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平
(衢州學院 藝術系,浙江 衢州 324000)
音樂美學視角下的鋼琴即興伴奏
鄧建平
(衢州學院 藝術系,浙江 衢州 324000)
【摘 要】縱觀當下鋼琴即興伴奏的相關學術論文、學術專著、教材琳瑯滿目,各種學術觀點盡收眼底,大部分的學者、專家還是在技術層面論述較多,理性層面思考的著書立說者寡也。而本文試圖從音樂美學視角對鋼琴即興伴奏進行闡述,從宏觀的理性思考引伸到音樂本體的把握,從而使鋼琴即興伴奏學科更理性、更科學,邏輯性更強。
【關鍵詞】鋼琴;即興;伴奏;音樂美學
在音樂表演和欣賞這兩個環節,要同時面對的是鋼琴即興伴奏在音樂情感和音樂形象表達上的問題。從音樂表演層面來說,它要站在伴奏的角色上,和聲樂、器樂演奏者一起完成音樂情感和音樂形象表達的任務。這就給鋼琴即興伴奏演奏者帶來一個巨大挑戰,一方面表演者們要處理音樂的情感和音樂形象表達的問題,另一方面還要控制好自己進行音樂表現時的度的問題。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作為伴奏者這樣一個特殊的角色,稍不注意便會造成喧賓奪主和被湮沒無聞的不良后果。從音樂欣賞的層面來說我們面對的還是同樣的音樂情感和音樂形象的問題。或者說,我們還要講到音樂情感和音樂形象表達中的自律論與他律論的問題。鋼琴即興伴奏作為一種音樂形式,凡是音樂整體所面臨的問題,它都要在自己的層面上進行推敲和反思,從而取得學術上的發展和進步。
論及音樂情感,我們要強調音樂在情感表達中的重要地位,這個在鋼琴即興伴奏的音樂情感表現中同樣重要,在這里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音樂是人的心理體驗以及情感表現的最有效最直接的表現形式?!雹傥阌怪靡?,音樂藝術以其豐富的情感內涵,廣闊的藝術視角,深刻的藝術品味,將語言和文字都不能表現的情感形象地表現出來。
如何更好地處理好音樂情感的表達與音樂形象的表現問題,筆者認為要從兩個大的方面著手,一方面是鋼琴技巧的積累,這是關乎實踐方面的功夫;另一方面是音樂理論的積累,包括和聲、曲式、音樂風格等等問題。
從鋼琴技藝的層面來說,我們要做到有效果地觸鍵、抬指,根據樂曲表達的需要在彈奏跳音、頓音、震音、倚音、音階時,做到恰到好處。關于這一點,大部分人都已經意識到,并作為明確清晰的觀點發表闡釋出來:“一般來說,要較好地彈奏鋼琴即興伴奏,應具備車爾尼849的演奏程度”②;“鋼琴即興伴奏是多種音樂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首先伴奏者必須具備一定的鋼琴演奏能力”③等等。鋼琴演奏技藝的擁有,是彈好鋼琴即興伴奏的基礎。失去了鋼琴基礎技藝,就失去了鋼琴即興的根本。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再高深的理論,有再精湛的學術,如果沒有鋼琴技藝作為橋梁和根基,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演奏者不能奏響美妙的音符,只能以拙劣的聲音來充數。
從伴奏者音樂理論儲備的層面來講,伴奏者要具備相應的作曲理論知識,這是指演奏者要在和聲、曲式、復調甚至是配器方面做到心中有數。如果沒有和聲、復調作為技術理論支撐,就無所謂多聲部音樂。而如果沒有曲式分析的功底,就不會正確對待樂曲的風格,也就不會選擇正確的織體和和聲,更不會正確地處理樂曲的起承轉合,如何去斷句,如何從整體上把握和聲、旋律的走向等等。如果沒有配器法的認知,將無法呈現鋼琴的伴奏音響交響化。然而,從音樂美學的角度來說,我們便要談到鋼琴即興伴奏在角色上所處的位置。在角色上,如何處理好鋼琴伴奏和演唱、演奏的關系,何時該強調,何時該弱化,何時該突出,何時該隱晦,何時該推出去,何時該退回來,這需要演奏者有一定的宏觀把握能力。而且,在更高層次的處理上,演奏者應該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和一定層次上的藝術修養,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歌詞中所表達的含義,藝術歌曲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聲樂之外的器樂曲亦是如此,對于一些器樂曲,如中國的民樂,當從其深厚的歷史文化意義和民族文化意蘊當中得到知識和營養,如古琴曲《梅花三弄》。
