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華
閱讀不僅有利于開拓幼兒的視野,陶冶幼兒的情操,而且是幼兒積累語言,豐富知識的基礎。幼兒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早期閱讀教育的關鍵?!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培養其閱讀技能?!苯鼉赡陙恚鶕變簣@的生長環境和現有水平,我們在閱讀興趣、閱讀能力、閱讀水平等方面作了很多努力,極力探索出符合幼兒個性特點的閱讀指導策略,營造溫馨的閱讀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在開展閱讀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圍繞閱讀的品質和表達進行個案跟蹤觀察、記錄、分析,根據幼兒的個別化需要,提出有效的對策,提高閱讀的有效性,使幼兒主動、快樂閱讀。
一、個案分析
個案1:
1. 觀察對象
涵楷(化名),男,7歲。
2. 背景分析
既活潑又內向,當他主動和你說話時,會告訴你許多自己發生的事情,詞匯量豐富。相反,他回避別人的主動詢問,也不愿意回答問題,會表現出害羞或者害怕的情況。
3. 閱讀活動中的行為表現
觀察札記一:
欣賞完繪本故事《爺爺一定有辦法》,老師要求孩子們自己安靜地看書,卻意外地發現涵楷一邊看書一邊模仿著媽媽的語氣:“約瑟,看看你的背心!上面沾了膠,又黏著顏料,真該把它丟了!……”仔細聽,他竟能夠把整個故事完整地講述出來,并且跟每一頁的圖片相匹配。我豎起大拇指說:“涵楷真能干!”他滿足地笑了。當老師提出問題讓他在集體面前講述時,他時不時地起立,欲言又止。
觀察札記二:
“寶貝書吧”里的孩子們正在閱讀《背著蛋殼的小雞》。涵楷專心地翻看著僅僅兩頁的畫面,看著看著,自言自語起來:“小老鼠在想什么呢?白貓和花貓知道嗎?不知道,所以……”我走近一看才知道,他看完了《背著蛋殼的小雞》故事后開始翻閱圖書后面的內容,于是他一頁一頁地翻看,一頁一頁地將不同內容、毫不相干的圖畫當成了一個故事,用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語言講述出來。仔細聽下去:“白貓和花貓很累了,魚也不見了,這時它們看見小兔哭著拉著媽媽的衣服,原來小兔也不開心呀……”
4. 幼兒行為表現分析
涵楷在閱讀活動中的表現是:在沒有旁人干擾的情況下能自主、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看法,但是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和在集體面前表達時,卻表現為不自信,他之所以不回答是因為他害怕說不上來;他之所以欲言又止,是因為他害怕說錯了。而從他講故事的舉動來看,實際上他能看懂讀本的內容并清楚連貫地表達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也很希望有人能夠傾聽他的表達并作出積極的回應。
而在區域活動中可以看出,在他的小腦袋里其實裝滿了許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并且可以確定的是,在孩子的心中,這些奇怪的想法總是有道理的。可見,他是一個善于思考、思維活躍、外向卻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個案2:
1. 觀察對象
念念(化名),女,5歲。
2. 背景分析
性格內向、比較害羞,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喜歡閱讀,閱讀時很投入,但是缺乏想象力。
3. 閱讀活動中的行為表現
在繪本活動《好餓的小蛇》中,念念自始至終都能夠認真地觀察每一幅圖畫,每當老師提出問題時,她總是把小手舉得低低的,老師請她回答問題,她表現出害羞的表情,許久不敢做聲,只是站著。當老師讓小朋友模仿小蛇吃水果的動作“啊嗚,咕嘟”時,念念低著頭偷偷地看了看旁邊的小朋友,做了象征性的比劃,很害羞……
4. 幼兒行為表現分析
念念內向、比較害羞的性格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她在集體面前的表現欲。所以,在閱讀活動《好餓的小蛇》中,念念雖然對于該活動表現出很強的興趣,但是對于老師的提問,雖不時地舉手,卻不敢做聲,只是站著。
個案3:
1. 觀察對象
連熠(化名),男,5歲。
2. 背景分析
一個調皮的小男孩,識字量多,口語表達能力發展一般,對閱讀活動有興趣,但不愿意在集體面前表達。
3. 閱讀活動中的行為表現
午餐過后,連熠從書架上拿了一本繪本,然后坐到座位上看了起來,邊上的一位同學把腦袋伸過來也想看,連熠看了看他,說:“我們一起看吧!”于是,兩個人一起看了起來。連熠一邊盯著繪本中的文字,一邊對同學說著繪本里的故事,還不時地笑著。一本繪本看完了,連熠要去換書了,老師給他遞了一本沒有文字的繪本,連熠不停地翻著書,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了……
4. 幼兒行為表現分析
由于家長注重孩子的識字教育,久而久之連熠雖然對漢字的敏感性較強,但閱讀時對文字就產生了依賴性,造成了他只會根據文字來講述故事,然而脫離畫面使其想象力得不到很好發展,更無法從中享受閱讀的樂趣。
二、解決對策
1. 給孩子表達、表現的機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理解、交流、表達是語言領域的核心目標,也是孩子語言發展的方向,應多給他們在他人面前和集體面前主動表達的機會,如在小小廣播站、新聞播報、故事會中多安排他們講話,在游戲中多讓他們當節目主持人等,引導他們在眾人面前大膽介紹讀本的內容。有時也可以讓他們為讀本制造懸念,喚起其他幼兒閱讀的欲望等。間接贊賞他們,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鍛煉他們的膽量。即發揮優點,又克服不足,促進其朝著健康閱讀的方向發展。
