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



【摘 要】普通高中學校是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在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人格初步形成并趨于穩定的高中階段,將九澧漁鼓藝術中豐富的倫理道德教化內容融入音樂課堂,不僅能實現藝術傳播與德育教育的有機結合,豐富德育的內涵,對踐行教育使命、傳承傳統文化更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九澧漁鼓藝術;音樂課堂;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215-02
地方傳統戲曲的德育內容對促進高中階段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元文化交融與碰撞、教育發展的不可能自我封閉或選擇封閉的當下,當代中學生不同程度地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出現了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不夠、誠信意識缺失等問題。因此,普通高中學校作為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并挖掘地方傳統戲曲的德育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德育滲透的可行性
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常德九澧漁鼓藝術,以其豐富的倫理道德教化內容,幾千年來已持續對傳播地域民眾產生深遠影響。據筆者考證,20世紀中后期,澧水流域的九澧漁鼓藝人結合當時的政治形勢編演的曲目《掃盲運動到了鄉》《生產責任制好》《計劃生育好》《普法歌》;歌頌英雄人物、新人新事、新風尚、新生活的曲目《雷鋒贊》《林海雪原》《四個媳婦笑爹爹》《四個老漢夸媳婦》等曾在當地風靡一時。2006年在澧水流域鼓王擂臺賽上演出的反映新一代農民精神風貌的作品《新農村》,以獨特的視角揭示了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的《我勸兒子離網吧》等作品,近年來也已走入千家萬戶。九澧漁鼓藝術在為民眾解讀政府的政策方針、倡導傳統道德風尚方面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筆者在九澧漁鼓主要流傳地——常德市臨澧縣,對本縣三所高中學校的在校學生進行了問卷《高中學生對地方傳統戲曲文化的認識和態度的調查》的抽樣調查。問卷對象以湖南省臨澧縣第一中學的學生為主體,本次調查發放問卷1430份,共收回有效問卷1249份。據統計:
問卷選項“你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地方傳統文化知識?”的結果,愿意、想了解的學生人數比重大,共計5911人,占有效人數的95.67%。
選項“你認為是何因素阻礙了地方傳統文化的繼承”,除15.53%的學生認為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后”外,其他學生則從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地方傳統文化本身流傳的局限性以及國家政策層面方面予以關注,均占55%以上的比率。特別是“民間流傳的局限性”一欄,比例高達71.98%,值得我們關注。
選項“你認為有必要在年輕人中宣傳地方戲曲嗎”的態度,下表中給出了答案:
選項內容“你對自己家鄉傳統戲曲文化傳承和發揚有何看法”,持“應當傳承并發揚”態度的學生占到了總人數的80.46%。
選項“您認為高中生應該用什么態度對待地方傳統戲曲”的結果,92.71%的學生持積極態度。
盡管考察的對象是針對常德市臨澧縣高級中學的部分學生群體,問卷設計的側重點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學生們在了解地方傳統戲曲文化知識,特別是家鄉的傳統戲曲文化是否傳承與發揚的問題上,表現出對它們的肯定卻不容置疑,為音樂課堂中融入地方傳統戲曲內容,進行德育的有效滲透提供了保證。
二、德育滲透的有效性
(一)戲曲的德育內容。現階段,“應試教育等的持續給力,削弱了傳統文化應有的本土地位”[1]。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敏捷,自主性漸強,個性發展明顯。因此,選取有助于他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規范自己道德行為的地方戲曲內容題材,使他們能在學習高壓下,通過參演地方戲曲得到解壓、放松。達到既獲得藝術表現機會,又能提升德育內涵,享受藝術表演帶給他們快樂與滿足的目的,對地方戲曲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京劇《紅娘》、越劇《五女拜壽》等優秀戲曲作品聚集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豐富的德育內容,為地方戲曲內容題材的選擇提供了參照。因此,在音樂課堂上,對貪贓枉法不良行為進行揭露和鞭撻,對嫌貧愛富等不良現象進行批評的九澧漁鼓傳統作品《烏金記》《雕龍寶扇》,講述父母養育兒女的艱辛,為人子者必須恪盡孝道的作品《清風亭》《安安送米》等的關注,對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高中階段學生的成長具有積極意義。
(二)師德的垂范作用。“師愛為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準則要求。作為音樂教師,面對高中階段的、獨立意識迫切、反叛意識漸濃的學生群體,在課堂上應以身作則,在師與生的溝通、教與學的互動中,把做人的道理等關乎學生品德修養的內容與地方戲曲中的德育內容相融合,使之成為課堂常態。行動上的典范,如1959年荀慧生為弟子孫毓敏傳授《荀灌娘》一戲,親自扮作馬童,為她牽馬墜鐙,還讓孫毓敏一只腳踩在自己右腿上;為了給弟子留出發展空間,此后荀慧生再也不演《荀灌娘》[2],這樣的大家風范能帶給學生深刻的體悟。
(三)名家的課堂效應。“臺上演戲,臺下做人”、“藝高功非蓋,德至即服人”、“歪人唱不了正戲”等[3]。不定期聘請地方戲曲名家進入課堂,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使高中階段的學生能于緊張的學習之余,在參與中提高,參與中成長。如將畢生精力奉獻給越劇藝術的越劇“尹派”小生創始人尹桂芳,她在生前就曾說過:“殘了尹桂芳,自有后來者。”從而成就了如今越劇尹派弟子的桃李滿天下。
綜上所述,音樂課堂是德育的重要陣地。在學生健康個性形成的高中階段,將地方傳統戲曲中的倫理道德教化內容融入音樂課堂,能起到深化德育效果、提升德育內涵、踐行教育使命、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蘇振華.普通高校施行公共音樂課程轉型的必要性[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7):125.
[2]孫毓敏.孫毓敏談藝錄[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5.109.
[3]楊冰.戲曲教育中的師德境界[J].教育旬刊,2008,(10):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