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美
摘 要:本文通過對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城郊結合部學校現狀的調查,分析了習作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找出了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并進行了比較有針對性的對策研究,對教師專業素養和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有較高的指導價值。
關鍵詞:城郊結合部學校;習作教學;問題與對策
隨著城市的迅速擴展,一些學校的地理位置從農村變為城鄉夾縫地帶,這就是城鄉結合部學校。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城鄉結合部學校得到了發展,語文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和困惑。本文是對城鄉結合部學校習作教學的一些調查、分析和研究。
一、問題調查
1. 城鄉結合部學生來源復雜,家長文化層次差異大
學生大多為進城務工或經商的農民工子弟和留守兒童。他們跟隨父母或祖輩來到城市,生活環境和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但并不寬裕的經濟基礎、文化、觀念的差異使他們無法馬上真正融入城市。表現在:學生語文基本素養和學習能力跟城區孩子比,有較大差距,尤其是習作興趣低,有畏難情緒。
2. 學生習作內容單調貧乏
他們的習作既缺乏農村生活的淳樸、感動,又缺乏城市生活的豐富、現代;既缺乏童年生活的靈動、情趣,又缺乏學生的真情、個性。習作內容陳舊、枯燥,甚至一部分學生存在內容雷同的習作,出現多年數次寫同一題材的人、事、景、物的現象,學生習作不是用來表現生活、交流思想、傳達情感,而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習作任務,挖空心思地編作文。
3. 習作形式單一,沒有豐富多彩的練習形式
學生往往局限于每學期幾篇“積累、運用”中的訓練,幾乎沒有寫日記、小練筆等習慣。大多是老師在黑板上出示一個習作題目或交待清楚要求,然后就是“打草稿—謄抄—交習作”三部曲。學生缺少嘗試各種形式的、生動有趣的練習。
4. 學生習作的依賴性很強,把習作看得艱難、神秘
習作時,學生總希望老師指導細些,更細些,最好自己能借到幾篇相同題目的作文來看看,然后“依葫蘆畫瓢”,否則就無從下筆。這種心理的成因也有著它的必然性。小學生開始習作時總有例文和下水文作參考,這樣逐漸形成了依賴心理。
5. 學生課外閱讀面窄,閱讀量小
受地域位置、家長觀念和家庭氛圍等因素的影響,學生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缺少閱讀積累,語言貧乏,表達能力低,很難達到“內容具體,寫出真情實感”的習作要求。
二、原因分析
1. 學生方面的分析
(1)學生生活單調,休閑方式日趨簡單化。他們的生活空間越來越狹窄,沒有自己的空閑時間,沒有與社會、與大自然充分親密的接觸,對周圍的事物每天司空見慣,缺少觀察與研究,逐漸淡化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對事物的好奇心。生活素材的積累逐漸削弱了,寫起習作來往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2)孩子們學習負擔重,幾乎成了學習的機器,失去了很多童年的趣味和快樂,他們對學習缺乏興趣,把學習當成一種不得不完成的任務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孩子們缺乏愛生活、愛想象、愛寫作的激情。
2. 教師教學情況分析
(1)教師對習作教學要求不明確。學生寫作能力到底在各個學段要達到什么要求,教師不夠明晰。教學還存在拔高要求的現象:三年級教師大多數直接命題給學生,而且忽視片斷練習;高年級規定要達到500字,而且選材要新,主題要突出,前后要照應等,要求面面俱到,使得學生不知從何下手。于是,年級間銜接坡度較大,出現斷裂層。另外,在一、二年級只重視識字教學,忽視說話、寫話能力的培養,也是其中原因之一。而五、六年級習作訓練內容和形式陳舊單調,沒有激發起學生興趣和熱情。
(2)教師對習作教學缺乏深入研究。教師在習作訓練中普遍存在重教法、輕學法的傾向,只注意研究習作如何出題、如何評改等,對學生不懂觀察生活、不會捕捉習作題材、害怕習作等問題,卻缺少研究。
(3)教師的習作講評缺位。由于城鄉結合部學校班額很大,教師的習作評改量也很大,學生的習作只能匆匆翻閱一下,來不及仔細評改。這樣就把指導、講評的環節給丟失了,沒有達到評改習作促進水平提高的目的。
三、對策研究
1. 樹立大語文教學觀
“生活即語文。”葉圣陶先生曾提出:“要寫出誠實的話,非由衷之言不發,非真情實感不寫。”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必須教會學生寫真話,抒真情,“作文即做人”,促使學生從內心出發想寫,寫自己想寫的,寫自己所喜歡的和追求的,促進他們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的發展。
2. 開發生活資源,挖掘習作素材
“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源源不斷地獲得習作素材,解決“無米下鍋”的困苦。①關注家庭、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如:爺爺學上網,外婆家的新廚房等話題。②留心校園生活。通過表演課本劇、科幻繪畫、游戲、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活動后動手習作,讓作文充滿情趣。③走進城市,走向自然。“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寫我心”。引導學生去體驗鄉村的生活和勞動,介紹家鄉的風土人情,夸一夸勤勞樸實的父老鄉親,贊一贊建設家鄉的的優秀人物;帶領學生參觀、游覽,寫一寫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抒發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情感;引領學生親近花草蟲魚、山河湖泊,觀賞日月星辰、風雪雨露,陶冶情操,寫出文理兼美的好習作。
3. 引導學生閱讀積累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①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挖掘利于學生習作訓練的讀寫結合點,以文本為憑借,搭建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橋梁,進行說和寫的拓展與遷移,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②加強課外閱讀,培養良好的閱讀與積累的習慣。教師要多向家長宣傳,取得他們的支持,共同創設書香氛圍。要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從而達到課中悟寫,讀中導寫,以讀促寫的教學效果。
4. 創設情境,開放習作形式,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要變“課堂作文”為“生活作文”,將學生的體驗活動、社會實踐活動、思想教育活動等各種有益的活動和習作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萌發習作欲望,變“要我寫”為“我要寫”,讓學生感受到習作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
5. 改良習作評價模式,以評導寫,以評促寫
教師要進行多元評價,具體指導,還要抓住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進行激勵。如采用星級評價、朗讀展示、編寫學生習作集、設立班級“諾貝爾文學獎”、當小記者等形式,激發習作熱情,讓所有的學生都獲得成功的愉悅,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以上是筆者對城鄉結合部學校習作教學的管窺之見。如何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還有待于廣大語文教師去探討。
(作者單位: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城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