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殿飛
[摘 要]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網絡化時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給教學帶來了生機,也帶來了沖擊和挑戰。本文通過研究信息化環境對教學改革帶來的影響得到三點啟示。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改革
目前,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字化聲像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迅速崛起和廣泛應用,對原始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再次引發了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的革命性變革。面對如此巨大的挑戰,認真研究信息化環境對教學改革的影響對加快發展教育事業,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以信息化環境為契機,促進教學改革觀念的更新
20世紀末期,美國人珍尼特·沃斯的一本《學習的革命》,掀起了一場世界范圍的學習的革命。這本書之所以會在全世界掀起學習革命的波瀾,就在于它提倡創新、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策劃創新。因此,對于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教育改革觀念的創新也勢在必行。首先,教學方法要推陳出新,不能墨守成規。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教學手段、教學設施等方面的影響和限制,教學活動往往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忽視學生作為認知活動的主體地位,由此便形成了“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完全束縛了學生的思想,扼殺了他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學生的個性潛能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素質也不能全面提高,所以,在教學改革中我們必須改變傳統、落后的教學方法,大膽地采用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和實踐性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應用能力,以此來推進素質教育,其次,努力建立終身教育體系。21世紀是學習的社會,是知識經濟的社會。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終身教育的提出,將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國際競爭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關鍵因素。在新的世紀里,要大力推動教育改革和發展,使“終身學習”內化為自覺行為。
二、以信息化環境為龍頭,促進教學對象的全面發展
教學改革的主體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教學的施訓者和受訓者,即教師和學生。而信息環境下的教學改革必須統籌兼顧這兩個方面,使教師和學生雙方面產生積極的互動,謀求共同發展。首先,信息化環境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嚴格的要求。無論哪個學科、哪個專業的教師,均必須以信息技術為龍頭,具備計算機、網絡等高科技知識和綜合能力,實現自身知識和能力的全面發展,才能適應21世紀的教學改革的挑戰。例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新角色,不僅只是學生的引導者和促進者,也應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能夠和同學一起交流,一起討論。在與學生交流討論時,教師不能只是積極的旁觀,更應積極地參與,在參與中放下“師道尊、“嚴權威”心理,和學生一起學習探究,要牢記自己是和學生一起學習,只是學習小組中的一員不能以“傳授者”或是可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個學習者的身份,使學生認為教師是在與學生一起學習,認為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產生超越的自豪感。這一活動也是教學改苴的一種新模式,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的問題產生。比如:由于信息時代的迅速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是多渠道、多方面的,常常會讓教師和家長都自嘆不如。學生知道教師未必知道,學生的疑問教師也未必能解答。而“學生可以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但不能原諒他們的不學無術。”這是教育家馬卡連柯提出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能夠承認自己的不足與失誤,努力尋找學習的機會增強自身知識能力和素質。其次,以人為本,著眼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和最佳發展。新世紀呼喚教學改革同時也為構建一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具有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課程體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教學改革是以提高全國民族素質為目標的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實質是面向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個體”,提高學生的素養就必須化知識為智慧,積文化為品性。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雙基的訓練,發展學生的智慧和能力,而且要把基本要求同特殊要求結合起來,要把著眼全體同因材施教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機,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活動和學習。
三、以信息化環境為基礎,加快教學改革中資源的合理配置
教學資源,除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以外還包括教學信息資源、教學設備資源等。教師和學生要在信息化環境下合理的利用這些資源,一方面可以體現教學改革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教學質量產生質的飛躍。比如多媒體網絡教學環境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不僅可以使教師自身的知識和學術水平應有較大提高而且也豐富了教學的模式,變被動教學為主動教學,學生們不再是一對一的死板的教條式的學習,可以通過媒體和網絡接受更多的知識學習在于培養興趣,有了興趣的學習才能更加深入和自覺。因此,現代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模式的普及為教學信息資源和教學設備資源的重新配置,使得教師和學生獲取信息渠道更加暢通、快捷和便利同時也可以避免田于信息不通而造成的重復投資、重復建設、重復開發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提高教學信息資源和教學設備資源的利用效率。當然還要注意信息資源的正確利用。近年來,網絡的普及拉近了全世界人民的距離但是網絡給學生帶來了知識的同時也帶來了危害,使得學生、教師和家長對信息資源的發展和利用產生很大的質疑。所以合理的、正確的利用信息資源成為現實社會里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學校作為培養學生的基地,更應該重視信息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不能因為多媒體或者網絡帶來的問題而禁止學生接受新知識,要特別注意在這方面引導學生科學學習,科學生活。從而為新世紀我國的人才建設工程提供強大的后備力量和生力軍。
參考文獻:
[1]王萍,孫松林;教育信息化與教學模式的創新[J];長春大學學報;200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