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峰 孟佳
當今世界,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新媒體越來越成為時下人們閱讀的新寵兒。相比傳統的紙質報刊媒體而言,新媒體作為一種新銳力量,以其與眾不同的特色逐漸演變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給紙質媒體帶來巨大沖擊。本文以移動新聞客戶端與傳統紙質媒體比較為例,就新媒體與傳統紙媒的用詞區別及原因進行淺析。
一、新媒體語言與傳統紙媒語言的區別
新媒體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后出現的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電腦、手機等為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的新媒體形態。新媒體語言即新媒體在傳播新聞時所使用的語言,包括文字、數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等。
隨著新媒體發展的日益成熟,新媒體語言逐漸突破傳統的語言規范,在語法、句形、詞匯等多個層面形成了不同于傳統紙媒的變異特征。
1.新穎前衛。
新媒體語言具有新穎前衛的特點,經常使用網絡新詞、流行語、縮略詞、方言諧音等,生動活潑、新鮮有趣。
“叔叔,我們不約”——2014年11月在網絡上一炮打響,原是指女方因男方年齡太大而拒絕約會的表達,后因網友在馮紹峰的一條微博下進行調侃而迅速流行。
現被新媒體廣泛應用于新聞報道中,比如2016年6月28日《湖北日報》官方微博報道“武漢再開至馬來西亞航線”這則新聞時,用了“暑假來了,約嗎?”作為新聞標題。它將原來的“叔叔,我們不約”簡化,靈活變形為“約嗎”以表達是否結伴航行之意,耳目一新且易于引人注意,很大程度上符合年輕人的閱讀習慣。
這一特點還表現在經常使用縮略詞與方言諧音。2016年6月24日,英國脫離歐盟的消息震驚全球,中國新媒體紛紛使用“脫歐”這一縮略詞進行新聞報道。“脫歐”一詞簡潔清晰、新穎前衛,迅速成為新媒體報道這則新聞的首選詞匯。
相比較而言,傳統紙媒遣詞造句往往只做客觀的事實陳述,不傾向于選擇與“約嗎”、“好任性”相類似的網絡流行語。近幾年雖有借鑒趨勢,比如“英女王 ‘脫歐后首次露面”等新聞表達,但同時添加引號表示引用,表現出報紙嚴謹權威的語言風格。
不過,傳統紙媒的權威性是目前新媒體新聞報道所不能比擬的。消息準確可靠,是報紙獲得信譽的重要條件。大多數傳統紙媒歷史長久,且由黨政機關部門主辦,在群眾中影響和威信頗高。新媒體新聞雖然具有快速及時的優勢,但真實度、可信度明顯不及傳統紙媒。
2.多元立體化。
新媒體不僅使用文字,而且同時使用數字、表情、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傳遞信息,打破傳統媒介之間的界限,傳播方式多樣,效果立體多維。
2016年6月28日,黃石市陽新縣一位婦女主任在洪水中以身殉職。針對該新聞事件,《湖北日報》官方微博發布:陽新縣一婦女主任防汛中被洪水沖走殉職(“紅蠟燭”圖)。而在6月29日的《湖北日報》上,相關報道的題目《凌晨3點,接到防汛命令后,她奔赴崗位,卻再也沒有回來——陽新一村婦女主任以身殉職》。
明顯看出,新媒體在標題添加符號表情“紅蠟燭”,強化主題的表達和情緒情感的抒發,加強對這位既是“婦女”又是“主任”的干部不幸逝世的哀悼,對黨員干部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精神的贊揚。《湖北日報》標題同樣可以看出記者對婦女主任的哀悼與敬佩之情,但效果不如新媒體直接與生動。
另一方面,新媒體經常使用多圖、組圖以及視頻的方式報導新聞,如傳遞武漢各地大雨后城市內澇、漬水情況時,微信、微博往往發布組圖,還原現場真實情況,場面觸目驚心;英國青年反抗“脫歐”大游行則直接發布短視頻,從聲音、圖像、文字多方面展現現場,內容真實、豐富且極具沖擊力,全面刺激受眾的感官。而這些,則是傳統紙質媒體僅用文字所制造不出的強烈效果。
