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霞,李國君
(華中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湖北省2013年生態足跡計算與發展能力分析
肖艷霞,李國君
(華中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00)
本文運用生態足跡分析法,對湖北省2013年生態足跡及生態承載力進行核算,并對其可持續發展能力作了分析。結果表明:湖北省2013年人均生態足跡為2.8576hm2/人,人均可利用生態承載力為0.8355hm2/人;生態赤字高達2.0221hm2/人。由此說明,湖北省2013年處于生態超載的狀態,其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最后,結合當前湖北省經濟發展現狀,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與政策建議。
生態足跡;生態承載力;生態赤字;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湖北省的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發展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高。伴隨而來的能源消耗、資源不合理利用、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也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如何讓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和諧發展,已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議題。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Rees率先提出生態足跡法,通過生態供需平衡來確定某地區是否處于合理承載范圍之內。本文對湖北省2013年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進行了計算與分析,對該區域的生態赤字或盈余狀況作了簡要說明,且客觀地評價了該省的可持續發展狀況,為其作出科學的決策提供了依據。
1、生態足跡概念
生態足跡,是指特定數量人群按照某一種生活方式所消費的,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各種商品和服務功能,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需要環境(生態系統)吸納,并以生物生產性土地或水域面積來表示的一種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它的應用意義在于通過生態足跡需求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亦稱生態足跡供給)進行比較,即可以定量地判斷某一國家或地區目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以便對未來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做出科學的規劃和建議。
2、生態足跡公式
(1)生態足跡。計算公式為:ef=∑(aai×ri)=∑ci/pi×ri…EF=N×ef,式中ef是指人均生態足跡(hm2/人);aai是指人均i種消費商品折算的生產面積(hm2);ri是指均衡因子,其中j是指生物生產性土地類型;ci是i種商品的人均消費量(t);pi是指i種商品的全球平均生產能力(t/hm2);N是某一區域的人口數;EF是指某一區域總的生態足跡。
(2)生態承載力。計算公式為:ec=∑ai×ri×yi…EC=N× ec,式中ec指人均生態承載力(hm2/人);ai是指人均不同類型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hm2);ri是指均衡因子,yi是指產量因子;N是指某一區域人口數;EC是指某一區域總的生態承載力。
3、均衡因子與產量因子
在生態足跡計算過程中,通常會考慮六類土地資源,即:耕地、林地、牧草地、海洋(內陸)水域、建筑用地和化石能源用地。考慮到這六類土地生物生產能力的不同,在加權求和的過程中,需要乘以一個均衡因子,將它們轉化為可以直接相加的生物生產面積。均衡因子是全球某類型土地的平均生態生產力與全球所有各類生物生產性土地的平均生態生產力之比。本文采用的均衡因子,來自于GFN2010年發布的《生態足跡圖集》,見表1。

表1 各類型土地的均衡因子
首先,全球平均生物生產力為1;其次,按照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生態供給中應扣除12%的生物生產面積用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最后,在實際中,人們并沒有留出CO2用地。
在生態承載力的計算過程中,不同國家或地區,同類生物土地的實際面積也是無法直接進行比較的,需要引進產量因子來進行調整。產量因子就是指一個地區或一國某類生態生產土地的平均生產力與世界同類土地的平均生產力的比率。本文采用的產量因子,來自于William和Wackernagel在計算全球生態足跡時使用的數值,見表2。

表2 各類型土地的產量因子
依據《2014年湖北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對2013年湖北省生態足跡進行計算,將生態足跡分為兩個方面:生物資源消費和能源資源消費。需要說明的是,在計算過程中,并沒有將貿易調整考慮在內。
第一,我們將生物資源消費大致分為四大類:農產品、林產品、動物產品、水產品。再將這四大類進一步細分為若干消費項目。同樣,將能源消費項目細分為原煤、洗精煤、原油、汽油、燃料油、熱力等類。分別計算出湖北省生物資源與能源資源消費類的生態足跡。
第二,以《湖北省統計年鑒2014》與《湖北省2014年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分析報告》提供的數據為依據,就可得到按世界平均生態空間計算的湖北省人均生態承載力。將以上數據計算分析得出表3。

表3 湖北省人均生態承載力
1、生態赤字/盈余
綜上所述,湖北省2013年的人均生態足跡為2.8576 hm2/人,人均可利用生態承載力為0.8355hm2/人,生態赤字高達2.0221hm2/人,湖北省的生態足跡是其生態承載力約3.4倍。這些數據說明,湖北省經濟的發展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已遠遠超出其生態承載能力的范圍,土地資源的需求量遠超出土地資源的供給量,該區域處于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
2、生態赤字/盈余的組成結構
從圖1可以看出,其中化石燃料生態赤字最大,這一方面是由于人類應該留出用于吸收CO2的土地,而實際上并沒有;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湖北省能源消費中,原煤、焦炭等能源消費所占的比重較大。牧草地的生態赤字是由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動物產品的消費也不斷增加,而人均牧草地的供給微乎其微;水域也出現生態赤字,我省雖有千湖通衢之稱,但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與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許多湖泊河流都遭受到污染,水域面積也顯著減少,水資源的利用率大大降低;耕地之所以會出現生態赤字,其中最為直接的原因是耕地不足,我省2013年的人均耕地僅為0.0632hm2/人。

圖1 各類型土地的生態承載力、生態足跡、生態赤字圖
3、生態壓力指數
經計算分析可得出,2013年的生態赤字為2.0021hm2/人,生態壓力指數EP為2.4202。依據相關文獻,可知湖北省2000年、2006年的生態壓力指數分別為1.5016,2.3123。這說明湖北省的生態壓力越來越大,生態安全正在不斷惡化,可持續發展面臨著極為嚴峻的考驗。
五、結論與建議
湖北省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與城鎮化進程加快的新時期,經濟增長模式、各項資源消費模式的選擇,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能否在自然生態環境承載范圍之內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迫切需要我們去積極采取措施來促進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針對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首先,優化能源消費結構,降低原煤焦炭等化學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湖北省應該加大科技產業的投入,提升煤炭的利用率,大力推廣和應用可再生能源,積極開發像風能、太陽能等生態能源,改變能源消耗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從而使能源結構更加優化與合理。
其次,保護有限的耕地資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湖北省應加大土地保護力度,積極開展土地整理與復墾等工作,減少土地的粗放利用以及資源浪費,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再次,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包容性經濟增長模式。把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生產方式轉變為低能耗、低排放、高產出的集約型模式,是我省突破資源環境的瓶頸。
最后,加大人力資源投入,創新循環經濟發展路徑。湖北作為教育大省,是多方面人才的聚集地,加大對人才的全方位培養能更快地研發出發展循環經濟這種“資源—產品—資源”路徑的新方法,這也是實現經濟方式轉型發展的必經之路。
[1]楊小燕、趙興國、崔文芳、丁生: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變動對生態足跡的影響——基于云南省的案例實證分析[J].經濟地理,2013(1).
[2]李海燕、蔡銀鶯:湖北省生態環境可持續性動態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3]周靜、管衛華:基于生態足跡方法的南京可持續發展研究[J].生態學報,2012(20).
[4]陳成忠、林振山:中國生態足跡和生物承載力構成比例變化分析[J].地理學報,2009(12).
(實習編輯:胡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