只有豐富了以上所講的鋼琴技巧和理論配備這兩方面的內容,才能在音樂形象和音樂情感的表達上做到處理得當,以一個高、精、準且全面的視角對待鋼琴即興伴奏,奏出美妙的合乎音樂美學演奏規律的音響來,以饗聽眾。
在對音樂進行欣賞時,我們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是音樂是否傳達一定的音樂形象的問題,也就是音樂本體的自律與他律的問題,也可以說是音樂里面聯覺的問題。所以,當我們進行鋼琴即興伴奏的設計與表演時,要考慮是否能正確表達音樂形象的問題。觀眾對器樂曲或聲樂曲的欣賞,主要是建立在伴奏和樂曲正確協作配合的表演之上,這種演奏是一種根基,具有橋梁和中介的作用。觀眾作為樂曲演奏的欣賞者、接受者和評判者,他們必定會將自己置身于音樂,音樂具有表達情感和陶冶性情的作用。作為演奏者、編配者,我們需要正視自律與他律的問題,因為這將牽扯到我們如何對一段旋律進行正確的分析和編配,而這也將影響觀眾對音樂欣賞之路的選擇。因此,我們有必要從理論的高度,從音樂美學的視角來看待鋼琴即興伴奏里面有關欣賞的問題。
當我們論及聯覺問題,就是談到一定的音樂旋律、織體、節奏和一定的事物和現象相關聯的問題,這個命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心理學的命題,這正如張前先生所言:“對一種感覺器官的刺激可以引起其他感官的感覺,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聯覺’?!雹苤芎:晗壬瑫r指出,音樂本身并不能傳達什么哲理性的內容和戲劇性的情節,乃是在同構聯覺的基礎之上,在經驗情感的介入下,在思維的邏輯組織之下,人們對情感和經驗的反思和升華⑤。恰如,當我們聽到《東方紅》的曲調時,腦中就會浮現起毛澤東的形象,而這段旋律本身并不具有這樣豐富的內涵,只不過是人們情感經驗介入的結果。同樣的,這也涉及音樂形象表現的問題。音樂形象的表達,自古以來有自律論與他律論的問題。有學者曾說,“在音樂美學史上,曾出現兩種相互對立的流派:主張以音樂的形式和造型表現為中心的‘自律論’音樂美學流派;主張以音樂的情感和思想表現為中心的‘他律論’音樂美學流派?!雹捱@就是說,自律論者認為,音樂除自身之外并不表達任何東西,所以就不存在音樂與事實之間的聯覺問題。他律論則認為,音樂與音樂情感的表達和音樂形象的描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筆者認為,這兩種提法都有自己的道理,而兩者之間也并非不可調和。自古以來的爭論,都是偏執己見,每每抓住一個觀點,往往會走向極端,導致不可理喻的錯誤和問題出現。這不但是在音樂美學的研究中會出現,在其他諸如哲學、美學、教育學等各方面都會有出現。所以,筆者認為,所謂自律論者,認為音樂除自己之外并不表達任何內容和情感,乃是從音樂的本質來講,從音樂的物理屬性來講。音樂就是一系列的音構成的音響組合,其本身是物體振動所產生的聲波,除自身之外并未附帶任何情感或文化的部分。從這一方面來理解,音樂中的自律論是可以理解的。他律論說,音樂不但表達情感表現音樂形象,還與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有非常大的關系。這個說法也是沒有錯的,音樂自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中國的孔子以至近代的吳夢非、蕭友梅等,甚至現代的許多專家學者,都提到了音樂表達除自身之外的東西,都推崇音樂的他律論觀點。這種觀點就要牽涉到音樂的聯覺作用和人們對音樂文化之定規。這恰如我們在以上的文章當中所提到的《東方紅》一曲,其原曲為陜西民歌《騎白馬》⑦,在其被改編為歌頌毛澤東的《東方紅》之前,并未含有歌頌的含義,也并沒有毛澤東這一形象與音樂的旋律節奏等相聯覺,只不過是人們賦予了音樂這一形象,當其被奏響時,便會有相應的音樂形象和音樂情感相適應。