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佟明增
不作為,半點信仰都沒有
◎文/佟明增
“學”是基礎、“做”是關鍵,這是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根本要求。一些黨員干部嘴上“學”了很多,講起“四講四有”振振有詞,然而就是不作為、不擔當。這種只玩嘴上功夫的裝腔作勢、表里不一的南轅北轍,其實半點信仰都沒有。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些人對被徹底“剝奪”的昔日“特權”,總是耿耿于懷、心有不甘。既然沒有了公款吃喝,“我”就索性尸位素餐,該干的不干,能推的就推,這就是一些人所謂的“惰政理由”。既然消失了酒綠燈紅,“我”就干脆閉目塞聽,“爬坡過坎”與我何干?“滾石上山”又奈我何?這恐怕是一些人所謂的“懶政根據”。這種為官不為,不僅是對黨的紀律的藐視,更是對黨和人民事業的褻瀆。
信仰產生力量,擔當的力量總是與信仰相伴相隨。毛豐美正是高揚“讓大梨樹人過上和城里人一樣好的日子”的堅定信仰,才有幾十年的奮力擔當。那些口喊信仰,實則不為的黨員干部,不妨照一照毛豐美這面“干”字精神的鏡子。
“干”,是毛豐美精神的實質和核心。為老百姓全心全意地“干”,彰顯了毛豐美信仰的恒力和定力。為老百姓不遺余力地“干”,綻放了毛豐美生命的戰斗力和創造力。毛豐美以執著的實干和無畏的苦干昭示了一個樸素的道理:“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
全面從嚴治黨從過去的軟、散、松走向今天的嚴、緊、硬,“干”字精神考驗著黨員干部的黨性與作為、信仰與擔當。如果僅僅因為不能像過去那樣觥籌交錯就撂挑子、推諉扯皮,這樣的黨員干部還有起碼的黨性嗎?如果僅僅因為不能像過去那樣歌舞升平就發牢騷、無所作為,這樣的黨員干部還奢談什么信仰與信念?毛豐美對自己的“嚴、緊、硬”,就在于他把共產黨人的信仰化作改天換地的苦干和實干。毛豐美對自己的“嚴、緊、硬”,更在于他對共產主義信仰的真認同、真恪守、真踐行。相比之下,個別黨員干部從過去的“松、軟、散”到現在的不作為、不擔當,正是他們靈魂深處對理想信念的亞認同甚至假認同。
“社會主義”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寧夏時強調指出:“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讓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這些舉世矚目的成就,無一不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守共產主義理想與創造社會主義現實的擔當結晶。
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這不僅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意志,也是8800萬黨員的堅定信心。近幾年來,經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黨員干部自覺洗心革面、刮骨療傷,黨風為之一新、人心為之振奮。與此同時,有些人總是對從嚴治黨的新常態不適應、不習慣,總是留戀過去“軟、散、松”的隨心所欲和損公肥私,甚至有的人把自己失去的小團體利益、小山頭好處、小圈子照應統統算在了從嚴治黨的賬上,于是仍以消極怠工和不作為敷衍黨的事業乃至對抗從嚴治黨。
有權必有責。對權力的問責,不僅是現代政黨普遍的治理模式,更是我們黨從嚴治吏的意志所在。《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的頒布實施,給那些不作為、不擔當的黨員干部戴上了追責、問責的“緊箍”。追責和問責,只是解決不作為、不擔當的外在推動力,而讓那些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不再渾渾噩噩,重要的還是要拾回他們丟失的信仰。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這一奮斗目標。面對百年夢想即將圓夢的現實指針,我們是做沖鋒者還是猶豫者?是做獻身者還是觀望者?是做奮進者還是懈怠者?是做勇敢者還是軟弱者?這樣的選擇聲聲拷問著每個共產黨員的良知和靈魂。
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這才是恪守和踐行信仰的最終目的。那些口喊馬克思主義、骨子里不信馬克思主義、行動上不干馬克思主義的人,怎么能有半點信仰呢?
□本欄編輯/石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