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什么樣的課才是好課?”這無疑是教育工作者永遠關心的話題。好課的形態各不相同,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也在變化,但無論如何變,核心精神是相通的。本期“現場”推介的“創課”中,孫建鋒老師用創意設置了耳目一新的場景,用激情啟發起學生真思考。上課是一門藝術,只有投入創造力才能激發創造力,只有投入真問題才能開啟真探索。希望“創課”能激發更多的教師投入教學藝術的鍛造中,過上更有意思、更有意義的課堂生活。
創課,就是把教學思想化為教學現實。其核心:“思想+現實”;其表征:從0到1,而非1到N,前者是首創,后者是克隆;其環節:創思想,創教材,創設計,創教學,創成思,創發表(六創一體、一體六創,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其測評:創思想——“真”,創教材——“做”,創設計——“好”,創教學——“美”,創反思——“妙”,創發表——“空”,即“思想真‘真”——“教材真‘做”——“設計真‘好”——“教學真‘美”——“反思真‘妙”——“發表真‘空”;其奧義:真字掛帥,統攝整體。
創課姓真,為什么?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一個人的精神越偉大,就越能發現人類具有的創造性。
2016年5月28日,我應邀到四川遂州外國語小學現場創課——《行動,才是最偉大的》。像近十幾年來以往任何創課一樣,真實,以“處女課”面世。
【片段一】
師:當你遇到“紅紅的”,怎么辦?
(播放微視頻:一位教師教一年級小朋友讀“兩顆星星黃黃的”,重復教了16遍,小朋友依然把“黃黃的”念成“紅紅的”。)
(那時那景,逗得學生哄堂大笑。)
師:初看,是心疼的倔強;回眸,是欲淚的心軟。沒有包醫百病的良藥,沒有包打天下的教法。但有從0到1的首創。你愿意做“從0到1”的首創,來教教這位小朋友嗎?
(有4位學生爭先恐后上臺。)
師:請你們到臺下約老師一起合作教教這位“紅紅的”。
(應邀上臺的有兩位校長、一位老師、一位記者,連同4位學生,一共“八位老師”。我扮演“紅紅的”。先是“四位學生老師”教我讀“黃黃的”,他們不厭其煩地領讀,讀得我口干舌燥;再是“四位應邀的老師”教我讀“黃黃的”,他們又是“寫拼音”、又是“做口型”“辨粉筆”,最終我還是“濤聲依舊”。)
……
師:也許多一扇視窗,就多一個世界;多一個頭腦,就多一重生命。
他山之石,可否攻玉?
【播放微視頻:國外體育課上,面對一個下肢健全、上肢殘障的綠衣男孩——體育老師“以長帶短”,讓他用腳“踩”運動小車后面托著的一個布片,他每踩到一次,就快樂地手足舞蹈。數學課上,仍然是這位綠衣男孩,殘障的上肢較不能清楚發音的嘴巴有“優長”,老師“以長帶短”,不是讓他讀出“9÷3”,而是讓他在iPad上用手“指”,指“成功”了,他就高興的“耶”!】
師:常言道,在哪里跌倒了——?
生:就在哪里爬起來!
師:不!(出示PPT)“換個地方爬起來。因為你的能力根本就不在那里。或許,改頭換面了,‘以長帶短了,就會柳暗花明了。”
(觀看視頻之后,現場邀請兩位老師:一個著黃色上衣,一個著紅上衣。請她們和同學再次合作共同教“我”。“整個教學團隊”依然固守口口相授的辦法,耐心教我讀“黃黃的”……自然結果是無效的。)
……
【思緒一】一位教師不能上出比他自己更真實的課了。因為他是從自己擁有的思想高度來上課的。他沒有站在高蹺或者梯子上,他只是光腳站立著。上文案例,兩輪“教學”,都是在“光著腳”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教,盡管后來提供的國外殘障兒童教學的微視頻可以借鑒,但“他山之石”,依然無從“攻玉”。“老師們”擁有同一性的教法——口口授受;擁有同一性的信奉——“鐵杵磨成針”;擁有同一性的思想——注射灌注;擁有同一性的耐心——“紅紅的”虐我千百遍,我待“紅紅的”如初戀。這種“同一性”的思想遮蔽了學生的差異性,同時也泯滅了自己的個性,其自主性與創造性完全退場,人人都變成了被賦予思想的石頭。
何因?如果說上文案例的“現場教學”是一種“存在”,我們所追尋的應該是“最近之因”的“最后之因”——人往往有固守心理與保守思想,喜歡從經驗到經驗,不喜歡無經驗創經驗,總以為輕車熟路好過改弦更張,完全沒有必要改變思想。上例不自覺地佐證了“當人們面臨改變思想和證明沒有必要改變思想的選擇時,幾乎人人都在忙于證明后者。”([美]加爾布雷思語)
【片段二】
師:觀看了微視頻上金沐楊流暢背誦π……你怎么看?
