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樵+周天競+楊成
今年6月18日“入梅”以來,湖北省遭遇多輪強降雨,降雨總量、降水強度、降雨范圍等均高于1998年,突破多個歷史極值。
在湖北日報黨委統一部署和駐地記者悉心指導下,湖北日報大學生記者深入鄂州牛山湖、咸寧簰洲灣、黃岡英山縣、天門皂市鎮等災情嚴重的地區,見證并記錄了廣大解放軍官兵和干部群眾可歌可泣的抗災壯舉。
暑假期間,湖北日報大學生記者團團刊《青春志》休刊,官方微信“青春小微”成了大學生記者們實踐與發聲的主要陣地。記者團以微信公眾號為平臺,積極傳遞正能量,以防汛抗災為主題,探索全景式報道新路徑,極大提升了“青春小微”的關注度。截至8月10日,“青春小微”的粉絲量突破18000大關。其中,防汛救災系列報道推動新的粉絲增長點,新增粉絲量達2000+。
湖北日報大學生記者團成立于2012年3月,由湖北日報傳媒集團主辦,湖北省教育廳、共青團湖北省委協辦。4年多來,湖北日報大學生記者團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已經形成“一報三網”(團刊《青春志》、官網“青春網”、官方微信“青春小微”和官方微博)的新聞實踐平臺。
災情就是命令,大學生記者趕赴現場
1.鄂州:牛山湖破垸分洪。
連日暴雨,湖北省長湖、洪湖、梁子湖、汈汊湖和虎頭湖五大湖泊水位居高不下,其中梁子湖最為突出。截至7月12日,梁子湖水位21.48米,超保證水位0.12米,超歷史最高水位0.05米,受高水位浸泡影響,梁子湖堤防發生重大險情的幾率日益增大。為應對梁子湖流域嚴峻防洪形勢,湖北省委當即決定:湖北第二大湖泊梁子湖的牛山湖將于14日破垸分洪。
7月13日晚上10點,大學生記者余康庭和宋志輝立馬趕往爆破現場附近的小鎮。14日凌晨4點半,兩人趕往現場,占據有利拍攝地點。牛山湖破垸分洪爆破成功后的三個小時,兩人在湖北日報駐站記者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采訪。
2.咸寧:18年后簰洲灣再遭重創。
俯瞰中國的地理版圖,流經三楚大地的千里長江到了湖北咸寧市嘉魚縣境內時,突然拐了一道大灣,形成41.5公里長的呈“C”形三面環繞,然后直奔武漢關。這便是“萬里長江第一灣”——簰洲灣,保衛武漢的最后一道天然防線。
7月8日前后,簰洲灣長江水位一度漲到29.33米,超警戒水位,咸寧市嘉魚縣啟動防汛三級預案。簰洲灣共有三個泵站,由于泵站輸水能力明顯不足,此次接近四百毫米的強降雨令當地損失慘重。該鎮耕地8萬畝,受災面積6萬畝,絕收3萬多畝。
回顧1998年的險情——760余米的簰洲灣長江大堤突然潰口,狂瀾咆哮,以7米落差沖向30個村莊、6萬余百姓。繁華的街市、20多座工廠、8萬畝良田、無數房屋,瞬間廢墟一片。18年后,簰洲灣的村民再一次遭受重創。
7月15日,大學生記者周天競和馮浩原跟隨湖北日報記者江萌前往簰洲灣,采訪當地的受災狀況。
3.黃岡:老黨員帶領村民重建。
英山縣,隸屬湖北黃岡市,素有“畢昇故里、紅色蘇區、溫泉名城、茶絲之鄉”等美譽,同時也是集老區、山區、庫區為一體的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入梅以來,英山縣連遭多輪暴雨侵襲,3鄉8鎮共計28.095萬人受災,總經濟損失達132968萬元。
洪水無情人有情,英山人積極展開自救。“東河九連環,環環把心牽。西河十八灣,灣灣在重建。”一場心懷信仰的抗災自救攻堅戰正全面打響。
大學生記者葉秀江山是土生土長的英山人。7月14日清晨6點,他搭上武昌開往英山的第一班車。4天內他跑了3個鄉鎮、7個村子,豐富的素材寫滿了整本本子。兩位老黨員帶領鄉親們生產自救、災后重建,一群不遠千里趕回家鄉抗災的英山青年,他們的故事都被記錄下來。
4.天門:3萬多群眾安全轉移。
7月20日晚10時30分, 因漢北河流域汛情嚴峻,天門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正式啟用漢北河龍骨湖分蓄洪區。當晚,漢北河龍骨湖閘、東白湖閘、肖嚴湖閘三個閘口同時開啟,并扒開漢北河北岸水陸李大橋以下堤段的子堤分洪。21日上午6時,漢北河水位達到31.35米,超過保證水位1.35米,突破該河歷史最高水位,沿堤出現多處險情。上午9時30分,天門市又對漢北河龍骨湖段進行扒口分洪。
