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數字出版法制發展現狀,分析數字版權交易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法制構建策略,力求促進數字出版及交易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數字出版;法制;版權交易;現狀;策略
【作者單位】趙向華,安陽師范學院。
目前,我國數字出版持續迅猛發展,國家相關部門除了將數字出版列入國家宏觀發展策略,還出臺了規范性文件和相關指導意見,但因數字出版法律的滯后及自身復雜性,造成出版過程及交易環節存在很多問題,影響整個業態的持續發展。本文從數字出版法制發展現狀,分析數字版權交易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法制構建策略,力求促進數字出版及交易的健康發展。
一、從我國“數字版權第一案”看我國數字版權法制發展現狀
2009年10月末,中華書局以漢王科技擅自在其出版的電紙書中收錄了著作權歸中華書局的點校史籍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經調查后認為:中華書局之前默認了國學網銷售《二十四史》的行為;而在漢王科技電紙書收錄了國學網的版本后,中華書局認為此行為屬于侵權行為并提起訴訟;在這基礎上,漢王科技不存在主觀過錯,并做到了審查義務,因此,漢王科技的行為沒有侵犯中華書局的正當權益。2011年6月,此案宣布漢王科技勝訴,被稱為我國“數字版權第一案”。此案件體現了數字版權交易市場的混亂和無序,利益各方的關系也較為玄妙。完善數字版權法律制度是目前版權法需要重視的問題,只有建立完善的數字通信平臺,才能更有效地推動數字版權交易的發展。
1.我國數字版權許可制度的發展
版權許可制度的內容包括法定許可與授權許可兩個類型。
著作權法定許可是著作使用人以維護作者合法權利為基礎,給予著作所有人相應的報酬,在著作上寫明作者、作品名稱及出處,盡管沒有獲得作者許可或者授權,但也不屬于侵權的法律法規。例如應用在國家教育和義務教育方面的教學書籍版權授權。但2006年制定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并沒有將法定許可范圍進行擴大,因此,出版權法定許可依舊只能用于紙質媒介間的摘編與轉載。著作權授權許可通常是著作使用者與權利人雙方簽訂正式合同而實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對著作權轉讓與使用合同的相關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實施條例》完善與規范許可合同性質權利、訂立方式及訂立情形,在合同簽訂情形、內容涉及范圍、履行程序等環節,制定了著作權授權許可的法律與制度。
2.我國數字版權轉讓制度的發展
目前,我國還沒制定專門的版權轉讓制度,也沒有健全的制定框架。民眾在轉讓版權時,要遵守民法總則、合同法、著作權實施條例、著作權法等法律的相關規定。國內著作權轉讓制度經過長期的辯證與爭議后,著作權法給予其明確定義。而轉讓制度是否對著作權有所限制、版權轉賣會不會對作者精神權益有所侵害等問題,目前著作權法仍然沒有進行詳細規定。因此必須構建完整、系統的著作權轉讓制度,對轉讓形式、不同類型的著作合同進行明確規定。
二、我國數字版權交易法制存在的問題
1.缺少完善的傳播權釋義與監督機制
雖然“數字版權第一案”的結局已成定論,但不能否認,無論是中華書局還是漢王科技,都沒有從中獲得切實的利益,這歸根結底還是數字版權交易混亂導致的結果。監督機制的缺失將數字出版置于無序、混亂的局面,作家與出版社面對這一混亂的市場秩序難免會望而卻步,收效差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缺乏監督機制的市場發展前景是模糊的,出版社不肯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冒險,作家更不希望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瘋狂盜印。
2.缺少多樣化的授權與交易模式
目前,我國數字出版有三種授權方式:數字出版著作使用方借助發布稿酬通知的方式,表達付酬意愿,權利人能以此通知獲得相應稿酬,但此方式在法律上仍是侵權行為;著作人借助網絡信息為出版商授權;通過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等第三方機構,著作權人與使用人實現交易。由此可見,授權模式比較單一,且存在明顯法律制度缺陷。漢王科技在其出版的電紙書中收錄著作權歸中華書局的點校史籍時,有無購權意向或行為我們不得而知,但單一的授權模式確實不利于電子出版方與著作權方的有效溝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初衷在于維護產權利益,抵制盜版盜印行為。而實際操作中許多侵權案例卻是無意識或無奈之舉,特別是近年來電子書出版業務迅速崛起,越來越多的電子版權交易需要有合法的制度規范。對此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國現有的合法授權交易模式的可行性。
