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波
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知識的需求與日俱增,社會將關注的目光投向教育,同時對學校教育的期望也越來越高。辦人民滿意的優質教育成為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要辦好人民滿意的優質教育,教師則是關鍵所在,因此,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就成為當務之急。
一、影響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因素
教師業務能力強了,學校必然立于不敗之地,因此新發展呼吁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專業化發展也必將是強校之本。然而,當一系列的要求擺在教師面前時,我們不難看到一些毫無動靜的面孔。“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句流傳至今的名言,卻并沒有在教師專業成長的道路上得到體現。在部分教師的眼中,“成長”一詞,就是看看幾張教學光碟、聽聽幾節課、抄抄學習筆記等簡單、膚淺的行為。通過深入分析,我們發現導致教師“無心”成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點:
1. 觀念陳舊
課程改革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了好些年頭,要求素質教育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但當老師真正走上所謂的“素質教育”之路時,他們發現,多了素質,卻少了分數。面對諸多以分數論“英雄”的關口時,他們迷茫了。于是,“只要有分數,就有了一切”的想法就死灰復燃了。不少學校流傳著一句話:“學生的成績全憑教師的勤。”的確,教師勤抓,學生的成績便容易提高。殊不知,這只是短期效應,對于學生終身發展而言,無疑是一種善意的“摧殘”。有的學校為了提高畢業班的質量,統一要求教師加班加點,高耗低效“磨質量”;有的老師為了提高學生成績,超負布置作業,將學生的課余時間填得滿滿的。如此這般,學生沒有了活力,但卻有了能左右人命運的分數。差的學生也能見高分的這種片面的認識占據著部分教師的心理,就出現了教師專業化成長流于形式的尷尬局面。
2. 職業倦怠
據近年的一次“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顯示,49.70%的被調查教師有比較明顯的情緒衰竭,只有24.4%的被調查教師情緒衰竭程度較低或者沒有出現情緒衰竭的情況。由此可見,我們很大一部分教師對工作缺乏沖勁和動力,工作熱情隨著教齡的增長而不斷消減,“工作好壞無所謂,船到碼頭車到站”的不良心理充斥著部分教師的生活。
3. 現實矛盾
目前,隨著人們對教育關注度的提高,教師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僅有來自工作本身的,還有來自社會的。這導致一些教師在不堪重負、身心交瘁的情況下,或消極悲觀,對工作疲于應付;或千方百計“跳槽”,想方設法擺脫“困境”。加之“教而優則仕”的人才選拔機制,使得一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師遠離施展才能的三尺講臺,造成優質資源的浪費和流失。這些現象對在職教師都將產生或多或少的負面影響。
二、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1. 強化師德——鋪穩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石
大量的教育實踐證明,教師的職業道德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應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愛崗敬業、樂于奉獻,這些信念會激勵教師不斷積極主動地加強自身學習,這正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內因。為此,學校要引領教師學習教育法律法規,提高教師師德修養,規范教師師德行為,激發教師從教的積極性。要加強師德考核,把師德建設融于學生、家長、社會監督中,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家長座談會、教師座談會等,及時發現教師師德方面的問題。成立師德考核領導小組,對照《師德考核細則》對教師進行師德考核,并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建立師德檔案,與教師的評優晉級掛鉤,引領教師人人爭當“師德先進個人”和“師德標兵”,逐步提升教師師德水平。此外,學校領導要以身作則,加強思想引領、作風引領和人格引領,培養教師的敬業精神。在學校管理工作中,領導要首先研讀教師這本“無字的書”,要求教師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動給教師做出表率,并且應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之中,深入教學一線,實施深水作業,積極參加聽課、評課、教研教改等教學業務活動,用言行感化、帶動教師敬業愛崗的精神。
2. 培養引領——注入教師專業發展的活力