龍骨湖在上世紀被確定為分蓄洪區,分洪威脅到胡市鎮15個村、皂市鎮6個村和附近9個漁場、農場的3萬多名居民。至21日上午11時止,3萬多名群眾全部安全轉移。
在皂市鎮高中安置點,大學生記者左一淞和李博采訪受災群眾的生活現狀,并對話天門市副市長,了解物資運送與捐贈進程。
十余篇采訪手記,傳遞大學生記者青春力量
隨著湖北省防汛救災形勢趨緩,大學生記者團迅速調整報道方案,“青春小微”以記者手記的形式,回顧剛剛過去的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日日夜夜,感受大學生記者克難克險、勇于擔當的青春力量。
1.難忘那些執行爆破的戰士。
——大學生記者 余康庭
說實話,一切與預期不同的狀況讓我一開始有些慌神。14日凌晨4點,夜色還未消散,采訪車打著遠光燈行駛在鄉間,遠方一束手電的強光打過來,又是一道關卡!我的心里涼了一截:如此戒嚴,連夜準備的采訪提綱怕是用不上了。
天空飄起小雨,我們來到前進指揮所——一座在湖邊空地上臨時搭建的軍用帳蓬,現場遍布站崗、巡邏的官兵,四周不時傳來軍用卡車的轟鳴,軍帳門口,一面印有“水電鐵軍”四個大字的鮮紅軍旗直入眼簾。
見縫插針完成采訪后準備離開時,眼前的一幕讓我難忘:在爆破現場的指揮部停車場上,剛剛忙完爆破的戰士們在卡車上相互依靠睡著了。那個場景真令人心疼。
于我而言,這次是一次有歷史感的采訪。271平方公里到370平方公里,梁子湖,這座我省蓄水量第一、面積第二大的淡水湖泊,在經歷了上個世紀50—90年代圍湖造田、造地“創痛”后迎來新生。還湖于民,還湖于史,還湖于未來的舉措在眼下施行。
2.彌補知識空白點的采訪經歷。
——大學生記者 宋志輝
耳邊傳來“轟”的一聲巨響。
我站在瓦房上,看到不遠處牛山湖大堤在一聲巨響中轟然垮塌,一堤之隔的梁子湖水洶涌而下……
3.5秒!333個炸孔、27噸炸藥同時起爆。
隨后的20分鐘,牛山湖水位上漲20厘米,與梁子湖水面基本齊平,標志梁子湖的牛山湖順利實施破垸分洪,并永久性退垸還湖。
這3.5秒背后有多少努力與艱辛?武警水電第七支隊專門抽調了大量技術骨干和參與過三峽大壩建設的專家連夜擬定爆破技術方案,通過計算機系統進行模擬實驗,制定了“一線展開、分組作戰、機械挖孔、人工搬運、延時爆破、定點設卡、水路警戒”搶險戰法。
這種爆破作業在防汛搶險上尚屬首次,面臨不少挑戰。比如,作業過程中由于下游水位變高導致堤壩的堅固度發生變化,上游壓力激增。為此,支隊不得不調整原來的水位設計方案,將爆軸線(爆孔的連接線)向下游(牛山湖)靠近。同時,由于水位存在高差,2.5米深的爆破孔挖掘后部分出現滲水狀況,給千米長堤近三百個炸藥孔的填藥工作造成一系列難題。為保證“一炮炸響”,兩個中隊的爆破操作手連夜埋藥布線,確保順利啟爆。
采訪中,各種專業術語、地理知識和數據遠遠超出我的知識儲備,聽起來很吃力,所幸事先備好的錄音筆幫了大忙。在寫稿時我反復多遍聽錄音,查詢并理解每個陌生術語的意義,核對數據引用是否準確。每次采訪實踐,都是彌補知識空白點的歷程。
3.災后重建,生產自救,是道大題。
——大學生記者 周天競
7月15日出發前,湖北日報記者江萌老師臨時給我補課,比如簰洲灣鎮的地勢、受災狀況、安置狀況、血吸蟲區等等,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地理、歷史等各方面,信息量非常大,也恰好印證了“記者應該是雜家”的名言。
到了現場,媒體報道中驚人的受災數據轉換成現實可感的場景。我親眼目睹大片本該九月豐收的玉米田被淹,玉米葉子全部泛黃;耐旱不耐水的南瓜在水中浸泡超過24小時,根莖全部爛掉,散發出酸臭的味道;養殖區有幾條零星的魚,據說魚蝦在洪水來襲時四處逃竄,所剩無幾……
古語有云:北有壽光,南有嘉魚。
在全國蔬菜種植的版圖上,壽光縣和嘉魚縣是兩個響當當的地標。嘉魚縣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氣候宜人,交通便利,漁農興旺,素有“小漢口”美譽。萬畝意楊、萬畝優質稻、萬畝水產、四萬畝蔬菜等六大基地在簰洲灣基本建成,逐步完成從傳統農業向市場農業的轉軌,前景一片大好。
