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澄
摘要:大學生的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環節,開展德育教育是提升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重要途徑。而高校美術欣賞教學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欣賞課中不僅承擔著培養學生美術能力的責任,同時也承擔著德育教育中重要責任。高校的美術欣賞課當中通過對優秀美術作品的欣賞與解讀,體現著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以及革命傳統教育等,因此高校要特別重視通過開展美術欣賞課程來滲透進德育教育,不僅在美術欣賞課中提升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同時也要提升大學生的德育水平,促進大學生的全面成長與發展。
關鍵詞:美術欣賞;高校;德育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168-02
前言:高校的德育教育也就是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并借助相應的載體等,同時通過采取科學的教學方式或者手段等將德育教育融合在具體的學科當中,在對學生傳授基本知識的同時也不斷的培養和增強大學生的道德情操。高校美術欣賞課是開展大學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在美術欣賞課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美術能力,同時還要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高校美術欣賞課中對于學生滲透的德育教育
(一)美術欣賞課中滲透的愛國主義教育。
高校的美術教材中融入了大量的優秀美術作品,在這些作品當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情懷,因此學生能夠通過欣賞這些古今中外的優秀美術作品逐步的樹立起愛國主義價值觀。同時由于高校學生正處于求知和樹立理想信念的關鍵性階段,因此在高校的教育階段中通過欣賞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美術作品能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愛國精神[1]。例如在美術欣賞課中通過讓學生欣賞《富春山居圖》這幅作品,并且在欣賞結束后向學生講解該作品的創作時代背景以及其藝術價值等,能夠更好的使學生了解到作品的內涵,并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美術欣賞課中滲透的社會公德教育。
社會公德也就是對于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規范。社會公德蘊含在小事中,因此對于學生社會公德的培養也應該從小事上抓起。目前部分高校學生身上還存在著破壞公物以及亂扔垃圾等破壞社會公德的行為,若教師僅通過口頭講解或者勸說往往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而將社會公德教育融入到美術作品欣賞中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例如通過欣賞漫畫作品《難以忍受》,作品中作者通過比較夸張和幽默的表現手法,將隨處亂扔垃圾等破壞社會公德的丑態形象展示到讀者面前,這樣當學生在欣賞作品之后就會認識到這種行為的不當,進而逐步的改正,并樹立良好的社會公德。
(三)美術欣賞課中滲透的革命傳統教育。
高校的美術欣賞課程中有大量的革命教育題材的美術作品,這些作品的創作背景或者創作目的都是緬懷在革命中英勇犧牲的先烈或者發揚革命精神等,然而當今的大學生都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很難體會到戰爭年代的革命精神,有些大學生甚至不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幸福生活,而在美術作品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革命傳統教育融入其中,這樣一方面能提升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審美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學生的革命主義情懷,進而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和人生觀[3]。
二、高校美術欣賞課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意義
(一)通過美術欣賞強化德育教育。
高校的美術教材中往往都會選用具有代表性的古今中外的優秀美術作品,而在這些作品中通常都蘊含著藝術家的精神與思想,在作品中展示了藝術家對于社會真善美的理性判斷,同時也是一種價值追求的體現,因此這些優秀的美術作品都具有較強的感染人和教育人的作用。在高校的美術作品欣賞課當中可以將美術作品的這種特性和作用實現充分的發揮,學生通過大量的欣賞優秀美術作品以及聽取教師的講解等,能夠更深刻的認識到作品中蘊含的深刻道德內涵,進而逐步的強化學生的德育教育。
(二)美術欣賞中引發學生共鳴。
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一方面能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充分的激發起學生發現美、熱愛美、崇尚美和追求美的熱情,進而使學生在美術作品欣賞的過程中不斷的產生并獲得愉悅的內心情感體驗。心理學的研究中也表明,人在形成行為和意志的過程中,情感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情感能夠有效的促使人產生不同的行為,因此在高校的審美教學中可以有效的運用好學生的審美情感,將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都融入在美術作品中,通過美術作品的欣賞來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水準。
三、高校美術欣賞課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充分挖掘出不同美術作品中的德育內涵。
美術作品是藝術家的內心世界與精神境界的集中反映,更是一個時代的精神財富,美術作品中體現著藝術家豐富的智慧以及審美情感等,美術作品不僅具有藝術價值,同時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此在高校的美術作品欣賞課當中教師與學生都應該深入的挖掘出每一件美術作品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及精神價值,將其作為德育教育中的教科書[4]。例如通過欣賞具有剛正忠誠、助人為樂等類型的美術作品能帶給學生非常直觀的正面感受,因此也能激發起學生內心當中的正面力量。例如李唐的美術作品《萬壑松風圖》中,蘊含著作者對于將士們奮戰沙場、保衛國家的贊揚之情,因此通過使學生欣賞這樣的作品能夠很好的提升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優化設計教學內容。
