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魁
一、實施背景
作為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創業教育長期停留在“創業教育就是創辦企業的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自己當老板的教育”的片面、簡單認識中,成了只面向少數學生的“精英教育”“特殊教育”。習近平在2014年度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樹立正確人才觀,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李克強在中國科學院和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考察時強調:“當今時代,創業創新不再是少數人的專業,而是多數人的機會。”劉延東在第三屆國際職業教育技術交流大會致辭中指出,職業教育作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會”的教育。由此可見,傳統的創業教育思維必須進行重新定位,將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個學生創新創業基礎能力提升作為中等職業教育的基本指針。湖南省祁陽縣職業中專學校充分利用位于縣工業園中心地帶的地理優勢,將創業教育全方位地嵌入與園區企業的合作之中,積極開展全員創業教育探索。
二、工作過程
根據園區發展規劃,結合以往創業教育的經驗,學校制訂了“三步走”的新版創業教育發展規劃。
1. 第一步:確定機制,為全員創業教育打基礎
工業園開始籌建的時候,盡管百業待興,但縣委、政府主要領導對學校提出校企合作的戰略構想表示了高度肯定,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的意見》,通過政策支持使偌大的工業園實實在在成為學生接受就業鍛煉和進行創業教育的實踐基地。
(1)打造師資共同體。按照合作意向,園區企業每年接納一定數量的教師到企業進行生產實踐,學校從企業聘任一定比例的兼職教師,校企互聘的“雙身份教師”機制,給學生提供更直接、有效的創業經驗和技術指點。
(2)構建專業共同體。學校根據園區人才需求方向,對原有專業進行調整,逐步形成以數控技術應用專業、電子與信息技術專業、服裝設計與工藝、現代農藝專業等為主體的專業群。專業開設盡量做到與園區需求一致,增大了專業合作及學生就近就業的可行性。
(3)推行教學共同體。與園區企業開辦12個訂單辦學班,課程設置、師資安排等均由雙方共同確定,貼近市場發展需求。學生的技能考核由企業直接考核或引入第三方評價,極大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踐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提升。
2. 第二步:無縫對接,將全員創業教育引向深入
合作機制確定以后,學校便充分利用工業園這一巨大教育平臺,將全員創業教育不斷推向深入。
(1)將生產車間變成教學課堂。園區大部分企業都承諾根據需要向學校開放生產現場,供學生學習、觀摩等。學校還與17家企業合作建立了正式實習實訓基地,每個專業至少有一個對應的企業可供學生進行實習實訓。
(2)將企業研發室變成創業培訓室。企業有實踐經驗和研發條件,教師有雄厚的理論知識,學生有敢想敢為的創造靈感,學校跟美聲光電等五家企業嘗試建立了共同研發機制,使三者優勢互補,在促進企業創效增收的同時,師生的創業創造經驗也得以不斷提升。
(3)請企業老板、骨干當創業導師。學校還有選擇性地聘請一些企業老板或技術骨干當創業導師,定期安排學生進行跟班學習,一對一地接受創業教育熏陶和指導。
(4)用免費代加工錘煉學生創業技能。利用四家校辦工廠和部分實訓室,主動爭取為太平洋服飾、美聲光電等三家園區企業提供免費的代加工服務。生產過程的員工隊伍管理、質量監控等盡量指導學生完成,用完全企業化的環境錘煉學生實踐創業技能。
(5)為學生成長和創業提供后續支持。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生與園區企業有一定的感情基礎,企業的發展也需要不斷補充新生力量,很多學生畢業后都樂意留在園區發展。學校和企業對這部分學生制訂進一步培養措施,為他們的不斷成長和日后自主創業提供更多幫助。近五年,已有1850名學生留在園區各企業發展。擔任中層管理人員的有398人,12人協助家庭在園區開始獨立創業。
3. 第三步:對接園區需要進行實體創業鍛煉
園區數萬計的員工群需要完善和足夠的后勤支持服務,這為師生提供了難得的創業實踐機遇。學校利用難得的地理優勢和極佳商機,將鄰近園區、整條街的門面房全部開辟為師生創業基地,作為進行創業實踐教育的流動站。
在基本定位上,學校不走一般學生創業園模式,不以贏利為目的,而是將全員參與放在首位。按照“一店對應一個專業、一個項目就是一個基地”的原則,除了指導教師固定之外,學生實行定期輪換制。
三、主要成效
將創業教育嵌入校企合作的全過程,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對保障地方經濟發展需要,提高學校辦學吸引力均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全員創業教育面向所有學生進行創業精神、創業理想和創業斗志教育,激活了多數學生的自信,精神面貌和整個校紀校風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實施全員創業教育后,學生技能抽查的優秀率和合格率大為提高。近三年來,學生參加技能競賽或創業大賽獲省及省以上獎勵有27人次,超過過去10年的總和。
(作者單位:湖南省祁陽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