(許多同學為他驚人的記憶力點贊。)
生:盡管他記憶力好,能背誦出π小數點后面的一百多位數字,但我覺得那沒有多少實際意義,因為那是一種死記硬背。
師:(出示PPT)學生朗讀——
生:“π 是一位真神,說它是真神是因為現在的超級計算機雖然能將π精確到小數點后的12411位,但后面無窮個數字,假如像金沐陽這樣1秒鐘可以讀兩個阿拉伯數字,那么他日夜不停地讀完這個π的數值要用的時間是三萬年。”這段話用數字說明在計算機時代,死記硬背,作用不大。
……
師:如果你是校長你怎么教金沐楊呢?
(生一時難以回答。)
師:π可以化身為美妙的音樂,你想欣賞嗎?
【播放一段π譜寫的鋼琴曲】
(生聽得津津有味。)
師:數學僅用了十個阿拉伯數字和若干符號,便造就一個無限的、真的世界;音樂僅用了五條線和一些蝌蚪狀的音符,便造就了一個無限的、美的世界;互聯網僅用一個“+”,便造就了一個無限的、平的世界。
(先圖文閱讀:喜歡數學的六歲一年級深圳男孩,在互聯網上學習,獲得了中國MOOC大學計算機課程合格證書,這在全國是首例。再視頻欣賞:全息計算機突破顯示屏的限制,讓人遨游不同時空的壯觀景象……)
生:看了上面的故事與視頻,再看金沐楊,有點“傷仲永”的感覺。因為今日的男神,如果不能夠找到適合他的教育,那么明天我們只能“傷仲永”。
……
【思緒二】
“如果你是校長,怎樣教金沐楊?”教學中拋出這個開放性的問題。接著拓展閱讀“喜歡數學的6歲孩子網上學習拿到中國MOOC大學計算機課程合格證書”故事,欣賞“π譜成優美的鋼琴曲”與“全息計算機人機互動”的微視頻,廣角的背景拓展、多維的視野闊放,潛移默化地喚醒學生:學習不僅是給一條魚,也不僅是給一張網,而是把學生引到漁場,準確地說是引到水域遼闊的生態漁場,續續不竭的漁獵將在那里發生……
【片段三】
【微視頻:新學期入學第一天,記者采訪一年級小朋友,問他們理想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要當“科學家、畫家、醫生、老師……”這時,一位戴眼鏡的女孩微笑著說:“要做貪官!”“因為貪官有很多錢!!!”】
師:一夜間,視頻在網上“躥紅”,校長要求班主任找“眼鏡女孩”的爸爸媽媽“談話”——
(現場請一名學生扮演班主任,請一男一女兩位聽課老師扮演家長)
班主任:兩位家長,你們這孩子,在家是實行“窮養”還是“富養”?
爸爸:這個“窮養”和“富養”的標準是什么?
班主任:“富養”不一定是人們所說的那種買奢侈品,或從小帶在身邊出入高檔場所的那種。“富養”只是一種標準——告訴孩子,咱們家并不是需要你去做什么出格的事,譬如,依靠他人,或者做一些犯法的事。而“窮養”就是不停地向她索取,不停地向她灌輸長大后要對我們負責之類的,然后你必須怎么怎么樣的。
爸爸:她在我們家必須要做事啊,這跟“窮養”“富養”沒關系,必須得干事情,不干事情,我就要揍她。
班主任:可能就是你這種思想導致了她有這樣的想法。
師:(相機插話)這就叫——
班主任:養不教,父之過。
媽媽:要做貪官肯定是不對的。如果孩子有這種想法的話,我們要先去了解下她為什么有這種想法。
師:(插話)媽媽通情達理。
爸爸:她要當貪官肯定是不對的。
師:爸爸也醒悟了。
班主任:你怎樣跟孩子談呢?
爸爸:想掙很多的錢,這是沒有錯。但是你想通過當貪官去撈很多錢,這個是錯誤的。
媽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貪官貪錢牢房見。
【思緒三】
“學生扮演班主任與現場聽課老師扮演家長”的情境創設,像是一粒新鮮的種子,播在“對話”的土壤里。假如班主任說的“兩位家長,你們這孩子,在家是實行窮養還是富養”的話為“1”,爸爸的“這個窮養和富養的標準是什么”的話也為“1”,他們之間對話的果實就是“1+1 >2≈3”。這個“≈3”就是班主任對富養與窮養標準的創造性回答。說它是“≈3”,因為這是個不斷逼近真的新生成的“3”,它使對話有了進一步延展和深入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可以經由再度對話不斷生成“3”,這個“3”又可以看成是新生成的“1”,“1”又是下一輪對話的“種子”。新的“3”不斷生成的過程,就是無限逼近真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不斷拓展,核心素養的健全與完善不斷實現的過程。