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新常態下革命老區發展暨巴文化研究”學術交流會是2015年由四川文理學院主辦、四川文理學院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與巴文化研究院聯合承辦、達州市社科聯協辦的一次重要學術活動。與會學人圍繞老區經濟發展研究、老區社會治理研究、老區革命精神研究、老區歷史文化研究四大專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交流。會議的召開體現了四川文理學院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與巴文化研究院的學術宗旨和社會責任。
[關鍵詞]新常態;革命老區發展;巴文化;會議綜述
[作者簡介]何先成(1986—),男,四川文理學院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川陜蘇區史。(四川達州 635000)
2015年11月21日,由四川文理學院主辦、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與巴文化研究院聯合承辦、達州市社科聯協辦的“新常態下革命老區發展暨巴文化研究”學術交流會,在四川文理學院隆重召開。來自國內3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黨政機關、文化單位的10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了這次交流會,會議收到論文90篇。與會學人圍繞“新常態下革命老區發展暨巴文化研究”這一主題,分別就“老區經濟發展”、“老區社會治理”、“老區革命精神”、“老區歷史文化”四大專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富有創見的觀點。現根據與會學者提交的論文和發言討論的情況,摘出部分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隨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全面深入,以及為完成2020年國家全面小康的宏偉任務,老區聯片開發成為目前老少邊窮地區的主要任務和熱點研究問題。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處長陳曉軍認為,要振興發展革命老區,首先要給予老區發展的制度與政策優惠,關注綠色產業,打造文化軟實力,形成綠色產業政策體系。西南大學馬強教授認為,川陜革命老區的資源優勢是區位優勢、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并重;目前川陜革命老區應該大力開發生態旅游資源,而對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則需要組織專家考察挖掘,科學論證,避免無序盲目開發。中央蘇區研究中心主任張玉龍教授認為,新時期推進贛閩粵中央蘇區縣發展的總體戰略,應按照以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逐步建立區域協調發展長效機制為保障的思路,進一步加大對原中央蘇區縣的金融信貸扶持,充分發揮中央蘇區縣的特色優勢,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努力提高蘇區人民的幸福指數。四川文理學院傅忠賢教授認為,應該將培育和提升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列入革命老區川陜蘇區“十三五”規劃的戰略重點。陜西理工學院陜南秦巴山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馮明放教授認為,利用川陜革命根據地豐富而有特色的紅色旅游資源,將秦巴地區打造成為一個紅色旅游帶,是帶動當地扶貧開發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四川文理學院教授靳能泉認為,應該在熟悉國家和省里有關扶貧開發的各項政策措施、以大扶貧觀念贏得連片開發的系列支持、堅持三個面向做好扶貧連片開發工作等方面下功夫。
老區社會治理研究,是與會者討論的話題之一。四川文理學院陳仲教授認為,達州市政法工作服務民生要立足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目標,重視法治和德治兩個依據的結合,采用源頭治理、動態管理和應急處置三種方式,構建社會矛盾預警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和依靠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和政法保障五種力量。百色學院凌紹崇教授認為,革命老區鄉村文化建設是打造“文化老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強“活力老區”、“美麗老區”、“幸福老區”建設具有深遠的影響。四川文理學院王秀珍副教授認為,構建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農村生態養老服務體系,是解決達州嚴峻老齡化問題,發展養老服務產業一種可行的選擇。四川文理學院陳熙隆副教授針對四川省達州市中小學信息化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即科學認識教育信息化、完善和優化信息資源管理平臺模塊、更新教師教育信息技術能力和整合教育信息技術與學科知識等。
革命精神的傳承與弘揚也是與會學者關注的問題。四川文理學院范藻教授認為,紅色文化的傳播策略即建立“三網合一”的傳播平臺,實施“主體引導”的傳播技巧,實現“媒體互動”的傳播效應,豐富“紅色旅游”的傳播載體,打造“紅色經典”的傳播藝術。四川文理學院圖書館館長嚴莊認為,革命老區高校圖書館在紅色文化建設中應該發揮文化陣地的作用,宣傳教育的作用,資源建設的作用,同時革命老區高校圖書館還應在參與研究、提高服務水平,嵌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加強橫向聯系、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方面有更大作為。西華師范大學黃涓副教授認為,川陜革命老區應加強川陜地區的紅色文化遺產教育,這樣既能使這些紅色文化遺產得到更好地保護利用,又能使受教育者更好地了解歷史,緬懷先烈,升華愛國情懷。遵義師范學院裴恒濤副教授認為,全方位、多層次地加大貴州紅色文化遺產的開發與保護,對于傳承紅色文化,推動貴州經濟社會文化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四川文理學院教師王盟認為,在互聯網時代重構和再現紅色歷史記憶工作,要充分發掘和拓展博物館、紀念館等紅色紀念場所的記憶再現功能,在觸摸歷史的過程中完成對大眾歷史記憶的重塑。
與會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老區歷史文化進行了討論。西華師范大學蔡東洲教授認為,龍爪城在宋元戰爭中是雙方爭奪的軍事堡壘,洋州治所曾僑置其上。清代道光以后,寨子設施被改建成龍山書院,到光緒后期龍山書院又改為小學堂,是晚清達州傳統書院轉型為近代學堂的一個縮影。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長江教授認為,劉湘一生的政治選擇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即極力維護自己在四川的統治地位,不管是在軍閥混戰還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其身上均伴隨有四川軍閥“統一全川”和“川人治川”的觀念。廈門大學副教授王明前認為,川陜蘇區在延續鄂豫皖蘇區蘇維埃政權建設和土地革命成功經驗的同時,也具有自身的歷史特色。隴東學院溫金童教授認為,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堅持醫療衛生工作的統一戰線,吸納了國際主義戰士和國統區的愛國進步醫務人員和醫療團隊來到邊區,建立起了較為正規的完善組織機構,形成了以預防為主、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工作原則和方法,積累了豐富的醫療衛生工作經驗。遵義師范學院裴恒濤副教授認為,全方位、多層次地加大貴州紅色文化遺產的開發與保護,對于傳承紅色文化,推動貴州經濟社會文化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央蘇區研究中心副教授鐘日興認為,川陜蘇區在實現對各級蘇維埃政權的權力制約與民主監督方面,與中央蘇區相比,其突出特點是十家代表制的群眾監督和擴大貧農團權能的社團監督。四川文理學院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何先成博士認為,川陜蘇區創建之初,蘇區政府暫時承認了鴉片的合法性。由于川陜蘇區的蘇維埃政權是一種戰時體制,這就使得戒煙運動并沒有完全根除蘇區的煙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