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 要】中國傳統戲曲是獨具特色的藝術瑰寶,時至今日依然在藝術文化領域熠熠生輝。雖然中國傳統戲曲表演形式歷經了諸多時期并表現出了各異的風格與形式,但其中所蘊含的審美特征卻殊途同歸并緊密圍繞在中國傳統文化周圍,在很大程度上彰顯著中國文化的獨有氣質,由此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將以此為出發點,淺談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的藝術審美特征。
【關鍵詞】中國傳統戲曲;戲曲表演;藝術審美;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J80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034-01
舞臺是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的重要載體,亦是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主要途徑。相對來說,中國傳統戲曲藝術源于民間,因此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整合了歌舞、武術、雜技與文學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通過對多元化藝術表現風格的綜合自成一派,構成了獨有的戲曲藝術風格與規律。從宏觀視角來看,藝術的生命在于延展,對于文化傳統的承接更是藝術續航的根本動力,其價值則主要體現于其所散發的審美情趣當中。中國戲曲的藝術魅力需要依靠表演呈現,其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在于藝術意境的營造,而這種藝術意境的生成則源于其藝術審美特征的承載。
一、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的藝術概述
無論從何種視角審視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均具有整體性的審美特征,雖然略顯宏觀,但這種宏觀性的審美特征正是由無數微觀藝術共同匯聚生成的。戲曲藝術作為中華藝術文庫中的瑰寶,盡管其屬于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并且定位范圍更具有普遍性,但鑒于中國傳統戲曲源于民間,多元化風格與風情也就表現出了相對明顯的差異性[1]。
二、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的藝術審美特征
(一)內在藝術審美特征。中國傳統戲曲均是民間傳統文化活動的結晶,因此具有一定的民俗性特點,藝術審美特征的實踐需要建立在演員具有良好專業化功底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要保證戲曲作品的表演“合乎曲文”且“恰到好處”,唯有將戲曲表演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意境層次,才能切實滿足人們的藝術審美需要,凸顯戲曲表演藝術的內在審美特征[2]。從表演形式上看,中國傳統戲曲表演均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情感色彩也是以情節作為載體的藝術發散,表演者在戲曲藝術表演過程中通過對“自我”的突出,體現著中國傳統戲曲的主情性。通過對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追根溯源可知,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經年不衰且歷久彌新的根源即在于其始終能夠迎合不同時代的發展而迸發出強勁的生命力,迎合著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需要,不斷深化在大眾群體中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之所以能夠滿足大多數民眾的審美需求,主要原因不外乎是中國傳統戲曲源于民間,其內容與表現形式都在真實地反映著社會生活的真實境況,基于此,對情感意境的渲染成為了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獨有的魅力。
盡管中國傳統戲曲表演從表面上看就是一種舞臺藝術,但不可否認的是支撐起戲曲表演藝術的核心重在同社會倫理的相融以及對政治與道德內涵的傳播,對于和諧美的價值體現構成了戲曲藝術的內涵,無論是悲劇表演抑或戲劇表演,都在中規中矩地遵循著“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原則,旨在借此彰顯社會價值與規范的守恒定律,充分體現著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和諧與統一化審美原則。
(二)外在藝術審美特征。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作為舞臺表演藝術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外在的藝術審美特征主要體現在表演的形式與內容層面,從本質上看,戲曲表演藝術的外在藝術審美特征實際上就是內在藝術審美特征的催化劑,雖然中國傳統戲曲的藝術性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式化,但其中所包含的諸多藝術元素卻很難被分割[3]。從表面來看,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的外在表現形式由“唱、念、做、打”組成,配以舞臺映襯和音樂節奏的輔助與角色服飾等的共同作用,綜合了視聽審美的外在特征,并基于歌舞化的外在藝術審美特征,將寫實和念白嵌入表演過程,賦予了戲曲表演藝術以更為貼近日常生活的“親民化”藝術特色。
另外,中國傳統戲曲表演的舞臺布置本屬于虛擬化場景,舞臺想要表達的效果與程式規范等均需要表演過程中的創造,比如在燈火輝煌的舞臺上用點蠟燭的方式表達黑夜等,重點在于通過多元化調度強化戲曲舞臺的表達效果,使審美特征進一步增強。
三、總結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戲曲表演藝術源遠流長,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中華文化藝術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審美特征基于外在形式深入到情感內蘊,從而喚起觀眾更多的情感共鳴,其藝術價值也體現于此。
參考文獻:
[1]李玉昆.中國戲曲藝術“四功”的表演技法與審美訴求研究[J].戲曲藝術,2014,(03):49-54.
[2]鄒元江.從如何表現和表現得如何看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審美特質[J].文藝研究,2015,(03):112-121.
[3]梁國偉,黃阿莎.匯聚“理氣合一”修身觀念的中國戲曲身體表演及其“交感”傳播方式——兼論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當代傳播[J].藝術百家,2016,(01):204-20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