動的著眼點是“勞動的廢除”。阿倫特在《馬克思與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第一手稿中說道,馬克思的勞動學說存在的“根本矛盾”是既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另一方面又強調“勞動的廢除”。“各種論述中,最引人注目的觀點是,假設勞動在文明的國家里已經成為自由的時候,馬克思的著眼點不是‘勞動的解放,而是‘勞動的廢除”。讓阿倫特疑惑不解的是,馬克思如果把行動等于生產,生產等于勞動,勞動是人的本質,那么在自由王國里,國家消亡了,勞動廢除了,一個“無行動、無勞動的社會”到底如何展現人的本質?或者說,還能用什么來展示人的本質?阿倫特認為在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著“根本性的、驚人的矛盾”,并指出,這種矛盾在二流思想家那里幾乎不可能出現,而在偉大思想家那里卻成為引導我們對他們的問題和洞見達到真正理解的重要線索。值得一提的是,馬克思關心的不是勞動或生產的一般特征,而是異化勞動學說。作為勞動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的類本質變成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勞動的這種現實化表現為工人的非現實化,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的奴役,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可見,馬克思所謂的“勞動的廢除”指的是人從異化勞動中擺脫出來,恢復真正的自由活動。阿倫特所謂的馬克思的勞動學說的“根本矛盾”在馬克思的異化勞動學說中得到消解。
最后,阿倫特認為馬克思的勞動概念沒有區分“勞動”和“工作”。阿倫特對馬克思的批判貫穿于《人的境況》對現代性的討論中,特別是第三章,她著重批評了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她認為馬克思和近代的思想家一樣“沒有意識到他們把工作等同于勞動,以致于勞動被他們賦予了某些工作才有的性質”。按照阿倫特對勞動和工作的理解,馬克思的“勞動”學說不可能兼有工作的維度,其一,工作內在具有的潛在復制能力,即制作,本質上不同于作為勞動標志的重復。對制作過程來說重復的原因都在它自身之外,制作的標志有一個明確的開端和一個明確的、可預見的終結,這個特征把它和所有其他人類活動區別開來。而勞動本身,包含著強制性重復,因為陷于身體生命過程之循環運動的勞動,沒有開端和終結。此外,阿倫特指出工作的基本特征是在一個模型的引導下完成的,對象按照模型來塑造。這里,阿倫特也注意到了馬克思區別人與動物的那段名言: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想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不過,阿倫特認為,馬克思在這里說的是勞動過程,工作并不是他關心的,因為“想象力這個對工作來說至關重要的因素在他的整體勞動理論中不起任何作用”。
其二,工作制造出來的人造物,具有“持存性”特征,正是這種持存性,使世界之物相對來說獨立于生產和使用它們的人,而它們的“客觀性”,使它們至少在一段時間里能“抵擋住”它們制造者和使用者貪婪無度的需索。雖然馬克思談到了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但阿倫特只是以略帶偏見的方式認為這兩者之間包含有工作和勞動的基本區分,并認為馬克思的“一切勞動的特點正是留不下任何東西,他辛苦勞動的產物幾乎在勞動的同時被迅即消耗掉了”。事實上,在馬克思那里勞動本身就是“生產力”,是勞動者本人擁有的勞動力。這恰是阿倫特對馬克思提出的最厲害的批評之處,“與工作的生產性為人為之物增添了新的對象不同,勞動力的生產性只是偶然地生產對象并主要用于它自身再生產的手段;雖然它的力量不會被它自身再生產所耗盡,可以用來再生產比一個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過程,但它除了‘生產生命本身外什么都生產不了”。不僅如此,阿倫特引用了馬克思的《資本論》、《德意志意識形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大量著作,旨在表明,馬克思的勞動是人與自然的新陳代謝,“自然物質適應了人的需要而改變形式”,勞動和消費是生物生命反復循環的兩個階段,把勞動稱為“生產性的消費”,并指出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重復了超出直接需要之外的剩余勞動用于‘再生產過程的不斷擴大,除了偶爾的猶豫,馬克思仍然相信‘彌爾頓寫作《失樂園》與蠶吐絲出于同樣的理由”。至此,阿倫特得出馬克思取消了勞動和工作的區別這樣的結論。
其三,工作具有工具性。阿倫特認為工作中的手段和目的經驗,不會隨著產品的完成而消失,而是擴展了它的最終目標。相比之下,勞動者社會中,工具的性質很可能不僅僅是工具性或功能性的。工作能夠發明和運用工具來建立一個物的世界,工具由工作者想要創造的產品的“客觀”目的決定的,而不是由他的主觀需要和要求決定,對于勞動動物而言,工具僅僅減輕了它的負擔并讓它的勞動機械化。在阿倫特看來,馬克思把“一切工作都變成了勞動,因為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從它們的世界性、對象性上去理解,而是作為勞動的結果和生命過程的功能”。人消失在生物性的“類存在”中,不僅如此,勞動中目的和手段顛倒或手段和目的劃分喪失意義,這種情況下,工具一旦被勞動所用,就失去了它們的工具性特征。阿倫特作了如下解釋,為了取得最佳效果,勞動(非工作)需要按節律進行,而且,就許多勞動者聚集在一起而言,勞動需要所有個人運動的有節奏配合。在這種運動中,工具喪失了它們的工具性,人和他的工具以及他的目的之間的界限變模糊了。這里的勞動不僅不生產什么,因為它的不斷重復,還造成了生活的無意義,在一個以手段——目的范疇所決定的世界里,所有的價值都被貶低了。盡管科技的發展可以讓人類不再為生存需要而進行勞動,但是消費社會仍然代表著一種“無勞動的勞動者社會”,其中勞動的基礎地位在“人與自然的新陳代謝”、“生命自然循環”中依然是牢固的。阿倫特在她的《人的境況》前言部分說到,現代已經從理論上完成了對勞動的贊美,并導致整個社會事實上變成了一個勞動者社會。......這個社會是一個即將從勞動的鎖鏈中解放出來的勞動者社會,并且這個社會不知道還有什么更高級、更有意義的活動存在,值得它為之爭取從勞動中解放出來的自由。至此,似乎可以明了的是阿倫特并不是貶低勞動,而是批判現代人類從它最古老最自然的重負——勞動的負擔和必需性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之后卻不知道怎樣去行動!
綜上,阿倫特對馬克思的勞動概念的解讀存在著“根本性的、驚人的”誤解,對馬克思思想稍微深入一點研究就會發現,馬克思并不像阿倫特所說的那樣,把工作與勞動混淆,同時馬克思的勞動絕不是阿倫特所謂的人的“自然的物質代謝”。馬克思指出,人的生產是全面的。這里指的是他把人的感覺、理性和知識都看作是人自身勞動的結果,即勞動創造了人本身,而這些觀點真是阿倫特所忽視的。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
[3] 卡爾·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王寅麗.漢娜·阿倫特:在哲學與政治之間[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年版.
[5] 漢娜·阿倫特.馬克思與西方政治思想傳統[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6] 漢娜·阿倫特.論革命[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7] 漢娜·阿倫特.黑暗時代的人們[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8] 漢娜·阿倫特.極權主義的起源[M].上海:三聯書店.2009.
[9] Hannah Arendt, The Human Conditi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ss.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