3.語言風格輕松。
新媒體相比傳統紙媒,語言風格更輕松、更自由、更開放。新媒體新聞報道往往表達強烈感情,所以口語化特點顯著。紙質媒體比如報刊用語極其規范嚴謹、高度專業化。
如“湖北今后可與五個省市異地互辦身份證”的新聞,湖北日報標題:“七月起,湖北與這5省市可異地互辦身份證!”官方微博的表述為:“好消息!湖北與5省市可異地互辦身份證啦~~~”。“好消息”、“啦”等十分口語化的字眼,使得傳統意義上嚴肅的新聞變得輕松隨性,具有強大感情張力。
紙媒新聞標題一般都有主副之分,標題句式工整、用詞用韻考究。而新媒體新聞題目則因為出現口語、感嘆號等,對講究工整押韻沒有給予相應的重視。例如:“喚醒責任意識,激發擔當精神——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6月29 日《湖北日報》)”和“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通過,釋放啥信號?(湖北日報官方微信)”
二、新媒體語言與紙媒語言區別的原因
1.受眾閱讀習慣不同。
新媒體與傳統紙媒的受眾大部分均為受教育者,較高的文化素質使得他們對新聞信息的攝入有強烈需求,但偏愛新媒體閱讀的多為城市中的年輕居民,他們生活節奏快、閱讀時間有限,具有追求時尚、新鮮的心理傾向,所以多習慣快速的、碎片化式的閱讀。紙媒受眾多為老一輩知識分子或者各階層精英,比如黨政機關干部、老教師、商界領袖等,他們幼時便養成閱讀印刷刊物的習慣,對信息的介入較為主動,往往有合適的時間及地點進行長時間的慢速閱讀。
2.傳播媒介特質不同。
新媒體傳播基于網絡,網絡極強的傳播速度、海量的信息內容、自由的表達空間使得新媒體的語言具有新穎前衛、信息豐富且自由的特點。新媒體受眾不僅是接受者,還可以進行角色轉換,成為參與者。作為一種交互式媒體,互聯網憑借其技術上的優勢,改變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點對面”的傳播,網民與記者、編輯可以極其方便地隨時交流想法,不受地域和場所限制。這種“一點對多點” 、橫向與縱向交織的多元化互動交流關系使網民有機會變身“新聞記者”發布新聞,所以新媒體所使用的語言不可避免地具有網民的心理傾向和敘述習慣,即追求新穎前衛,多使用網絡流行語、縮略詞、表情;同時,網民沒有系統地接受過新聞報道的專業訓練,很多時候新聞是突發性的,導致新媒體新聞的報道自由隨性、具有口語化傾向。
傳統報紙媒體基于印刷媒介,有很大局限性。正規紙媒規格固定、容量有限,若想在有限的空間承載更多的內容,精準便成為紙媒語言的一致追求。另外因為容量有限,所以往往減少圖片的出現,主要以文字表達為主,這也是傳統紙媒表達形式單一的原因。
3.發展時間長短不同。
新媒體屬于新興媒體,隨著20世紀末期互聯網興起與發展而出現,并且廣受歡迎,隨著話語權轉移與新興輿論場的形成,網絡已經成為各種社會輿論生成的最重要載體。但它同時存在著發展時間短、經驗有限、規范不健全等重要問題。我國關于新媒體的立法不完備,新聞界對于新媒體的行業規范不健全、監管不足,導致新媒體語言缺乏權威性、專業性,往往忽略詞匯、語法使用的規范,呈現自由、開放的特征,有時新聞內容未經核實便通過新媒體廣泛傳播。
相比之下,紙媒發展歷史久遠,具有豐富經驗,具備固定的發行方式,擁有固定的受眾,行業規范健全,專業要求高,新聞報道的水平是新媒體遠不及的。現行大多數報紙歷史長久,且由黨政機關部門主辦,在群眾中素有影響和威信,這種權威的體現即在于報紙報道的語言符合專業規范與要求。
新媒體與紙質報刊媒體語言各具特色,優劣兼備,但可以確定的是,傳統紙質媒體不會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而衰落消失,而是兩者相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文字、新聞工作者要準確把握兩者特點,在不同環境中選取、使用合適的形式表情達意、傳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