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娜+孟改正
【摘 要】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改革語文教學的進程中,影視資源以其獨特的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在語文課程中發揮輔助教學的作用。影視資源在語文課堂的合理運用,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創造生動有趣的語文學習環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藝術感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影視資源;語文課堂;輔助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85-02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要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當下的學生每天面對繁重的課業壓力、枯燥的學習資料和死板老套的教學方式,難免對課堂學習內容提不起興趣。影視是現代藝術的綜合形態,形成了視覺與聽覺綜合欣賞的藝術形式,可調動多種感官來接受信息。影視資源提供的情景形象生動、活潑多樣,為語文教學提供了理想的條件,也為語文課堂開辟了一個富有特色饒有興致的廣闊天地。因此,影視資源在輔助語文教學中有著獨特的天然優勢。影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開發和利用,對于學生課程成績的提高、良好個性的養成與藝術素養的訓練,有著極為顯著的學科意義與實踐價值。本文主要探討利用影視資源輔助語文教學的優勢所在以及具體實施步驟。
一、影視資源輔助語文教學的優勢
(一)影視資源使語文課堂更具綜合性。影視資源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具有豐富的認識價值、娛樂價值與教育價值。它整合了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等一系列的藝術門類,采用了聲、光、電等各種現代化的藝術手段,成為了一個技術綜合的整體。因此,集語言、文字、音樂和圖像為一體的影視作品資料毋庸置疑地就成為了語文教學最有效的輔助手段。比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學生要熟悉賈府的大致地形結構,以及居住環境、人物結構,體會典型的環境描寫,個性化的語言,還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刻畫人物的寫作手法,體會作品如何根據人物外貌描寫來體現性格特點等,是一篇綜合性很強的篇目。在1987年版的電視劇《紅樓夢》第一集《黛玉別父進賈府》中,鏡頭將賈府的地理位置、建筑結構、內飾外景無一遺漏而形象直觀地呈現了出來,將主要人物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等人的人物性格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影視劇里還將《紅樓夢》中的經典詩詞以歌曲的形式生動表現出來,如《葬花吟》,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更是一場融情感與形象為一體的聽覺盛宴。因此,在語文課堂中運用影視資源來輔助教學,可使課堂教學更加立體綜合,使學生在多個方面整體感知,極大拓展與豐富了課堂收獲。
(二)影視資源使教材內容更具直觀性。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充分利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對象,以獲取一定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幫助理解課程內容。富于直觀性的影視資料,能給學生以大量感性的、形象而具體的知識,有助于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并發展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在課堂上,學生首先對本節課學習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語文教師放映精心選擇的相關影視作品,使學生在圖像和聲音的刺激下作出反應,幫助理解文字難以傳達的信息。比如,《飛向太空的航程》是一則優秀的新聞報道,課文針對中國航天事業這樣一個重大題材的報道,既記錄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的壯觀場面,更著力揭示了幾代航天人近半個世紀的奮斗歷程,表達了國人的喜悅和自豪。在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熟悉內容之后,可以放映自1953年到2003年各個階段的中國航天實驗新聞報道實況,啟發學生直觀而深刻地了解文章主旨和所包含的精神內涵。課文描述發射的環境、講述楊利偉以及描寫發射時,“隨著驚天動地的巨響”,巨型運載火箭“噴射出一團橘紅色的烈焰,托舉著載人飛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寫到人們的歡呼和鼓舞,通過新聞實況的放映,把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送入太空時的情景真實的用動態的圖像和聲音展示出來,給人以立體感、現場感。影片把學生帶入了一種激動人心的氛圍中去,對祖國的發展充滿了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課文中回顧了自1953年以來中國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影視資料的畫質中可更直接地看到年代感,這也是課本文字所不能給予的。
(三)影視資源對學生更具吸引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影視資源通過其獨特的畫面、聲音、蒙太奇、故事情節等表現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學生一旦被影視資源吸引,學習的興趣就會自然提升。在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1998年版電視劇《水滸傳》第七集《風雪山神廟》激情導入,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渲染情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進入探索新知識的學習狀態。教師可以抓住并充分運用體現林沖性格特點的情節和鏡頭,引導學生分析林沖的人物特色,把握他被逼上梁山的心理過程。利用影視資源輔助語文教學,主要在于通過可視化的電影畫面與語文教材內容的結合來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二、影視資源輔助語文教學的具體步驟
