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眾
云后有個千億級的大市場。
如果空間傳送可以實現并普及,房價就不是事兒了。如果云鏈接技術能夠成熟,那么選擇哪些云服務也不是事兒了。
云鏈接是個在國內鮮有提及的名詞。業內人士們都承認,國內的云技術比美國的落后2~4年。目前,國內的公司面對云服務還在做多項選擇題,而美國的公司已經開始做綜合應用題了,其中的重要助力就是云鏈接技術。
白山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白山”)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霍濤說:“我們是國內第一個提云鏈接的,美國也剛開始冒頭。希望我們提出之后,有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把這個事做大。”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
連接這門生意
白山這家公司還不到一歲,已經完成了兩輪融資,并實現了資本與市場的雙認可,這除了得益于創始人團隊的行業積累,更重要的是超前的技術。霍濤現任中國云計算標準制定委員會理事,在他的主導下,公司在中國市場引入了云鏈服務(CCX,Cloud Connects Possibility)概念。
從技術的角度解釋,就是公司通過虛擬化、SDN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建立的基礎架構,為數據內容在互聯網中的上載、存儲、交互以及分發,提供高性能、高擴展性、定制化的閉環服務。
從市場的角度解釋,就是立足于云后市場,聚焦云分發、云轉存、云鏈接三大業務。盡管只有“云鏈接”里出現了“連接”的近義詞,其實這三個業務都屬于連接這門生意。云分發是白山的切入點,也是公司成立的初衷。
當時三個創始人在美國出差,遇到某大牛公司的全球CDN(Content Delivery Notwork內容分發網絡)負責人向他們抱怨中國的CDN技術差,宣稱“比美國技術落后十年”。三個人都是四十歲上下的大公司高管,事業有成的男人通常會遇到的“中年危機”就是“再不創業就老了”。來自同行的輕視更刺激了這種沖動,而當沖動回歸理性,你必須拿出干貨回擊質疑。
白山放出的第一記“大招”就是CDN-X(白山的新一代云分發技術)。在2015年的兩大歷史事件中,白山的CDN-X都抓住了機遇,迅速躋身市場第一梯隊。
第一件事是天津大爆炸,這個大事件是系統首先識別出來的。一個熱門事件的傳播通常伴隨流量的爆發,但對于后臺系統來說,這與DDoss攻擊(一種大量占用服務資源的惡意攻擊)的表現相似。正確辨別出是熱點還是攻擊,對于后續正確的系統反應非常關鍵。尤其對于新聞媒體客戶來說,如果一個大新聞被當成DDoos阻攔了,CDN服務商就可以下課了。
天津爆炸案發生在凌晨,更加考驗系統的智能程度,好在CDN-X的機器學習水平比較到位,及時辨別出了事實。幾乎在客戶通知白山云準備好后勤的同時,白山云也準備告訴客戶出現了大事件。在后續的技術支持中,系統又發現京津冀地區比南方地區更關注這個新聞,所以及時調度更多的資源保證該地區的網絡需求。
第二個機遇是大閱兵,這個全世界矚目的超長直播視頻也是對國內CDN技術的大閱兵。白山作為“備選”進入直播梯隊,由于一家“正選”廠家沒能抗住直播巨大的流量沖擊,他們及時頂上,表現超出了預期,獲得了客戶的信任和行業名聲。這次的功臣是預判技術,就是對各地區的視頻傳送質量和流量需求做出預判,實時從全國范圍內調度資源支持,以保證所有的終端用戶可以獲得穩定的體驗。
云鏈接市場值$1600億
大數據的爆炸讓CDN的生意很好做,對于接下來的發展,霍濤的預判是云存儲和云鏈接。這個邏輯很好理解,云分發是傳輸數據,連接內容方和用戶方;云存儲是存儲數據,白山要參與的是連接客戶與云端的中間過程:云鏈接則是連接各種云。
雖然這些都是企業級的生意,也可以用消費級的場景來類比。用戶通過網絡觀看流暢的大閱兵視頻,背后就是云分發。有些人太喜歡這個視頻,希望隨時觀看,所以下載到了電腦或移動硬盤里,這叫熱存儲;有些人希望十年后拿出來重溫,但是不希望到時候現找,所以下載后存到了云盤中。在存儲的過程中,為了節省空間,用戶有可能按需將視頻轉成合適的視頻格式,這就要進行編解碼,這個根據分級存儲處理文件的技術過程就屬于白山的存儲服務范圍。霍濤介紹,這一類云后市場的服務在美國已經相當紅火了。
最后,用戶的數據越來越多,為了方便和省錢,最常用的數據放在電腦硬盤,次常用的放在移動硬盤,大量的不太常用的數據放在云盤。由于每個云服務商提供的免費云盤容量有限,所以為了省錢,很多人都注冊了多個云盤。但時間長了,想整理、分類云盤內容的時候,人就崩潰了。因為各個云盤不能互通,只能通過多次的下載和上傳實現數據的整合。如果這時候有個軟件,能夠扮演任意門的角色,幫助用戶打通所有的云,自由整合數據,是不是就完美了?這就是云鏈接。
個人的數據量了不起也就是TB級的,但企業的數據量動輒就是PB級的。這就是為什么混合云讓企業覺得實用,因為再財大氣粗的公司,其私有云也很難禁得起數據幾何級的增長:最私密、常用的熱數據放在私有云上隨時調用,冷數據則存在公有云上按需調用,萬一網絡不給力也不會干著急。
雖然大型的云服務商都在熱情地建生態,但是,就像大型的內容提供商從來不會只選擇一家CDN服務商,大型企業也可能需要多家的云服務。問題來了,如何實現各個云之間的互通?霍濤說:“根據Gartner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云鏈接的市場容量應該在1600億美元。”現在美國已經有了創業公司專門為大公司定制云鏈接軟件。
與云分發和云存儲這兩項服務不同,云鏈接是軟件產品,但它們之間并不相互獨立。再看遠一點,在成熟的云鏈接市場,客戶將會考慮軟件背后的數據傳輸能力。因為云與云之間有空間距離,也就是數據中心所處的地理位置之間的距離。數據的傳送畢竟不是空間傳送,也要經過一段距離,云鏈接軟件只是在兩朵云之間各開了一扇可以用同一把鑰匙打開的門,但是兩扇門之間的傳輸通道考驗的還是云分發的能力。
除了從事連接的生意,白山本身也在連接中國與美國的技術距離。為此,它今年3月在西雅圖設立了全資子公司,連接兩國的技術、人才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