所以,從這一方面來看,音樂是他律的,是表現音樂情感和形象的。因而,當我們在對樂曲進行即興編配時,就要將樂曲所表達的情感與我們所編配的伴奏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恰如我們在上面所提的《東方紅》這首歌曲,我們在編配時就不能以《騎白馬》所傳達的情感和所表現的風格來編配,雖然它們是完全相同的旋律。這就要以在音樂美學的視角看待音樂情感的表達,看待鋼琴即興伴奏情感表達的重要性。雖是細微之至,有點吹毛求疵之嫌,但為了好的音樂表達和好的音響,我們不得不如此細化,如此這般。
因此,當論及鋼琴即興伴奏時,作為一種音樂現象和音樂實體,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它能充分地表達一定的音樂情感和音樂形象。或者說,它是站在配合的角色,站在參與者的角色上配合人聲或器樂演奏來表達一定的音樂形象和音樂情感。鋼琴即興伴奏的演奏者在演奏時并不僅僅是和聲的堆砌和織體的層疊,還應有音樂情感的投入和刻意的音樂形象的描述。表演者的表情和動作,都附加在鋼琴即興伴奏的表演范疇之內。同樣,作為欣賞者,他們所關注的也就不單單是聲樂或器樂部分了,而是要將相當的精力放在鋼琴伴奏上面??梢哉f,人們不可割裂伴奏和其他表演的關系,要從整體上把握音樂所傳達的音樂形象和音樂情感,這樣才能完整地把握音樂,把握樂曲的本質。
鋼琴即興伴奏,作為一種音樂實體的存在,在高師的音樂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作為這樣一門重要的課程卻沒有在高師課堂里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被輕視和忽視,這與廣大師生對其認識的層次和深度是分不開的。我認為,從音樂美學的視角簡單地對鋼琴即興伴奏這種音樂藝術形式進行論述,旨在引起廣大師生的關注和反思,從而在更高的學理層面認識鋼琴即興伴奏,并推動其更加科學、合理地發展。音樂美學中所涉及的一些問題,對鋼琴即興伴奏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鋼琴即興伴奏這一小小的學科領域,同樣有豐富的音樂美學現象和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和探究。這樣,我們就可以使鋼琴即興伴奏從音樂本體的觀照上升到音樂美學層面的思考,使鋼琴即興伴奏發自肺腑且不失理性,真正體現出它的絢麗多彩。
注釋:
①徐起飛.論音樂的情感美及審美意義[J].民族音樂,2009,(1):56-57.
②吳心慧.彈好鋼琴即興伴奏必須具備的幾個基本條件[J].大舞臺,32.
③姜珊珊.鋼琴即興伴奏的音型與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4(1).
④張前.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2.104.
⑤周海宏.同構聯覺—音樂音響與其表現對象之間轉換的基本環節[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0,(2):50-63.
⑥覃式.“自律論”音樂美學思想的應用意義[J].藝術探索,2012,4.26(2):59-61.
⑦吳志菲.《東方紅》誕生與傳唱后的撲朔迷離[J].文史精華,2011,(09):42-47.
參考文獻:
[1]王沛綸.音樂詞典[M].文藝書屋,144-145.
[2]劉聰,韓冬.鋼琴即興伴奏教程[M].北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3]張前主編.音樂美學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141.
[4]朱長莉.鋼琴即興伴奏教學探究[J].黃河之聲,2008,(17):48-49.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