(一)課前準備階段。首先,教師應精心選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影視資料,注意與課堂教學環環相扣,要根據教學需要精心編輯,充分運用形象直觀、健康向上的影視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素材。在選擇適當的影視片段時,以教學內容為目標并做好相應的片段剪輯工作。剪輯的影視片段應該是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在備課時,將影視資料插入到相應的多媒體課件中,講到相關理論概念時,可以觀看已經剪輯好的片段。這樣既能節省時間,又能將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其次,教師還要充分研究學情,應根據學生的特征在課前選擇好影視資源。如在學習《鴻門宴》這篇文言文時,課前就要想到現在學生的生活已經距離那個年代非常久遠,無法體會當時所處的環境特點。所以就可選擇同名影片《鴻門宴》進行放映,全景再現當時社會的風土人情以及楚漢爭霸的整個過程。最后,教師還應提前做好教學內容安排與分工,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努力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好。
(二)教學進行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為了使影視教學達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須認真做好相關工作。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在課堂播放影視片段不是單純的娛樂行為,而是通過這種寓教于樂的形式來輔助語文教學,通過影視內容作為材料來進行教學活動。課堂的重點不是研究電影,而是幫助深化理解教學內容。教師帶領學生觀影過程中,當學生情緒達到一定的興奮點,教師要及時把焦點轉向教學知識方面,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地方,可以適當停下來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加強理解和記憶,更好地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教師在播放影視資料的時候進行旁述,一方面配合了課文內容,有助于學生更有效地吸收,一方面又能根據影片提供的信息進行補充。在必要時更可暫停影片,向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在影片欣賞時提出獨特的見解及問題,針對學生的提問,展開深入的有意義的探討。
(三)課后反饋階段。一節課上完之后,教師要利用有利條件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做到真正的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學生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都傳遞著他對這節課內容的掌握程度。教師可以根據觀看影片前提出的問題,組織課下交流討論,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輪流去各個小組,傾聽學生對問題的獨特看法和見解,從中得到真實的反饋。同時還可以根據該節課掌握的重難點和觀摩的影視作品,給學生布置寫觀后感或影評等相關的作文,一方面檢測學生是否將教學內容消化掌握,另一方面也是引導學生產生更多的想法和思考,尋求一個適當的契機來表達。課后的作業恰恰給了他們這樣一個契機,也可以檢驗教師這節課運用影視資源來輔助教學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
三、影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的幾點認識
(一)把握好影視資源與教材的關系。從根本上說,語文教學中的影視資源只是教學的輔助,教師應恰當地處理好教材與影視資源間的關系,切不可使影視資源喧賓奪主,過分侵占甚至代替了對課文的感受、理解和分析。語文教師在利用與整合影視資源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對影視資源進行分析和甄別,尋找最有益、最有效的材料,促進教學;另一方面,還應仔細研讀教材,尋找課文與影視資源之間的最佳整合方式,及時為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基礎選定合適的影視資源。在影視資源的選定過程中,要著重避免影視資源與教材及教學內容脫節的狀況,例如在解讀《隆中對》一文的過程中,最佳的影視資源是根據施耐庵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三國演義》,而以評說歷史事實為主的《百家講壇》系列節目“易中天品三國”則不如前者合適。
(二)把握好影視資源與教學目標的關系。和所有教學活動一樣,語文教學具有計劃性和目的性,教學中的所有教學方式和手段都是以完成教學計劃、實現教學目的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影視資源作為一種輔助性教學手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有效途徑,應該與教學目標相協調。在影視資源的選擇和使用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喜好、特點、認知水平等進行綜合把握,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師要深入領會語文的總體教學目標和每個階段的各項教學要求,以這些規定和要求為基礎,整合教學所需的影視資源,注意使影視資源在使用過程中符合課時目標、單元目標和整體目標。
(三)把握好影視欣賞與文學閱讀的關系。激發學生對文學經典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閱讀文學名著是語文教學面臨的重要課題,而影視資源的利用與整合能夠在該問題上大有所為。閱讀一直是語文學習的基本構成,新課標中對學生課外閱讀進行了量化要求,而閱讀對象無疑是文學名著等文學經典。影視資源可以成為學生走進文學經典的一扇大門,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熱情。例如,小說《紅樓夢》“半文半白”的表達方式使許多學生讀來磕磕絆絆、難以下咽,而同名電視劇則以通俗的現代漢語還原了小說的基本情節和審美風貌,組織學生觀看幾集同名電視劇不但能夠促使學生獨自完成整個影視作品的觀看,還會啟發和引導優秀學生主動找來原著仔細品讀。可以說,有效利用影視資源調動學生文學閱讀的積極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藝術感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孟改正.視覺時代影像閱讀的審美特性[J].戲劇之家.2014,(11):135-136.
[2]夏昆.教室里的電影院[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