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摘 要]對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學價值,引導學生研究文本語言,進而學習寫作技巧,并與習作訓練相結合,設計多樣的訓練形式,開展仿寫練習,量小多次,突出訓練重點,讓學生在一次次的小練筆中逐步掌握寫作方法,切實提高習作能力,收獲成功的快樂。
[關鍵詞]中年段 寫作訓練 閱讀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5-08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但我們常看到,學生對作文普遍抱有恐懼心理,特別是在中年級階段,寫作訓練剛剛起步,很多學生拿著筆,就是不知道該怎么寫。很多語文老師對此也感覺沒有好的辦法。我想,在學生的寫作起始階段,語文教師可以將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課堂學習語文知識、感悟文本內涵的同時,掌握一些寫作技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短小片段的寫作練習,感受寫作帶來的樂趣,從而愛上寫作。
方法·探索
一、感受文本的語言美,滲透寫作技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文本語言產生深厚的興趣,并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學價值,引導學生品讀感悟,仔細推敲,如精妙恰當的用詞、多樣的修辭手法、自然流暢的語言、取舍精當的謀篇布局等。
例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是學習刻畫人物形象的極好范例。在教學本文時,我引導學生明白:用詞準確,可以傳神地體現人物特點。舉個例子,我讓學生抓住“啃”字體會李時珍師徒倆吃的苦。學生通過模仿動作,明白了“啃”是用力地咬非常堅硬的食物的意思。我再讓學生對比兩個句子:
“龐憲用陶碗舀來泉水,煮沸后,兩人便坐在火邊,一邊喝水一邊啃干糧。”
“龐憲用陶碗舀來泉水,煮沸后,兩人便坐在火邊,一邊喝水一邊吃干糧。”
將“啃”與“吃”一對比,學生馬上體會到干糧的難以下咽,感受到李時珍的苦。李時珍這么做是為了“萬民得福”,學生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的同時,也為作者精準的用詞所嘆服,懂得了恰當運用詞語的重要。
二、指導開展模仿訓練
初習作文,仿寫訓練無疑是讀寫結合的最基礎、最實用的形式,是學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仿寫,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展開:
1.模仿課文的用詞技巧
多練習用詞技巧,學生在寫作時自然而然地會反復斟酌,選擇最恰當的字詞準確地表達意思。比如《第一朵杏花》一文有一段簡練生動的景物描寫:“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我讓學生依照這個句式,找到合適的字眼,也來寫寫春風:春風還會吹向哪些景物呢?吹的結果怎樣呢?學生紛紛開動腦筋,寫下了這樣的句子:“春風吹融了冰雪,吹紅了桃花,吹軟了硬硬的泥土,吹醒了冬眠的青蛙……”
2.模仿句子的寫作技巧
對教材中的文章,教師可以句子為著眼點,引導學生模仿句子中的巧妙處進行寫作練習。例如,《秋天》這首現代詩,大量運用擬人手法,賦予了景物人的情感,突出秋天的景物特點,又顯得俏皮活潑。練寫擬人句是寫作重點之一。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秋天還有哪些莊稼成熟了?把他們當做人來寫一寫。學生聯系生活積累,這樣描寫柿子:“柿子換上了火紅的盛裝,歡慶豐收……”
3.仿寫整篇課文或某一片段的寫作技巧
有些課文的結構很有特色,其謀篇布局、結構安排,對寫作很有借鑒意義。例如,學習了《田園詩情》一課后,學生明白寫景時可以抓住最具特色的幾種景物展開介紹,將景物的特點講清楚。我要求學生觀察田野,抓住田野中的幾種農作物的特點,將秋天田野的美表現出來。學生在習作中,就抓住了田野中的棉花、毛豆、小麥、蘿卜等莊稼來寫,條理清楚。
策略·實踐
借助閱讀教學開展寫作訓練,不少教師都做了有益的探索。不過有時我們也很困惑:為什么經過耐心細致的指導,學生的習作還是不盡如人意?我想,教師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注意以下幾點。
一、寫學生熟悉的事物
學生的生活經歷有限,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認識也比較淺顯。訓練時,應注意讓他們寫熟悉的人、事、景、物,最好是他們感興趣的東西,這樣他們才會有心里話愿意表達。我在教學完老舍先生的《貓》一文后,讓學生寫寫可愛的小松鼠,可是親眼見過小松鼠的學生寥寥無幾,更不用說對其熟悉了,結果可想而知。我后來讓他們自由寫一種自己熟悉的小動物,學生有的寫小貓,有的寫狗,還有的寫自己的寵物小鳥。由于朝夕相處,他們對小動物的方方面面格外熟悉,字里行間流淌著對小動物的喜愛。
二、寫作訓練形式多樣
中年級階段的孩子,注意力保持的時間依然是短暫的。如果讓他們埋頭寫作,他們更覺得枯燥,也容易喪失寫作的動力。因此,教師應針對寫作設計不同形式的小練習,如填空、句子接龍、口頭造句、小片段練習等,將一次次小練習變成小游戲、小競賽,讓學生以玩游戲的感覺來進行訓練,提高寫作興趣。如《虎門銷煙》一文中,有個練習是用“先……再……然后……”說一句話。我就創設了幾個情境,以填空的形式出現:
1.早晨起床后,我先___,再___,然后___。
2.今天我洗碗,我先___,再___,然后___。
3.爸爸開始炒菜了。他先___,再___,然后___。
學生調動生活積累,輕松地完成了練習。
三、篇幅短小,次數要多
我們經常看到孩子為了達到規定的字數,寫一些無關痛癢的話語,以湊字數。這樣的習作訓練,根本收不到預定的效果。所以,我們在引導孩子寫作時,應“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只要寫得有內容,有意思,有情感,語句通順,都值得肯定。習作能力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練寫中,才會逐步得到提高,教師不能怕麻煩,少量多次地進行習作訓練,是非常有效的。對此我很有體會。剛工作時,我也很怕批作文,一是不得法,二是時間花得多。于是,我除了大作文,一學期只布置學生進行6次小練筆,后來發現隔壁班的學生習作能力整體很高,一問才知道他們的語文老師每周都要進行小片段練習。我在第二學期,共開展了15次小練筆,感覺學生的寫作水平明顯提高了。
四、每次習作只突出一個訓練重點
中年級學生的習作能力處于入門階段,教師一下子提出好幾個方面的要求,學生難免顧此失彼,反而什么要求都做不到。針對中年級學生的習作現狀,我們在進行習作訓練時,可以每次只提出一個訓練重點,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體會這種寫作技巧的運用,下次再換個訓練重點。時間一長,學生就能在掌握了常見的寫作順序、謀篇技巧、修辭手法、細節描寫等寫作要點的基礎上,寫出條理清楚、語句通順、內容完整、言之有物的習作。
借助閱讀教學開展寫作訓練,在閱讀教學中尋找讀寫結合點,有利于改變習作訓練單一的形式,降低習作起步的難度,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掌握寫作技巧,從而激發表達欲望,獲得成功的快樂。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