教師在閱讀區活動時可采用陪讀的方式,針對畫面內容提簡單的問題,引導孩子觀察后大膽回答,指導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在閱讀活動中,教師選擇孩子熟悉的、喜歡的、能引起其聯想的事物或畫面,滿足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特點和心理需要,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通過鼓勵、表揚以及小組表演的方式讓孩子在集體面前表現,給予他們更多積極的評價。
2. 給孩子大膽推測的機會
閱讀前把文字“藏”起來,引導幼兒對故事內容以及故事里事件的發生發展和故事中角色的取向作出推測,可以幫助幼兒在未來的閱讀學習中,比較快速地理解閱讀內容。因此,在幼兒積累了一些閱讀經驗后,可引導幼兒在聽故事或看圖書時大膽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
(1)看圖書封面作出推測。童話故事書封面內容往往是整個故事的濃縮。為幼兒提供新圖書時,先引導幼兒觀察封面,根據故事封面上人物或動物的神態、動作、情景,猜測圖書內容,引發幼兒的閱讀欲望,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中班上冊早期閱讀《笨狼阿灰》時,先出示故事的封面,引導幼兒看看封面上畫了些什么,然后鼓勵幼兒根據封面上內容進行推測:“狼和小松鼠、小公雞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為什么故事的名字會叫‘笨狼阿灰呢?”鼓勵他們大膽推測。孩子們有的說:“因為狼很笨,每次抓到小雞后又讓它跑了?!庇械恼f:“狼抓小雞的時候被小雞用尖尖的嘴巴啄了?!币灿械恼f:“它要去踩小松鼠自己卻摔了一跤,它上了小公雞和小松鼠的當了……”在孩子們的推測達到高潮時,告訴他們:“你們猜的都有可能,秘密就藏在書里,請小朋友到書中去尋找秘密。”幼兒好奇好勝的火花被點燃起來,他們渴望從書中找到秘密,變“要我讀”為“我要讀”,充分調動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推測與揭秘,理解故事內容,體驗閱讀的樂趣。
(2)在故事發展的轉折處作出推測。讓幼兒帶著對故事情節發生、發展的推測進入閱讀并得到了驗證,能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拓展其思維,而且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會更深刻、更全面。如在教學大班下冊語言領域中《去年的樹》時,在故事情節發展的轉折點“樹和鳥兒告別,并約定明年再見”時暫停,讓幼兒對故事后面可能發生的事作出推測,如“鳥兒會回來找樹嗎?鳥兒回來找樹時可能會發生什么事?它會怎樣做?結果會怎樣?”鼓勵幼兒大膽推測,互相交流,然后再向幼兒展現故事的后半部分,讓幼兒充分感受作品中鳥的形象以及鳥和樹之間忠誠的友誼,同時還讓幼兒懂得了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
3. 給幼兒積極反思的機會
幼兒對閱讀內容反思的過程就是對文學作品理解程度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這個過程,將有利于幼兒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因此,在幼兒聽故事或看圖書的過程中,應啟發幼兒對故事里發生的事情和故事中的角色產生種種思考。如教學中班上冊語言領域中《膽小先生》時,幼兒聽完故事后,整合故事內容時引導他們反思:“為什么大老鼠敢一次又一次地向膽小先生提出換房呢?膽小先生為什么一次次同意換房呢?膽小先生是個什么樣的人?他最后有什么變化,為什么?”引導幼兒對以上問題進行反思后,故事中膽小先生的角色凸顯而出,故事發生的前因后果也就一目了然了,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提升到更深的層次,他們被生動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從而提高幼兒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幼兒閱讀經驗是量的積累,而反思卻是質的飛躍。
4. 給孩子大膽質疑的機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不學無以質疑,不問無以解疑?!辟|疑是孩子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種積極表現。在幼兒聽完故事或看完圖書之后,進行整合的閱讀理解過程中,要多引導他們養成質疑閱讀內容的習慣,問問為什么這個人會這樣,為什么這件事會發生。養成思考“為什么”的習慣,有助于幼兒在閱讀時尋找到事件發生發展的原因,比較深入準確地理解閱讀內容。如在學大班下冊語言領域中《白雪公主》時,讓幼兒熟悉內容后,引導幼兒對故事中漂亮的主人公白雪公主的形象產生質疑,如教學“白雪公主可愛嗎?她為什么老上當呢?你喜歡白雪公主嗎?為什么?”又如類似題材的童話故事《金雞冠的公雞》,也可引導幼兒質疑:“為什么公雞老是上狐貍的當呢?”通過質疑解疑,幼兒懂得了白雪公主和公雞如果能聽人勸告就不會老上當受騙了,充分挖掘了作品的寓意,感受到了作品中所蘊含的善與惡、美與丑。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只要我們老師細致觀察,發現其身上的閃光點,并為其需要創設條件,在他們的成長路上做好引導者,那么,他們必然會加倍發光發亮,成為閃亮的新星!
(作者單位:福建省仙游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