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佳 高杰華 王甜


摘 要:教學和科研相互促進與共同發展是高等院校發展的共同目標,但近年來,部分高校被指出存在“重研輕教”現象。為了探析兩者之間的關系,本文以廣州高校教師為調研對象,基于結構方程模型,探析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及其影響因素。由數據分析及訪談結果可知,廣州高校普遍存在著“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教學與科研沖突在性別、年齡、職稱、學歷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政策環境導向”、“考核激勵機制”、“教師認知偏好”是導致高校教學與科研失衡的主要原因。本文將從政府及高校兩方面提出改善教學科研失衡現狀的對策建議。
關鍵字:高校;教學與科研;結構方程模型
1 引言
近年來,高校教學和科研的關系備受社會關注。2014年7月,清華大學解聘教師方艷華一事引發熱議,原因是其所簽合同中規定“就職9年未評職稱的老師必須離職”。同年12月,川大學教師周鼎發布自白書,表示“一個相信講好一門課比寫好一篇論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今后都不再在川大開課。”再次將高校教學與科研關系這一話題推上風口浪尖。
教學是一個高等院校最根本的職能,而隨著高校教育體系的改革與發展,科研能力也逐漸成為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因素。這使得教學和科研的關系對立統一起來。對立面在于高校教師花費在教學與科研上的時間精力存在一定沖突,統一面則表現為教學為科研作必要的準備,科研將教學的理論付諸實踐,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是高校發展的共同目標。
本文在參照及引用部分現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廣州大學城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師進行了訪談及問卷調查,了解當前高等院校教師教學與科研的協調情況,結合結構方程模型分析高校教學與科研協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為高校協調發展提出相關對策及建議,以達到讓高校教師更深刻地認識到教學與科研的密切聯系和更好地處理二者關系的目的。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 國外研究現狀
早在20世紀中,自W. Humboldt提出“教學和科研相統一”開始,有關教學和科研之間關系的話題在世界范圍內引起熱議。
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麥克拉克和弗里德里希以美國一所既注意教學、又十分強調科研的小型文科學院為個案,開展長達5年的關于“教學效果和科研成就之間的關系”的研究,結果發現二者之間存在著弱相關的關系。但在1998年,丹麥學者詹森通過對幾所大學近六十位教師進行訪談,得出的結論為教師們普遍認為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著積極的相互影響,并認為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比教學對科研的促進作用要大。美國學者納爾福認為,“如果以科研為橫坐標而教學為縱坐標,二者關系類似一個右傾的拋物線,在較低科研水平上,科研的增長會導致教學質量的上升,但到達一定極限點后,由于過多的科研花費過多時間和資源,反而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
(二)國內研究現狀
教師是高校職能的主要承擔者,從現實情況來看,絕大多數教師在從事繁重教學工作的同時,也承擔了相應的科研任務。而正如上文所述,管理者對教學和科研的管理是難以兼顧的。對于近年來高校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情況,我國已有不少學者做了相關的研究,雖然所用的方法不盡相同,但對其原因的分析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個人因素。
崔鵬指出社會認知、高校認知及教師認知是造成教學與科研失衡的三個主要原因,他認為應堅持教研一體化理念,重視人才培養。而汪增相提到大學教師所處的大環境,人們對高校科研工作的片面理解及我國現行的大學教師職稱評審制度是導致教學與科研失衡的原因。在徐君的研究中還提到了政府投資政策導向和教師能力差異的影響。李田、王卓君指出靈活分配高校的經費、改進教師評價體系等措施有利于改善教學與科研失衡的現狀。劉獻君、張俊超、吳洪富等人通過實證性研究發現教師普遍認為教學與科研之間呈現正相關的關系,教學與科研關系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組織制度和個人經驗、興趣等等。另外,從心理學和行為學的角度出發,張煥霞認為國家政策、學校和院系的政策、學科性質、教師的學歷、年齡、職稱、個人能力和偏好等都是影響二者關系不可忽視的因素。
3 調研分析
為了更深入細致地了解高校教師對教學與科研的認知,此次采取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在廣州大學城部分高校內隨機發放問卷,并且每所學校抽取10位教師進行訪談。訪談的目的是了解教師日常教學、科研工作狀況,以及深入了解其對教學和科研關系的看法和相關建議。經過對各方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整理和分析,歸納出以下幾點關于教學與科研的現狀以及高校教師對二者關系的看法:
(一)教學與科研本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但由于制度體系等原因,目前并不能很好地處理兩者的關系。調查結果表明,接近80% 教師認為他們所在的學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且有部分老師反映科研工作的任務過于繁重。通過交叉表分析發現,教師的性別、學歷及職稱與他們的工作重心存在顯著關系,其中男性教師比女性教師更傾向于科研工作,較年輕的教師(45歲以下)比年紀較大的教師(46-60歲)更傾向于科研工作,學歷和職稱越高的教師,工作重心會越偏向于科研。
