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臘先
摘 要:文章簡要介紹了模式和教學模式、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含義,并分析了已有的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然后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詳細介紹了探究性信息化課堂模式的內涵、理論依據以及具體的操作流程。
關鍵詞: 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探究性教學模式
如何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是當前教育技術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如何構建有效的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是各學校教學改革的熱點之一。
一、教學模式的內涵
模式,指事物的標準樣式。我們認為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圍繞教育教學主題而構建的比較穩定且簡明的教學結構理論框架及其與之相對應的具體可操作的教學活動流程范式。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新動力、新手段。原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6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深入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組織建設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推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共享,探索信息技術支撐的教育服務供給新模式。
目前,對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模式的定義比較典型的有以下三種:
黑龍江電化教育館苑永波教授認為:“信息化教學模式是根據現代化教學環境中信息的傳遞方式和學生對知識信息加工的心理過程,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支持,調動盡可能多的教學媒體、信息資源,構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學生能夠真正成為知識信息的主動建構者,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1]”。
江西師范大學鐘志賢博士認為:“信息化教學模式是教學模式在信息化時代條件下的新發展,是基于技術的教學模式或數字化、信息化學習模式。信息化教學模式是指技術支持的教學活動結構和教學方式。它是技術豐富的教學環境;是直接建立在學習環境設計理論與實踐框架基礎上,包含相關教學策略和方法的教學模型[2]”。
西北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南國農認為:“所謂信息化教學模式,就是指在現代教學思想和理論指導下,師生之間運用現代教育媒體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教學策略、結構和程序的活動范型[3]”。
上述模式,它們分別從不同角度揭示了教學模式這一術語的含義,雖然立足點各有不同,但都是圍繞信息技術這一教學環境展開的教學方法論。
我們認為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是基于技術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已經從單純的輔助工具轉變為支持學生學習的環境條件,是一個具有網絡結構的模式體系。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旨在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模式。
二、探究性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
(一)探究式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的定義
探究性信息化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借助信息技術的輔助作用,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當前教學內容中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標準中關于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
(二)理論依據
杜威從實用主義立場出發,認為社會發展變幻莫測,充滿危險,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安定性。因而,“實用效果有用與否”就成為一切知識是否是真理的標準。他認為世界不存在永恒的真理,人在不確定的世界能延續下來不是靠“所謂的真理”,而是靠不斷改造的經驗,從根本上說是憑借著探究能力。
(三)探究性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操作流程
這種教學模式通常將課堂教學分為五個步驟,即:“創設情境—思考討論—實踐探究—意義構建—自我評價?!?/p>
第一步,創設情境。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熟悉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產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探究欲望。
第二步,思考討論。教師應及時提出富有啟發性而且能涵蓋當前教學知識點的若干問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引發學生的思考。
第三步,實踐探究。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猜測、驗證、推理等活動,自己去探索新知的途徑,對獲取新知的活動過程進行真實體驗、發現,提出并解決有關的問題,使學生在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
第四步,意義構建。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得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之后,再和同伴或者小組成員交流自己的觀點,最后達成共識,得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從而完成知識的構建。
第五步,自我評價。通過練習,學生進一步掌握了知識、形成了技能、發展了智能、挖掘了創新潛能,真正實現了有價值的學習。
三、探究性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案例及分析
(一)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教學片段
【第一步,創設情境】
(1)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角的有關知識。
(2)我們二年級就已經學習了角,關于角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呢?
【第二步,思考討論】
1. 教師巧設陷阱,引發認知沖突,讓學生了解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
(1)既然角是有大小的,看一看,比比這兩個角誰大?(課件出示∠1和∠2)
(2)這兩個角呢?(出示∠3和∠4)
(3)你們為什么會出現幾種不同的答案呢?
(4)現在老師增加條件,再請大家觀察比較,到底哪個大些呢?
(5)這種想法到底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將兩個圖形重疊在一塊兒,∠3小,∠4大。)
(6)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7)兩個小角到底是不是一樣大呢?
2. 小結
老師給的小角的標準不一樣,導致了我們判斷的錯誤,看來要想準確地比較出兩個角的大小,就要用統一標準的角來度量。
【第三步,實踐探究】
1. 認識1°的角
(1)到底這統一標準的角是多大合適呢?課件出示資料(配音):幾百年前,人們發現地球繞著太陽旋轉的軌跡是近似的橢圓形。但是當時的天文科學不發達,人們認為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不是現在的365天,而是360天,所以他們把圓周平均分成了360份,定義其中的1份所對的圓心角為1度,這個度就是我們用來計量角的單位。
(2)(板書:度)用°表示,1度我們可以簡寫為1°,讀作1度。
2. 認識幾度的角,體驗簡化量角器的必要
(1)這是1°的角,整個圓有多少個這樣的1°呢?(360個)半圓呢?(180個)估一估這是幾度的角呢?(5°)你是怎么想的?是不是呢?