在簰洲灣沿江高排泵站前,正在民堤上巡查的村民看到我們主動圍上來。交談中,我得知只有水稻小麥這類基本農作物才有保險,但每畝田最多只賠償200元。而簰洲灣鎮以種植玉米、南瓜、冬瓜等為主,這些均屬于經濟作物,不能報保險,當地村民真是損失慘重。
所以當下,災后重建,生產自救,是擺在面前的一道大題。
4.災民淡定的神色令人驚訝。
——大學生記者 馮浩原
作為采訪組的攝影記者,我的快門鍵自進入簰洲灣就沒幾乎停過。
車子在官堤時太陽高照,長江水位上漲使得樹仿佛是從水中生長起來。沿途每隔100米就有武警官兵把守。他們用鐮刀將堤岸兩旁的草地修剪得非常低,巡邏時手持木棍以驅趕草地中的蛇。
從主堤拐入支堤,道路變窄,天氣突然轉陰。當地人民政府分派村民防守堤岸,預警防汛。該地處于防洪等級的第二級,一公里的堤岸需要100名村民把守,勘察水情。堤岸旁豎立著寫有“此處有血吸蟲,禁止接觸疫水”的醒目警戒牌。
被洪水席卷過的農田呈現一片破敗之景,如果沒有這場洪水,豐收的時節就在眼前了吧。當地人坐在堤壩上的帳篷下嘮家常,安穩的神色讓我驚訝。村里男女老少組建的防汛突擊隊輪番上崗,守衛家園。
或許是篤信:暴雨和洪水再猛烈也是暫時的,生活終將回歸正軌。這是我第一次覺得信念是如此真實可感。
5.村民說,要重建一座“信仰橋”。
——大學生記者 葉秀江山
在英山生活了近20年,我熟悉它的山川、黃土地以及那些淳樸的面孔,但這一次,很多地方卻有了不同的景象。
入汛以來,全省降雨平均值391毫米,黃岡地區降雨平均值781毫米。這座清秀的小城如何承受得了如此暴虐的洪水,鄉親們又該有多少個不眠之夜?我,不忍細想。
在英山縣孔坊鄉四顧墩村,7月初的特大暴雨使農業基地500畝有機蔬菜地被淹,損失高達500萬元。66歲老黨員戚如良和村民一起揮鍬挖沙、清理溝渠、墾田改種,五天五夜連軸轉。暴雨暫歇,他又起早貪黑,投身到生產自救。
在英山縣金家鋪鎮龍珠村,92歲老黨員汪獻云在洪水發生后主動把自家田地貢獻給村里修建五保戶集中居住點,他的話樸實而堅定:“只要我有,大家需要,我都愿意拿出來。”這位經歷了1969年、1998年和2016年三次大洪水的老人,兩個兒子先后離他而去,他依舊奮戰在鄉村建設的一線,建言獻策,發光發熱。
在石頭咀鎮姚塆村,一群年輕人來到余家橋舊址,他們是趕回家賑災的英山青年。有一個叫朱秀林的小伙子是專攻橋梁建筑的高級工程師。7 月1日,英山西河上游的張家咀水庫超警戒水位,形勢危急,縣政府決定開閘泄洪,余家橋隨水消失。
曾經,這座橋的建成結束了村民出門要過河的歷史,也是游子記憶里家鄉不可或缺的畫面。英山青年學成歸來,群策群力,重筑余家橋。一個年輕人告訴我:“重建的不僅是一座由鋼筋混凝土組合成的橋梁,更是家鄉父老對美好生活的希望,這是一座‘信仰橋。”
采訪期間,在山谷里手機經常沒信號,我只好在夜里抓緊趕稿,第二天一大早騎著摩托車到20里外的鎮上發稿。來回路途辛苦,我自稱是溫情與信仰的搬運工,樂在其中。
某一天,我和老鄉們聊到深夜,河水上漲,老鄉執意陪我一起過河。河水比白天涼很多。連下了一個月的雨,那晚我卻看到了圓月。
“人”字的結構就是互相支撐。為人處世,善良和擔當都應放在肩上,放在心里。
6.感受安置點內溫馨一幕。
——大學生記者 左一淞
采訪申請獲準后,我第一時間趕往武漢站。但是,前往天門動車票連站票都已售罄,硬著頭皮和車站人員溝通,最終獲許上車后補票。
天門市3.2萬人被迫轉移安置,洪災嚴重程度可想而知。現場真實情況到底如何?我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采訪?站在車廂,我靠著車窗手寫一份采訪綱要,便于采訪。最終,我決定探訪災民安置點,并將報道選題傳回記者團抗洪救災報道組編輯部。
在受災嚴重的皂市鎮,我感受到了年長的村支部書記特意把幾位高齡老人安排在教室通風處,他擔心老人們受涼感冒,不敢開空調,每隔一段時間就詢問老人們“舒不舒服”;福利院院長在接到轉移任務后,花了5個小時將95名老人轉移至安全點,親自背老人上下車,考慮到老人們行動不便,安排專人照顧;安置點門口一旦有車駛入,都會有人主動上前幫忙……
面對突如其來的洪災險情,村民們被迫離開家園,但驚慌失措的表情很少出現在他們臉上,更多的是從容和堅強。在那里,沒有你我他,只有咱們!