3.缺少系統的著作權集體管理機制和完善的交易合同
出版領域中,成立著作權協會的目的是保障著作人的正當權利,是為著作權提供管理、服務的社會團體,屬于非營利性著作權集體管理部門。數字出版交易量大、授權快速,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功能難以體現。漢王科技收錄的點校史籍雖然版權屬于中華書局,但卻是國學網版本。換個角度來說,數字出版領域對漢王科技與國學網之間的這種尷尬關系既無定論,也無統一管理機制,數字版權的保護并沒有落實到實際層面。現階段,我國數字版權交易缺乏規范性的合同。簽訂數字版權交易合同時,合同用語存在不規范情況,如合同中經常使用多媒體版權、網絡版權、數字化制品權、電子版權、數字版權等非法律語言,而且大都沒有明確具體的結算條件、使用條件、傳播媒介、傳播載體、使用方式、權利種類數據的提供與核查、未來收益、授權期限、結算方式保障等,易造成數字版權糾紛。
三、我國數字版權交易法制的完善策略
1.健全數字出版權交易的相關法律
首先,以修改著作權法為契機,相關部門要對數字出版物的類別進行明確,概括數字出版交易的知識概念,提高釋義的可行性與操作性。對侵犯著作權的違法行為進行科學界定,全面拓展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范圍,構建起符合數字版權交易條件的保護著作權法律制度。逐步完善版權交易中應用的法律制度,如出版管理條例等。其次,建立系統、健全的數字出版著作版權制度和法律法規,借助信息技術,構建完善的監督保障機制,有效維護數字出版領域的市場秩序。如重視信息技術發展,全面應用版權管理平臺,建立流程化數字出版市場監控體系;根據數字出版作品的市場分類不同進行分類監督管理,針對各個類別特點實現規范化市場監管;按照不同的信用等級開展監管,實行分級管理數字出版市場的策略,提高市場監管能力與監管質量。
2.構建共享平臺,保護數字版權交易各方面利益
數字出版時代,出版形式體現多樣化特點,拓展了傳統內容的升值空間,但同時也讓版權人無法全面知曉、有效控制作品的使用情況,更難以與使用者就作品內容進行洽談與授權。因此,構建共享平臺,打造利益共同體才應是數字版權法制建設的出發點。而使用數字著作的人,沒有經過授權而隨意使用其他人作品的,如果應用在法律未明確規定的使用領域內,就是侵權行為。
3.建設完善的數字版權管理制度,提高市場服務水平
中華書局與漢王科技代表的主體都需要在集體管理機制下才能更好地凸顯自身的價值。一方面,數字版權的集體管理能夠避免行業內部沖突,提升數字出版行業的整體質量。另一方面,可以為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利益之爭提供合理的依據。現階段,我國集體管理著作權環節上還沒有建立起科學完善的工作模式。為讓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能滿足新形勢下數字出版的要求,相關單位要積極做好各種工作,大力支持數字出版交易過程中的各種工作,重視文化領域中不同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國家級的著作權集體管理部門。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建設文化強國、強調文化輸出與發展軟實力的重要時期,數字出版既是出版行業的利潤增長點和發展方向,也是當前政策關注的重點產業。而數字出版行為是特別復雜的,存在很多法律問題與法律風險,我國仍沒有根據數字出版行為及時調整與修改傳統出版與著作權的制度及法律。因此,需要全面分析數字出版版權法制現狀,研究出版權交易中暴露的法律問題,進而提出推動法制發展的策略和措施,逐步完善數字出版業的法律法規與相關制度,促使我國數字出版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1] 楊青,沈秋蕾. 數字版權交易視角下我國數字出版法制建設與交易環節的完善對策[J]. 出版廣角,2013(18):29-31.
[2] 徐興華. 數字出版視角下的數字版權保護:現狀、問題及對策[J]. 保定學院學報,2013(4):116-119.
[3] 段海風. 我國數字版權有償使用制度的構建障礙及對策探討[J]. 中國出版,2013(9):22-25.
[4] 王曉紅. 論我國數字版權保護[J].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64-68.
[5] 王蕾. 數字時代下的版權權益平衡機制研究[J]. 知識管理論壇,2015(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