(二)在高校,教學是根本,高校教師的職責在于教書育人。基本上所有受訪教師都表示,教學極其重要,院校、政府應當將它置于與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現行對于高校教師的評價體系基本看科研,導致了許多教師對科研“趨之若鶩”,大量的資源涌入科研項目,教學隊伍規模大幅縮水,使得真正高質量的教學資源所剩無幾,這與高校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我們不應唯科研論英雄,因為大學畢竟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栽培人才才是高校教育的本真。
(三)總體看來,高校職稱評價體系是綜合教學與科研進行評估的,二者所占比例在院校之間不盡相同,但科研所占比例普遍偏大。受訪教師表示,希望可以將教學與科研放在更加平等的地位進行評估,或者針對教師類型調整兩者比重。職稱評價體系應該根據院校及學科性質進行適當調整,盡可能量化教學指標。
(四)政府和高校的管理決策體制中反饋機制不夠完善,決策的靈活度不高。在相關決策的制定過程中反饋信息不能及時地傳達到決策者手中,上級領導對教師意見的關注度十分有限,以致教師的反饋信息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從而影響了決策的適應性和靈活度。
4 模型結果及分析
除了對相關數據進行簡單分析及總結訪談結果,我們還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對影響教學與科研失衡的原因進行深入探索。
(一)影響因素指標測量
根據極大似然估計,三大影響因素與其二級指標之間的回歸系數(即路徑系數)估計如表1所示。潛在變量對指標的標準化回歸系數為因素負荷量。
VA1、VA2、VA3對潛在變量“政策環境導向”的因素負荷量分別為0.696、0.553和0.846。其中VA3的負荷量最大,為0.846,顯示學校高度重視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對高校“重研輕教”現象有很大程度上的導向作用。其次,VA1“政府政策導向”的負荷量為0.696,表明政府對高校的投資政策的偏向,對這一現象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VA4“職稱評審制度”對“考核激勵機制”的因素負荷量為0.754,表明職稱評審的過程中過分看重教師個人的科研能力忽視教學能力,使得部分教師為了職稱評定而將大量精力投入科研工作。VA5“教師考核機制”的因素負荷量為0.737,顯示對教師的考核更偏重科研能力,導致教師工作重心傾向于科研。VA8“經濟回報”的因素負荷量為0.680,體現教學、科研經濟回報的不平衡,在高校的教師激勵機制中,同等投入的情況下,教學工作的報酬要遠低于科研工作的回報。
科研時間、工作重心、教學投入三個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教師在科研教學兩方面的平衡情況(見表2)。“工作重心”的因素負荷量為0.941,“科研時間”的因素負荷量為0.639,而“教學投入”的因素負荷量為-0.247,表明在高校教師的時間、精力分配上,教學與科研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負相關影響。
(三)影響因素分析
潛在變量間的標準化回歸系數即潛在變量的直接效果值或潛在變量間的路徑系數(見表3)。“政策環境導向”對“科研教學平衡情況”的直接效果值為0.508,“考核激勵機制”對“科研教學平衡情況”的直接效果值為0.686,“教師認知偏好”對“科研教學平衡情況”的直接效果值為0.393。通過數據對比可知,“考核激勵機制”和“政策環境導向”是造成高校教師“重研輕教”現象的最主要因素。
(四)影響路徑分析
由上圖影響傳導路徑分析,三大影響因素“政策環境導向”、“考核激勵機制”與“教師認知偏好”對“科研教學平衡水平”都有直接影響。同時,“政策環境導向”還通過影響“考核激勵機制”,進而傳導到“教師認知偏好”,最終影響“科研教學平衡”。由此可見,“政策環境導向”是產生“重科研、輕教學”現象的根源所在
5 建議
參考訪談和調查問卷中教師提出的對于政府和高校在平衡科研與教學關系上的相關制度的建議,以及數據分析結論,可歸納出以下建議:
(一)改革高校教育經費制度。政府應當改變當下對科研投入力度大于教育的局面,在教育經費資源的配置方面,政府應盡可能對教學效果好,人才培養質量高的高校傾斜,以形成良好導向。
(二)建立雙軌制職稱評價體系。高校應將教學和科研分開進行考核,建立適合科研和教育的兩套機制,讓不同類型的教師都有同等發展機會,得到認同。
(三)改進教學激勵機制,加大教學經費投入,適當提高課酬,并對在教學上表現比較突出的教師予以肯定和獎勵,以刺激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達到提高教學的質量水平的效果。
(四)完善反饋機制,讓教師參與到決策中來,提高回復速度和效率,及時采納實際的、有效用的意見建議。
參考文獻
[1]崔鵬. 高校教學與科研關系失衡探討[J]. 教育評論, 2014, (3): 18-20
[2]汪曾相. 大學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原因及對策[J]. 管理學刊, 2010, 23(5): 83-85
[3] 徐君. 高校教師與科研失衡原因及協調對策[J]. 博士論壇, 2009, (6): 36-39
[4] 李田、王卓君. 高等教育中的教學與科研失衡的原因與對策探析[J]. 科教文匯(上旬刊),2010,(12) :27-28
[5]劉獻君, 張俊超, 吳洪富. 大學教師對于教學與科研關系的認識和處理調查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2): 35-42
[6]張煥霞. 高校體育教師對教學和科研關系的認識和行為調查研究——以河南省高校為例[D]. 河南師范大學, 2013.
作者簡介
陳曉佳(1995-),女;高杰華(1995-),男;王甜(1995-),女,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2014級本科生,主修統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