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明娟
音樂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產品,是人類從事審美活動的一種對象。它是以聲音作為物質材料,在時間中組織、展開,用聽覺來感知的一種藝術品,是社會生活在人的大腦中反應的產物,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自身不斷發展的產物。我愛音樂、孩子們更愛音樂,他們能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潑開朗的個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樂的美,產生愉快的心情。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拉近距離,引起情感共鳴
一個音樂活動的成功與否,主要是看教師與幼兒之間配合的默契程度之高低。若想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活動有效性,就必須在老師與幼兒之間架起相互溝通的橋梁。讓幼兒能積極地、主動地接受教師的一切授課內容,關鍵是我們教師要“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離,“以童心喚童趣、用慧心啟童心”。達爾克洛有句名言:“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情感過程。”大班的孩子由于年齡特點,對那些抽象、單調的講述是沒有共鳴的,所以,我在教學中就用生動、形象的體態語言來開展歌唱活動。通過發現的眼神、有趣的語氣與夸張的動作來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以此來縮短老師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慢慢的,孩子們很自然地喜歡和我交流,愿意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對我產生了一種親切感和信賴感,同時,有了強烈的學習欲望。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而信其道”。
二、創設意境,提高歌曲表達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達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唱歌是幼兒園藝術中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在音樂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唱歌更是表達情感的好工具。但對于很多大班幼兒來說,有時卻只是一種機械性的講述和背唱,因此,聽起來沒有任何感情色彩,總覺得干巴巴的。如何培養幼兒對歌曲的表達力呢?
1. 故事講述,引發興趣
歌詞,是音樂的一種文學形式,是幼兒與歌曲接觸的第一印象,歌詞中所描繪的人物、情節、語言、動作對幼兒的興趣與學習有著直接的影響。但幼兒園的大班孩子還不具備獨立朗讀、理解詞義的能力,若采用傳統的講解式的灌輸,對他們來講則會由于平淡、抽象而失去吸引力。因此,在教學中我通常把歌詞轉換為孩子們愛聽的小故事,作為學唱新歌的導語,或者以故事情節貫穿整個活動,用生動的語言向他們講解。
2. 模仿演唱,提高能力
唱,是一種重要的音樂實踐活動和表達情感的最佳方式,通過唱可以使幼兒在唱詞、音準、節奏、吐字等方面得到練習和提高。大班孩子由于年齡限制,尚未具備一定視唱的能力,不能獨立處理關于節奏的快慢、音準的高低、情感處理等方面的問題,所以他們只能采用模仿并演唱的方法來學唱這首歌曲。在教學中,我多用老師示范演唱和錄音帶,在幼兒初步了解歌曲的基礎上,通過三個步驟來幫助幼兒進行模唱:第一步,要求幼兒用耳聽清老師的歌聲,心里默唱,輔助些圖片、PPT等教具;第二步,要求幼兒隨老師進行輕聲哼唱,要求是聲音輕,能邊聽邊唱;第三步,要求幼兒模仿演唱,反復進行齊唱練習,直至幼兒能夠基本跟上老師或者錄音的速度為止。
3. 輔助律動,融入情感
律動,是一種隨著旋律的發展進行表演的一種藝術形式,是孩子們表現歌曲和自己情感的主要途徑。孩子們好動,聽到音樂會自然而然地隨樂擺動,律動正好符合他們這一年齡特點,因此在歌曲學唱中孩子們很喜歡。例如,在學習《加油干》時,通過讓幼兒想象打氣、干活等律動,使幼兒在邊唱邊做的過程中,理解性地記憶歌詞。“好奇”是幼兒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兒的思維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使我的教育方法力爭生動形象,充滿情趣。
三、以新帶新,促進幼兒創造力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應該培養幼兒在自我探索中獲取知識,在自我探索中增強創造力。老師是孩子潛在能力的發掘者、引導者。因此,在音樂活動中,我注意啟迪幼兒的形象思維來創造性地表達歌曲的音樂形象。如歌曲《我喜歡爸爸》,當孩子們會唱后,我就問孩子們:“怎樣才能把這首歌唱好呢?”有的孩子主張要唱得優美些,這樣才能表達爸爸對我們的愛;有的孩子說,要唱得有力些才能感覺到爸爸的力量。在稚氣、動聽的童聲中,我感受到了孩子們對于音樂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愉快的情緒中我適當給以技能技巧上的指導,如發聲、節奏、力度等方面,但這些指導的目的是讓幼兒更好地按自己的意愿表達音樂和表現自己。
另外,我讓幼兒給熟悉的歌曲增編新的歌詞或改變部分歌詞,這既能提高幼兒唱歌的興趣,也有利于對幼兒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如針對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創編時需要的有關生活經驗等事先在其他活動中進行準備,以便幼兒能將注意力集中于音樂的要求和創造的樂趣上。在創編歌曲中幼兒的“求異思維”得到了發展,孩子們常常會叫“老師,我又想出來了”“老師,我又想到了”……他們在創編中,獲得的經驗在不斷提升,思維在不斷碰撞,這種想象力和創造性就需要老師去發現、去鼓勵培養和發展。
乘著音樂的翅膀,讓音樂走進孩子們的心中,放飛幼兒心靈,享受生活,享受音樂,讓幼兒生活更美好!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桃源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