美術欣賞課中所涉及到的教學內容比較廣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學難度,因此高校美術教師首先應該明確教學目標,理順教學思路,把握好課堂教學中的靈魂,盡可能增加課堂教學中的精彩環節,這樣能使學生充分的感受到美術欣賞課中蘊含的魅力,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與價值觀[5]。教師不僅要完成教學任務中的基本目標,同時還應該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式,為學生帶來豐富的美術視覺體驗。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應用幻燈片或者多媒體設備等,這樣能夠使學生更加直觀、立體的欣賞美術作品,并感悟到其中的德育內涵。
(三)創造良好教學情境。
通過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為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創建良好的環境與條件。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更能使學生融入到美術作品中,同時也有助于更好的挖掘出美術最平中蘊含的德育價值[6]。美術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將聽、看、讀、思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能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融入到美術作品中,一方面準確的把握和感受其中的美術知識;另一方面也引導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對于美術作品的準確把握使學生更充分的了解和領悟到美術作品中的文化價值,進而不斷提升自我道德素質水平。例如在課堂中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羅立中的《父親》,學生能夠直觀、清晰的欣賞到作品中刻畫人物的特點,深深的皺紋、缺失的牙齒、飽經風霜的臉龐同人物身后豐收的場景形成的鮮明對比,使學生感受到中國農民身上具有的勤勞美和樸素美。
(四)提升高校美術教師教學水平及綜合素養。
高校美術教師是美術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具體執行者,因此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水平等都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以及學生的道德水準等,為了更好的在美術欣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就必須不斷的提升高校美術教師的個人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水平,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不斷的改進和優化教學方式,同時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道德榜樣。高校教師應該能夠利用合理的教學方法等深入的挖掘美術作品中的德育內容,并用生動的語言將美術作品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展示給學生,以此來感染學生,并不斷的激發起學生對于追求理想和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熱情。教師應通過運用豐富的美術作品,在課堂教學中以情感人,并以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去感染每一名學生,充分發揮好教師的榜樣作用[7]。
結語:我國高校教育的目標不僅是提高大學生的學科知識水平,同時高校教育也承擔著培養大學生的情操的基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是我國高校教育的最終目標,而高校的教師正是這一職責的主要承擔者與執行者。高校美術欣賞課程中能夠有效的提升和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因此可以說在高校的美術欣賞課中不僅使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美學知識,同時也能有效的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水平。高校的美術教師應該善于挖掘美術作品中蘊含的德育因素,在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逐步的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水準,同時也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優化設計以及良好教學情境的設置,并且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充分發揮出高校美術欣賞教學在提升學生德育水平方面的作用與價值。
參考文獻:
[1]賈國君.注重美術欣賞教學,提升學生審美素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2,17:70.
[2]張淑華.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探索與實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12:202.
[3]盧斯陽.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02:65.
[4]李麗.融德育于美術教學,讓課堂更精彩[J].美術教育研究,2015,06:96+98.
[5]王景艷,黃小華.德育在美術教學中的滲透[J].美術教育研究,2011,06:144+147.
[6]熊立慶.中學美術欣賞課的德育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13,27:244-245.
[7]黃克煜.大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美育教學的思考[J].美與時代(中),2016,03: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