協調作戰,首次嘗試全景式新聞報道模式
湖北日報大學生記者團依托微信平臺,成功推出抗洪救災“群英譜”系列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全國道德模范吳天祥、董明、楊小玲、劉培和孫東林得知大學生記者們深入一線采訪報道的經歷后,紛紛轉載記者團相關報道,并為大學生記者點贊。
吳天祥稱贊道:“你們真是好樣的!”劉培在寄語里寫到:“我很欣賞大學生記者的責任意識,希望你們能傳播青春正能量,打場漂亮的仗。”
回顧這組報道,大學生記者團抗洪救災報道組總結出成功的經驗。
前后方協調作戰,形成有序高效的運作鏈條。
建立湖北日報大學生記者團的初衷就是培養宣傳湖北的一支重要生力軍和新聞宣傳后備人才。所以,在湖北省防汛救災形勢嚴峻之際,湖北日報黨委果斷決定派出大學生記者出征一線,與專業記者們身處同一個戰場,磨練自我。
湖北日報黨委指派專人制定安排采訪路線,指派各駐站記者提醒大學生記者隨時可遇的突發險情和采訪難題,以便盡快適應非常時期。在湖北日報駐站記者的指導下,大學生記者逐步養成當天采訪、當天出稿的好習慣,提升了對新聞時效性把控的能力。
記者團抗洪救災報道組成員各司其職,優化了編審、統籌、撰文、攝影、編輯等管理機制,在采訪和寫作兩條線進行把關和引導。通過對重大主題的分解,讓不少鮮活的敘事作品以多媒體融合的方式呈現,有效地聚合圖文、音視頻,以“來料再加工、精制作”的方式,逐字逐句地修改,接二連三地推出有內涵、真情感、見深度的鮮活報道。
利用微信公眾號,嘗試抗洪救災全景式報道模式。
細致描繪現場,闡明專業術語,穿插歷史背景等新聞要素,客觀引用新聞當事人的話語……全景式新聞報道,對于大學生記者來說,是不小的挑戰。
在報道方式上,“青春小微”充分顧及移動互聯網情景下用戶的閱讀習慣,把用戶帶入體驗實景中去,突破原來傳統媒體“我寫你看”的單向傳播,向融合、交互、分享的新媒體方向延展。新聞敘事作品也從一般文本的展現到更多地運用公眾號這一移動互聯網途徑,傳遞給廣大用戶。
借力新媒體時代發展,大學生記者們的采訪成果通過微信平臺快速傳遞給更多人,獲得大批關注和轉發。
根據“青春小微”后臺數據統計,防汛救災的系列報道平均閱讀量達到800+,平均點贊數達80+,其中《直擊牛山湖破垸分洪,見證歷史抉擇》一文在5小時內獲得近千的閱讀量;《雙手托起明天的希望——英山老鄉災后重建見聞》在10小時內獲得121個贊。
網友“青春里的棉花糖”留言:當你見到新聞時,我們在紙上;當你沒見到新聞時,我們在路上。
網友“星火燭天”表示,明年暑假他也要去。
網友“一舟”點評:向這些放棄假期生活、主動請纓上抗洪一線的大學生記者致敬!在報社老師精心扶植下,你們在燃情歲月里給大家留下難忘的圖文……
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教授付曉靜認為,大學生記者參與抗洪救災系列報道,不僅提升了他們新聞采訪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崇高的新聞情懷,這對大學生記者今后新聞實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