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石秋
我想如果要對我國古代散文的人氣與普及率做一個評選的話,《岳陽樓記》肯定高居榜首。且不說它匠心獨運的構(gòu)思、短小精悍的篇幅、精美絕倫的詞采、亦駢亦散的句式、朗朗上口的韻律,也不說它在各類選本中出現(xiàn)的高頻率,特別是在中學(xué)語文教材中的恒久的影響力,單是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就足以氣吞寰宇,顛倒蒼生,與天地而同壽,共三光而永光,想不家喻戶曉都不可能。
其實岳陽樓遠沒有這般的雄偉,盡管也曾是“樓觀岳陽盡”,但在江南三大名樓之中,黃鶴樓五層,滕王閣七層,岳陽樓才三層,堪稱三兄弟中的矮個子。洞庭湖也并沒有那般的壯闊,盡管確實是“銜遠山,吞長江”,但在大詩人李白的心中還是不無“刬卻君山好”的遺憾,繼而涌起“平鋪湘水流”的愿望,而綿綿漢水、浩浩贛江同樣也能吞吐長江。岳陽樓的建筑與修繕歷史也并不是一直那么的高大上,它最初只不過是東吳大將檢閱水軍的閱兵臺,唐代以后的興盛在大多數(shù)時候也只不過是成為了失意文人排愁解悶、吟風(fēng)弄月好去處而已,甚至連滕子京的重修岳陽樓也有展示自己的政績,為自己的謫守巴陵鳴不平的成分,他請范仲淹作記自然也不乏借名人自高之意。但是自范仲淹《岳陽樓記》一出,岳陽樓立即超塵拔俗,名高天下,伴“先憂后樂”的深邃主題一道成為了我們民族永遠的道德典范,精神圖騰。大詩人杜甫曾經(jīng)以“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的名句來形容唐代畫馬大師曹霸的神乎其技,借用此意來形容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恰如其分——此“記”一出,天下之“記”誰與爭鋒!
大學(xué)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將“境界”列為至上,認為“有境界自由高格”,詞如此,文如此,人更是如此。人們常說,血性文章血寫成,這里的血是血性,就是做人的境界,只有真正地胸懷乾坤,心系天下,才可能氣吞寰宇,震撼人心。
據(jù)可靠的歷史資料記載,范仲淹并沒有到過岳陽,更沒有登過岳陽樓,他創(chuàng)作的最直觀的素材就是滕子京的來信及隨信附來的《洞庭晚秋圖》。更加特別的是,此時正值“慶歷新政”失敗,范仲淹自己也正被貶謫鄧州,不僅他為之苦苦奮斗的改革理想被無情的扼殺,他自己的身體也很是不佳,以至僅僅幾年之后就病死在被貶謫饒州的赴任途中,不僅當時朝野震動,至今還讓人感嘆唏噓。但是接信之后,范仲淹覽圖沉思,還是心潮激蕩,思緒翻滾,借題發(fā)揮,盡吐心中塊壘,盡展心中丘壑,一鼓作氣地寫下了這篇千古雄文。
是什么促成了范仲淹如此高屋建瓴、震古爍今的大爆發(fā)呢?請記只是契機,文章本身也只是物質(zhì)外殼,內(nèi)心思想的沉淀必然釋放才是根本原因。此時生活中的一幕一幕必然會飄過腦海,涌上心頭,也許是在想他2歲而孤,“劃粥割齏”,刻苦厲學(xué),卻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在書中尋求精神的快樂與興家報國的本領(lǐng)?也許是在想他做新化縣令時,冒著被海潮卷走的危險堅守治水工程,筑成連綿數(shù)百里的悠長海堤,讓往年流離失所的數(shù)千民戶重返家園?也許是在想為端正朝綱,不惜置身家性命為不顧,3次彈劾當權(quán)奸相呂夷簡而多次被貶?也許是在想他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征討副使之時,“燕然未勒歸無計”,為改善某些軍事制度與戰(zhàn)略措施而嘔心瀝血,傾盡“將軍白發(fā)征夫淚”使西線邊防穩(wěn)固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也許是想起了“寧溘死以流亡兮”“哀民生之多艱”的屈原,想起了“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藺相如,想起了遲暮之年面對“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涼苦境,仍在“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的杜甫……半生奮斗,萬千往事,無數(shù)先賢,激活了范仲淹心中久久錘煉的生命之歌,才造就了這動人心魄的千古華章,中華民族思想與道德史上的巍巍高峰。
人生應(yīng)該怎樣度過,這是人類歷史上永恒的思考題,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成為它的考生,結(jié)果如何要由很多因素來決定,但家國情懷、天下意識肯定是境界高下的重要分水嶺。我們這片求索精神的沃土,憂樂精神的搖籃,駱駝精神的發(fā)祥地,究竟怎樣去續(xù)寫自己的傳奇,也許只有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征途上,在建設(shè)“一極三宜”不斷實踐中去書寫自己的答案了。
(作者單位:湖南省岳陽市第一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