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文英
摘 要:文明禮儀養成是思想品德科的重要內容,體現了學生個體的文明素質。而《論語》等典籍是開發教學內容的豐富資源。學習先賢智慧,賦予其時代新內涵,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思想品德教學,進行家庭禮儀和社會生活禮儀的教育,能提高文明禮儀養成效率。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育;論語;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27-0009-02
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歷來重視禮的教化和傳承。現代社會中,禮是一個公民教養與良好品質的外現,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豐富,有其新的內涵和規范,與“理”“法”共同作用,在提升公民個體素質與和諧社會建設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在今天的學校教育中,文明禮儀的養成客觀上被弱化,沒有真正落實。這盡管有社會環境的因素,但學校教育,特別是思想品德科的教學也有需要反思和改進的地方。改進學校禮儀的教育涉及很多方面,光就課堂教學而言,就關乎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教學理念方式的更新改進等。從校本教材開發與課題研究的角度來講,儒家經典是“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豐富資源。近年來興起的國學誦讀,就是很好的嘗試,但普及面并不廣,也未充分汲取其在禮儀養成方面的營養。本文從利用《論語》中關于禮的智慧,開展今天禮的教育與“文明禮儀”養成進行綜述。
一、珍惜學習機會,尊重老師的勞動,遵守校紀校規,樹立良好的學生形象是“文明禮儀”養成的基本內涵
禮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孔子十分重視禮的教育與作用,“不學禮,無以立。”《論語》作為儒家經典,20篇中出現“禮”字的就有七十多處,關于禮的論述細致詳盡,且涉及學校教育、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各方面。只要認真領會其要義,結合今天的教育實踐與現實生活汲取其營養,《論語》中關于禮的思想定能在學校禮儀的教育中發出耀眼的光芒。“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里就涉及學習態度和方法的問題,有了端正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學習生活就能步入良性循環,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良好“文明禮儀”的養成。同時,孔子毫不留情地嚴厲批評不珍惜學習機會的惰學現象。“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這不光是惰學的問題,從孔子震怒的反應來看,應該是宰予白天上課睡覺,既不珍惜學習機會,違反課堂紀律,更是對老師的不尊重。十分強調禮的孔子也不顧言語的雅致,對宰予作出了極為負面的評價,這不能不讓我們對學生課堂上的諸多違紀現象有新的認識:這不是小問題,不只關乎學習,更關乎禮和文明禮儀養成。對學生課堂不良行為及時批評指正,嚴要求不縱容,能幫助他們在點滴積累中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認為禮重于學,沒有禮的約束,所學的“文”不可能發生作用,甚至違背正道,失去學習的意義。現實生活中不注重品德修養和文明禮儀養成而失了學生良好形象的現象并不鮮見,甚至價值取向出現偏差,走向正道對立面的“畔矣夫”現象也時有發生,可見禮的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的確非常重要。孔子的主張與今天德才兼備的育才觀是一致的,其真知灼見歷經時間的檢驗后更顯智慧。《論語》中關于學生禮和禮儀養成的論述是教師開創學生德育工作新思路新方式的啟明燈,只要教師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淺出地闡釋,引導學生領會感悟,對學生文明禮儀養成必有裨益。
二、懂得孝愛謙讓,有得體的言行舉止是文明禮儀養成的切入口
今天的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物質條件遠優于過去,且見識面廣,思維活躍,表現出較強的個性特征。而家庭禮儀往往被一些人忽視,以為孩子小或是自己家里人,不必講究規矩,甚至把孩子的無禮看著可愛。殊不知,就在這種誤區中使孩子失去了禮儀的啟蒙,哭鬧撒潑是他們實現無理要求的必勝招,不知不覺中孩子變得自私霸道,嬌弱任性,目無尊長。正是這樣的狀況,要求學校教育更要重視禮的教育和文明禮儀的養成。家庭禮儀養成十分重要,首當其沖的便是孝。“夫孝,德之本也。”百善孝為先,對父母的孝是無條件的,也和孩子的年齡無關,只是不同年齡段孝的表現方式與要求有所不同罷了。我們要讓學生懂得孝是人類最基本的倫理和品德要求。怎樣才能做到孝,孔子也有明確的論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首先就表現在對生命的愛惜。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父母精神的安慰和寄托。愛惜生命,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對父母的孝,是孝的開始。“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對父母的孝不只是身體和物質上的關心,是發自心底對父母的尊敬與愛并由此發生的對父母和顏悅色的態度,更是讓父母內心滿足、精神愉悅。“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我們不要靜止地理解這句話,對于學生來說,出門時與父母打聲招呼,告知去向地點、時間事務等,不讓父母擔心,不就是孝與禮嗎?“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認為,即使父母有錯,孩子也要對父母恭敬,不應違背父母意愿,不可對父母有怨言。我們當然不是提倡封建家長專制,而是讓孩子從中領會對父母態度的問題。良好的文明禮儀要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食不言,寢不語,席不正,不坐。”這在很多人眼里也許是小題大做,可讓人詬病的隨地吐痰、隨手亂扔垃圾、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等不文明頑疾哪個是“大題”?“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這“似不能言者”恰恰展現了孔子的修養和文明形象,他給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卻在喧囂與浮躁中背離了他的教誨。
三、社會生活中的表現是衡量學生文明禮儀養成的標尺
學生言行舉止符合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身份及不同場合的規范,就具有了良好的養成。“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出門在外,要懂得寬諒、謙讓、禮敬。社會禮儀不是固定僵化的,不同場合、不同對象會有不同的禮儀規范或規矩,有著良好文明禮儀養成的人能在不同場合、不同對象前表現得體,從容自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否則,就成了一個和諧體中的刺梗,讓人皺眉。“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孔子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同表現呢?這正是其禮的無言闡釋。禮旨在維護社會秩序,這是孔子強調的禮的社會屬性所在。思想家孟德斯鳩曾說:“禮貌和必要的禮節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和人際矛盾的緩沖器。”社會與個體往往充滿矛盾,社會禮儀有時帶有一些強制性,所以禮的踐行有時以犧牲個體的自我為代價。“良好的禮貌是由微小的犧牲組成”,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橫行霸道任意而為,否則,社會就會陷入無序混亂。“禮之用,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與人。”這可以視作孔子社會禮儀的原則。同時,如何符合禮的規范,《論語》中也有很多論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社會生活中盡到禮的要求,不只是體現個人修養的問題,還關乎一個人的事業與方方面面。“與人恭而有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不正是今天提倡的嗎?“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亂,直而無禮絞。”這樣的結果是我們都不愿意看到的。
四、結束語
文明禮儀的養成是個系統工程,要經過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在學校教育特別是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中要貫穿始終,而不只是體現在相關章節中。本文所談也并非完整全面,只是平常教學中的一些嘗試,以期提高文明禮儀養成的效率。“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在經典的誦讀熏陶中既能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增強典籍的積淀,又有助于禮的教化和文明禮儀的養成,一舉兩得。當然,今天利用《論語》《禮記》《弟子規》等典籍資源開展教學,并非機械接受,而是辯證取舍的“揚棄”,取其精華,與時俱進,賦予其時代的新內涵。因此,教師只要在教學中運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鄧球柏.《論語》與思想政治教育[J].長沙大學學報,2008(03).
[2]李建軍.《論語》中的學習思想[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21).
[3]陽清.《論語》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