學校要把教師的培訓當作一項常規工作來抓,做到常抓常新。要形成“培訓是學校最好的福利”的共識,堅持把培訓當作教師的第一待遇和最好獎勵,把培訓作為學校長遠發展的一項“教育投資”,通過富有針對性的外出培訓,“買”觀念、“買”思想、“買”經驗,借專家的頭腦思考自己的問題、解決自己的問題。
學校要立足校情,以人為本,整合優質資源,創造性地開展校本培訓。堅持做到培訓內容系統化,如對教師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培訓和提高,對《課程標準》的學習培訓、課堂教學設計培訓、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等。堅持做到培訓模式多樣化,即個人學習與集中培訓相結合,綜合培訓和專業培訓相結合,理論培訓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通過以考代訓、以賽促訓,確保實效。力求實現培訓人員全覆蓋,即每位教師都是培訓的主體,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師的參與度,讓教師培訓教師,讓骨干帶動骨干,讓名師鍛煉名師。讓老師真正從行為、認知、情感上得到參與,使每位教師得到盡可能大的發展。
3. 教研推動——豐富教師專業發展的載體
現階段,在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校本教研無疑是一種既實用又有效的研究形式。在校本教研活動中,一方面,強化教研常規,制定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堅持開展常規性主題教研活動,認真落實集體備課,扎實開展形式多樣的賽課活動,使校本教研走進校園,扎根教學,聚焦課堂。另一方面,注重課堂引領。牢固樹立“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校本教研思想,做到“人人有課題,個個都是研究者”。同時,從校本問題中提煉研究專題,進而解決一線教學中熱點、難點問題。把教學研究專題和教師的日常教學實踐以及在職學習培訓融為一體,使之成為教師的一種職業生活方式,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4. 管理優化——營造教師專業發展的氛圍
學校如果總是強調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專業的成長就會受到制約,其專業水平就難以提高。教師專業的成長需要學校在管理方式上講究人性化管理,即對教師的管理要講究差異性,對青年教師和成熟型教師,對首席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和一般教師的要求要有區別,區別對待。學校可以引進競爭激勵機制,制定“層級式”評優選模、職務評聘制度,把教師專業成長中取得的成績(如教學論文的發表、課堂教學獲獎等)納入其中,適當加大獎勵幅度,使教師在工作中有想法、有盼頭,從而自覺地追求專業發展。
5. 反思跟進——蓄養教師專業發展的底氣
教學反思是教師對自己的實踐不斷進行總結、升華的過程,是一種全面的、深刻的、動態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過程。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但堅持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相反,一個教師如果缺乏反思意識,即使有二十年的工作經驗,也只是一年經驗的二十次重復。
第一,反思要全面,不能停留在一個方面。不能只是反思客觀原因,還要反思自己的主觀問題;不能只是反思自己教學技能,還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態度;不能只是反思工作的拼搏干勁,還要反思自己的學習精神。不能只是反思自己的經驗教訓,還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
第二,反思要深刻,不能停留在表面上。一次教育學生的失敗,一堂課出現了失誤,一場活動沒有達到預期目的,這些都是表面上的結果,其實里面原因中包含了許多本質的東西,因此要學會上升到理論性的高度去反思教學,這樣才會受益無窮。反思需要一種執著和專注的精神,一種永不滿足的對教育核心問題的逼近,要經常進行逆向思維,不斷地追問“為什么”,只有建立在這種精神之上的反思才有通透性,形成的思想才有生命力。
第三,反思還要注意在動態中把握教育教學工作的規律性。偶然的一件事不能說明問題,但是,一段時間內無數個“偶然”聯系在一起,就可能反映一些規律性的問題,如多次盛怒之下處理矛盾往往是失敗的,那就會告訴人們,教育工作也要修身養性,也要處理好質、量、度的關系。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推進素質教育、實施課程改革迫切需要教師的專業發展。只要我們用心謀劃,統籌兼顧,多管齊下,時刻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積極搭建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學校的發展必將步入良性循環的快車道,教師的工作必將與學習同行、和快樂做伴,在付出中贏得成功,在享受中收獲幸福……
(作者單位:甘肅省寧縣寧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