(2)(課件演示) 請你們數一數這是幾度的角呢?(出示一個22°的角)有什么感覺?
3. 體驗在簡化的量角器上標上數字的必要性
(1)為了使量角器簡約和美觀,我們把它簡化一下。(課件出示簡化的量角器)現在清楚多了吧!你們知道這個角幾度?(課件閃爍10°的角)這個角是幾呢?(課件閃爍5°的角)再來看這個角是多少度?
(2)(課件出示55°的角),從哪里數起?我們一起用手來演示一下。這個角又是多少度?(課件出示125°的角)每個角我們都要數了以后才能知道它的大小,怎么樣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大小來?
【第四步,意義構建】
1. 完善量角器的建構
怎樣很快讀出角的度數嗎?(課件出示一個開口向右50°的角)這個角呢?(課件出示一個開口向左的30°的角)
(1)我們一起來數一數,這個30°能從這圈刻度上直接讀出來嗎?如果能想個辦法讀出來那該多好啊!
(2)這就是我們現在專門用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板書)
2. 介紹量角器各部分名稱
在這個量角器上,所有小角頂點集中的這一點我們把它叫作量角器的中心,這圈刻度叫內圈刻度,這一圈叫做外圈刻度。同學們找找看,內圈的0°在哪里,外圈的0°呢?0度所對的刻度線叫做0°刻度線。
3. 認識手中的量角器
4. 使用量角器,掌握測量方法
(1)量角器上有兩圈刻度,到底該讀哪圈刻度,你會讀了嗎?請同學們拿出題卡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填出每個角的度數。
(2)請同學們用自己總結出來的方法量角。
【第五步,自我評價】
今天這節課我們又學習了角的什么知識???學會了量角的大小有什么用呢?在哪些方面可以用到?
(二)案例評析
《角的度量》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內容之一,是小學階段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的重點內容。《角的度量》作為一節典型的“技能課”,傳統教學大多數教師采用“講解示范—模仿操作—強化練習”的程序進行教學活動,導致效果不佳,而采用上述探究性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能明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本案例較好地體現了“主導-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理論。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創設情境、啟發思考、實踐探究、意義構建等環節中得到了較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則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形成方案、協作探究等環節中得到了較突出的體現。本案例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助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巧用多媒體課件,設置陷阱體會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用觀察法比較∠1和∠2的大小,再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用重疊法證明確實是∠2大,∠3和∠4是差別不大的兩個角,學生用觀察法不太好比較,這時教師適時增加條件,設置陷阱,從而引出要想正確地比較出兩個角的大小,就要用統一標準的角來度量,這一問題情境的創設旨在讓學生體會統一測量標準的必要性。
2. 巧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成為知識和工具的發明者
教師通過動態建構來引導學生進行對量角器的再創造,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的原理,在建構工具的同時建構方法。教師把學生提升為了知識和工具的發明者,重點讓學生經歷量角器的創造過程,分成六步來幫助他們實現這一創造。第一步,讓學生了解角的單位產生的過程。學生在動態的畫面中清楚地看到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60份,定義其中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為1度的過程。同時通過課件閃爍不同位置的1°角,幫助學生在腦海里形成1°角的表象。第二步,讓學生體驗簡化量角器的必要。有了數5°角的經驗,再讓學生數一個21°的角,學生答案不一,原因可能是線太多,密密麻麻數起來不方便,從而想到有必要簡化一下。第三步,讓學生在高度簡約化的量角器上找角,初步體會量角器就是單位小角的集合,所有小角的頂點都集中在一點。繼續讓學生形成5°和10°角的表象。第四步,通過讓學生數一個55°和一個125°的角,學生體驗到數的麻煩,從而想到標上數字,量角器也在進一步完善。第五步,一個反向30°角的出現,讓學生發現不能從現有的工具上直接讀出刻度。專門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就被學生創造出來了。第六步,利用多媒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的特點介紹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稱。
3. 巧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積累活動經驗,形成技能
角的度量屬于操作技能知識,也屬于程序性知識學習范疇,而程序性知識是一種研究“怎么做的”的知識。學生在清楚了解量角器的構造后,已經有了一定的活動經驗,教師再通過一個讀角和猜角的練習,繼續幫助學生在腦子里形成量角的表象。這樣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操作的要領和方法,提高了量角的技能水平,而且有效幫助學生積累了活動經驗,形成技能 。
4. 巧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師幫助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通過多媒體展示生活中量角的例子,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受到量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睛觀察生活的意識和習慣,體會數學的價值,學生的情感也得到了提升。
探究性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教學理論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方法論,理解現代教學理論,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在探究性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的輔助作用,既能營造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知識,也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苑永波.信息化教學模式與傳統教 學模式的比較[J].中國電化教育, 2001,(8):27.
[2] 南國農.信息化教育概論[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鐘志賢.信息化教學模式[M].北京:北 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湖南省桃源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